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2日,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大會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做出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會上宣讀了習近平的賀信和李克強的批示并講話。
2016年1月19日,為深入學習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指示精神,中華中醫藥學會在北京召開了“深入學習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指示精神,推動中醫藥事業創新發展專家座談會”。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會長王國強,國醫大師孫光榮,天士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閆希軍,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徐安龍,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曹正逵,副秘書長謝鐘、洪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主任查德忠,人教司副司長程海波,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司長桑濱生,直屬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張為佳,直屬機關黨委紀委副書記朱桂,中華中醫藥學會部分在京常務理事,部分分會主任委員、秘書長,行業知名專家,部分中醫醫療機構、科研機構負責人,新聞媒體等140人參加會議。
會議由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屠志濤主持。會議回顧了屠呦呦研究員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大會的圖片,重溫了習近平總書記賀信和李克強總理批示,專家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圍繞會議主題,進行了熱烈的研討?,F紀要如下:
一、中央領導的指示,明確了中醫藥學在中華文化復興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中華文明開啟于上古炎黃,傳承到今天,生生不息,燦爛輝煌。中醫藥學承續了中華文明的核心理念,是在認識自然、認識生命、防治疾病與衛生保健活動中原創、應用、傳承和發展的醫學體系,融入了中國古代天文學、地理學、物候學、生物學、數學、兵學,所以中醫藥學本身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而且只有中醫藥學全面系統完整地保有了中華文明的核心理念,只有中醫藥學在基本觀念、實質內容、思路方法、表述方式各個方面能夠全面系統完整地保有中華文明的記憶,只有中醫藥學在凝聚中國古代哲學智慧、健康養生理念、防治疾病的理法方藥方面,能夠全面系統完整的保有中國古代科學的成果。所以,盡管瓷器、京劇等等都屬于中華文明的寶庫,但打開寶庫的鑰匙就只這一把,因為它代表了各個方面。換言之,中醫藥學是中華文明復興的開路先鋒,這樣就全新地明確了中醫藥學在中華文化復興時期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二、總書記關于中華文明、傳統文化,關于中醫藥的系列論述,繼承了我們民族五千年的優良傳統,繼承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重視和關懷中醫藥事業的優良傳統。毛主席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中醫藥學都有很多論述,習總書記的系列論述,將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的文化史和當代的時代精神緊密結合起來了,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我們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實際結合起來了,鮮明地、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一)深刻揭示了中醫藥學深邃的哲學基礎。在2014年五四青年節,總書記與北大師生座談講到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引述了20條中華傳統文明經典論述,其中第二條是天人合一,這一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在中醫藥里面有著充分的體現:無論是理、法、方、藥,還是五臟六腑、氣血經絡,都離不開天人合一。在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指導下,《黃帝內經》七篇大論,不僅形成了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基本認識,形成了人的生命必須順應天地自然大道的認識,而且形成了養生和疾病治療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等基本思維模式,構成了獨具中國特色、中醫特點的生命觀。而且,通過與生命活動的密切結合,使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表達得更系統、更生動。
(二)總書記十八大以來的系列論述,深刻闡明了中醫藥學在中華文明寶庫中的杰出功能。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中,談黨的問題,引用的是中醫藥學理論,談經濟建設,引用的是中醫藥學理論,談工作思路、精神狀態、工作部署,引用的也是中醫藥學理論。正如袁行霈教授主編的《中華文明史》稱:“在中華文明的各個分支中,唯有中醫藥學仍然保持著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 特別指出中醫藥學同時具備治國、治人、治病三項杰出功能,并稱之為“奇跡”。對我們全面深刻地理解中醫藥學,認識中醫藥的科學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真正落實李克強總理“堅持中西醫并重”的批示,必須在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上下功夫。
