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中醫積聚)的門靜脈高壓、內毒素血癥、肝性腦病為其常見并發癥,較為復雜難治。現代醫學的治療方式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靜脈點滴給藥不方便、加重肝腎負擔、長期治療成本高、難以持久。中醫的湯劑或中成藥易增加胃腸道的負擔。因此尋求療效肯定、價廉易行的中醫外治法具有重要意義。中醫外治法其歷史悠久,頗具特色。根據多年慢性肝病中醫臨床實踐經驗,創立了中醫外治療法的理論基礎–“經氣學說”,并結合現代工藝技術實踐了中藥臍部穴位貼敷、中藥保留灌腸、中藥針劑足三里穴位注射等多種特色外治療法。臨床研究表明:中藥臍部穴位貼敷、中藥保留灌腸、黃芪針足三里穴位注射等在防治肝硬化并發癥(內毒素血癥、 門脈高壓、 肝性腦病和抗乙肝病毒等)具有一定的臨床研究前景。這些相關的成果曾先后獲得四項次浙江省中醫藥科學技術創新二、三等獎。
根據中醫特色療法的經氣學說理論,運行于經脈之氣屬人體的正氣范疇,經氣源乎臟氣,臟氣借經氣以互相通應,是故經氣之變化關乎疾病之轉歸。經氣流變圖:臟腑==經絡==經氣==腧穴(皮部)==藥氣 。
本系列研究主要分為以下3個部分:
1、中藥臍部貼敷防治肝硬化內毒素血癥和門脈高壓
貼敷藥包含以下重量比份的中草藥:萊菔子、漢防己、地龍、砂仁(比例10:10:5:5)、0.5%月桂氮卓酮及3%冰片乙醇(75%)溶液為透皮促進劑組成。每袋含生藥3g ,面積為6cm*6cm,厚度為0.3cm。對肝硬化內毒素血癥陽性和門脈高壓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臍部貼敷劑,療程為一個月。與對照組對照,中藥臍部貼敷劑結合透皮促進劑的療效及安全性均有顯著差異。結果顯示中藥臍部貼敷劑結合透皮促進劑可以明顯改善門脈血流、降低門靜脈壓力、減輕肝硬化內毒素血癥,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且無明顯毒副作用。
2、“清腸合劑”保留灌腸治療肝硬化前驅期肝性腦病
肝硬化前驅期肝性腦病患者除常規西醫治療外,予以中藥“清腸合劑”保留灌腸治療。清腸合劑以生大黃、熟附片、白芨、地榆各30g濃煎取150ml。觀察“清腸合劑”對肝硬化前驅期肝性腦病患者神經心理和神經生理的影響及其對血氨、血漿內毒素水平、肝功能等的療效與安全性。與對照的2個組僅常規西醫治療和加用乳果糖組比較,結果顯示治療組效果更好。用法:先清潔灌腸,再用“清腸合劑”保留灌腸。應用時加溫至35~40℃,患者取左側或右側臥位,臀部抬高10cm,肛管插入直腸20~30cm,采取輸液器上的速度調節器來控制灌腸壓力,一般以60~70滴/min的速度為佳,控制在30min滴完,灌腸結束后,盡量保留1h以上的時間。
3、中藥黃芪穴位注射
通過對70例血清HBsAg,HBeAg,抗-HBc均陽性,HBV DNA基因拷貝>1×105/ul,血清谷丙轉氨酶增高、有乏力、納差、腹脹等癥狀,辨證屬肝郁脾虛型,同時符合抗病毒指征的乙肝肝硬化代償期的患者觀察發現:拉米夫定聯合黃芪注射液穴位(足三里)注射組較單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療組更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睡眠、食欲,并能顯著提高患者HBeAg轉陰率和血清轉換率。
本系列研究已在臨床應用多年,顯示出良好的療效,兼具安全廉價、方便易行的優勢,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生存率并縮短住院時間,降低醫療費用。現已三家基層單位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建設單位中11家三級以上醫院進行驗證,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