本項目依托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江蘇省政府重點學科中醫臨床基礎的學科平臺,先后獲得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項國家中管局課題,四項江蘇省廳局級課題的資助。項目圍繞養陰藥,從復方配伍到有效部位及成分的分離提取,以血管內皮細胞VEC為靶點,分別進行了信號通路及基因譜表達的系統生物學研究。
1.養陰行血理論的創新:以中醫傳統的治法理論和方藥配伍理論為基礎,提出了養陰行血“增水行舟”治療瘀血類疾病的新穎思路,突破了主要從活血化瘀類藥物抗瘀血的常規,并深入研究其與活血、益氣藥物相互配伍后的協同作用。
2.思路與方法的創新:以血瘀關鍵因素VEC為靶點,結合現代醫學關于VEC 研究的新成果,利用流式細胞術、激光共聚焦顯微術、基因芯片等技術揭示復方及成分保護VEC 抗血瘀的作用機理,有較高的可信度和臨床實用價值。不僅有利于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去詮釋和理解中醫學傳統理論和治則,而且對中醫藥的自身發展及其與現代醫學間的相互溝通均具有重要意義。
3.技術路線的創新:本項目是對復方、配伍、部位、成分的系列研究,有助于探索方劑中藥物配伍的相互作用以及中藥真正有效部位和成分的發現。復方及其配伍研究采用了血清藥理學的方法,更接近藥物在體內環境中產生藥理效應的真實過程,有利于探索中藥方劑的作用機理、藥物配伍的相互作用;有效部位/成分的研究采用藥物化學的提取分離技術,有利于從細胞和分子水平上對復方物質基礎與作用靶點的闡釋。
4.不同VEC損傷模型的建立:建立了LPS、H2O2、TNF-α、缺氧缺血等因素導致的VEC損傷模型,為防治血瘀證不同病理因素的研究奠定了細胞模型基礎,并廣泛應用于多家科研單位。
5.VEC基因譜的創建,相關3項專利授權:運用全基因組芯片創建了病理條件下養陰藥及其不同配伍對VEC的全基因組表達譜,運用功能基因芯片創建了養陰藥成分對內皮細胞功能基因、細胞周期基因、細胞凋亡基因、信號轉導等功能基因的調控譜,具有創新意義,為今后進一步研究中醫藥治療“瘀血性”疾病的理論和有關新藥的研制提供了基因靶點。
6.推動了中西醫結合基礎實驗平臺和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建立:本項目采用了細胞生物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中藥化學等技術,建立了中醫實驗方法學研究生課程,積累的系統生物學方法使項目組成功獲得了國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撐計劃(830萬元)和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一期項目立項(1000萬元)。并美國EMORY UNIVERSITY開展了深入的國際合作。
7.與江陰霖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進行建立省產學研前瞻性聯合研究項目,共同開發理療與中藥產品,投入150萬元。
本項目發表論文65篇,引證文獻約合573篇,SCI兩篇。申請專利6項,其中4項獲得授權。受邀參加6次國際會議并發言。培養博士后1名、博士3名和碩士8名,一名博士生獲得省級優秀博士論文稱號,一名碩士生獲校、省級課題資助,二名本科導師制學生分別獲得全國及省級大學科創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