(一)實現中西醫并重,與政策因素、社會因素、人力支持、財力投入等外部條件有密切關系。中醫藥人需要通過更廣泛的宣傳,包括向社會宣傳,向群眾宣傳,增進更多的了解,爭取更大的支持和投入。近年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牽頭的中醫中藥中國行活動和中醫藥工作跨部門協調機制,極大地促進了社會對中醫的關注、了解和信任。這方面的工作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還有差距可找,還有努力可做,因此需要不斷加強,不斷進步。
(二)實現中西醫并重,離不開中醫藥行業的自強自立。中醫與西醫是兩個不同的體系,各自根源于不同的哲學體系,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和醫學文化?!按蜩F還需自身硬”,要實現中西醫并重,中醫必須堅持本色,失去本色就沒有出路,又要放眼未來,固步自封同樣沒有出路,同時要在能夠體現實質性意義的、有價值的、被社會認可的、能為人民健康事業和國計民生產生重大影響的方面,展示與西醫相當或基本相當的服務能力。通過有說服力的證據、有說服力的事實,明確與西醫相比自身的長處和短板所在,使繼承更有的放矢,創新方向更明確。通過練內功,使自己不斷強大起來,獲得更多的語境,更大的話語權,更廣闊的生產空間,更空前的社會前景。
四、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
(一)中醫藥現代化必須遵循自身的發展規律。應采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的系統論方法,保持中醫藥理論臨床應用的特征、特色和優勢,體現繼承創新相結合的思想,實現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而不能簡單照搬西醫的理論、方法和手段。
(二)中醫藥現代化需要中醫中藥“現代話”“現代化”的融合。對中醫來說,是“現代話到現代化”的過程。相對于現代疾病譜和西醫存在的缺陷,中醫的理念、經驗和技術,具有先進性、獨特性、適應性,但是需要轉化成現代科技語言,彰顯出中醫的優勢和特點,借助“現代話”通向“現代化”。對于中藥來說,是“現代化到現代話”的過程。應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方法,經過現代實驗科學的深入研究和臨床驗證,實現中藥的循證性、追溯性、可靠性,轉化成“能說現代話(科技語言、數字語言)的現代中藥。
(三)中醫藥現代化需要發揮國際化引領作用。瞄準國際市場需求和國際技術前沿,以問題為導向,補短板,破瓶頸,以國際化引領現代中藥的創新研發,以國際化引領現代中藥的先進制造,以國際化引領中藥材資源的標準化、數字化建設,帶動中醫藥產業整體轉型升級,經歷“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的過程,形成中藥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新模式,實現國際化創新發展。
(四)中醫藥現代化需要高素質的人才。要培養領軍人才,釋放創新的潛能。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夯實創新基礎,匯聚眾智眾力,擴大創新供給,推動開放合作,打造創新高地,構建優勢互補、互利互惠的利益共同體,這也是李克強總理在全國科技成果獎勵大會上提出來的。
五、中醫藥文化要在中醫藥事業創新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文化以“以人為本、效法自然、燮理陰陽、執中致和、精誠濟世”為核心理念,其核心價值、思維方式都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核心價值、思維方式和精神品格。孫光榮國醫大師曾總結:沒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孕育,就沒有真正的中醫藥學;沒有中醫藥文化的素養,就沒有真正的高水平的中醫藥人才隊伍;沒有中醫藥文化的科學普及,就沒有真正鞏固的中醫藥服務陣地;沒有中醫藥文化的發展繁榮,就沒有真正的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
中醫藥文化既要走出去、強起來,絕不僅中醫藥行業的事情,要把中醫藥文化建設納入國家戰略中,從四個方面做好中醫藥文化工作。
(一)特色發展。要遵循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走特色發展之路。要實事求是地看到中醫藥發展面臨的困惑和困境,如現代教育背景下中醫學術如何傳承的問題,現代生活方式下中醫治未病養生保健健康理念如何有效的問題等,需要正本清源,需要開源暢流,需要務實地去進行系統的設計,構筑有中醫特色的服務和發展模式。
(二)自強發展。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要把自身的主體自強發展理念,貫穿到中醫藥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學要強,科研要強,文化要強,醫療要強,產業要強,內外交流也要強,把六位一體的發展思路真正謀劃好,協調好,推進好。
(三)創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敝嗅t藥文化是中醫學的根和魂,涉及到精神追求、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具有一定的引領作用,在當代中國,無論是適應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需要,還是滿足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需要,無論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提升中醫藥文化競爭的軟實力,還是為了對人類健康做出新的貢獻,都需要中醫藥文化的繼承創新發展。
(四)持續發展。中醫藥文化發展需要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系統創新才能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這需要一系列務實的舉措,如要提高對中醫藥文化軟勢力的戰略認識和自我定位;要創新中醫藥文化的發展思路,創新對外傳播和交流的方式;要培養中醫藥文化傳承、傳播、傳揚的人才,主動適應“一帶一路”和中醫藥走向世界的發展戰略;要設立國家中醫藥文化傳承與研究發展基地;要設立國家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研究項目等等。
六、中醫藥學創新發展依然面臨瓶頸問題。
以習總書記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劉延東副總理提出的五種資源和王國強副主任一直強調的系統思維——六位一體,三觀互動為指導,研究中醫藥學創新發展面臨的瓶頸問題,主要是不協調、不配套、不相符、不統一、不適應的問題:
(一)不協調問題。我們的醫療、教育、科研之間,醫療、藥品、護理、醫技之間,預防、治療、保健、康復之間,國際、國內之間,依然存在不協調的問題。
(二)不配套問題。在發展中醫藥、推廣治未病、藥品開發、行業監管等等方面,我們的物價政策、醫保政策依然存在不配套的問題。
(三)不相符問題。目前中央在進行供給側改革,我們的健康服務業市場很大(4萬億),僅靠40萬中醫藥人員不可能,那么如何滿足健康服務市場需求,值得認真研究。
(四)不統一問題。行業、事業、產業的發展,是不是相統一,創新、創意、創業的發展,資金、資源、資本的發展,依然存在不相統一的問題。
(五)不適應問題。目前我們在醫改、醫療市場競爭、走向國際等方面存在不適應的問題。
(六)以上不協調,不配套,不相符,不統一,不適應等瓶頸問題的產生,有政策環境、學術發展、服務缺陷、決策風險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建議處理好幾個關系:一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二是行業和社會的關系,現在中醫藥的發展應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真不是一個醫療問題;三是中西和西醫的關系;四是國際和國內的關系;五是基本服務的均等化和健康服務的差異化的關系。
在黨中央的重視、社會各界的支持和中醫藥人的努力下,中醫藥界喜事連連,尤其屠呦呦研究員獲諾貝爾獎再次證明:中醫藥的繼承不能動搖,創新不能停頓,繼承是根本,堅持始終不動搖的態度,創新是方向,必須走跨界融合、綜合驅動、協同發展的道路。中醫的生命在療效,中醫的希望在人才,中醫的優勢在專科,中醫的未來在創新。我們要同心協力,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譜寫新的篇章。
七、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會長王國強做重要講話。
王國強指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將2016年確定為“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年”,強調應從五個方面領會精神、凝聚共識、建言獻策,推動事業發展:
(一)要正確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對于中醫藥發展所處歷史方位的判斷,即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要樹立信心、把握機遇,趁勢而上,順勢而為,推動中醫藥創新發展,促進中醫藥工作融入大局、參與大局、服務大局,要充分認識中醫藥科學價值,將現代醫學發展的理念與中醫精髓相融合。
為什么對我們中醫藥的發展明確提出這樣一個大好時機,這值得我們中醫藥人很好領會。
健康中國的提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要求,人民群眾這種健康需求的滿足,這些方面都對中醫藥提出了要求,要求我們有作為,要求我們做貢獻。
(二)要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擺到中醫藥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五中全會精神統領,結合中醫藥事業實際,尋找發展短板,找準問題并予以解決。
開展以人民為中心的中醫藥服務,發展中醫讓老百姓受益,惠民,讓老百姓對中醫的需求得到滿足,通過中醫的服務讓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一點得病,有了病用中醫的方法治療。
(三)要研究貫徹落實五中全會所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中醫藥法來推動中醫的繼承創新發展,扶持促進中醫藥養生保健領域的工作,實現改革創新,推進中醫藥供給側改革。
今年《中醫藥法》已經列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工作要點了,中醫藥立法進入到國家最高層的中心工作了,因為中醫藥立法對促進中醫藥發展有重大作用,這些都跟中醫藥人息息相關,我們一定要給予充分關注。
(四)要把屠呦呦等老一輩科學家優良傳統、作風梳理好,總結好,并結合新時代的新特點傳承好,發展好,勇擔中醫藥振興發展重任,扎實做好中醫藥改革發展各項工作。
從我們中醫藥界來講,繼承、創新他們的精神對于中醫藥事業發展非常重要。
(五)要積極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進一步發揮中醫藥在深化人文交流中的作用,尤其要加快制定中醫藥服務“一帶一路”的戰略規劃,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提供特色診療,展示發展成果,介紹理念方法,唱響中醫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中醫人要自信、要自尊、要自覺、要自強,自覺地運用中醫的思維方法來維護中醫,發展中醫,使用中醫,讓中醫產生好的效果,惠及老百姓,中醫只有自信、自尊、自覺、自強,才能把中央領導同志的指示貫徹落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