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月28日,在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古文研究分會第三十次學術研討會上,第二批中醫典籍與語言文化研究專家學術傳承與人才培養計劃成功收官,23名擅長中醫古籍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考據學等知識的傳承人出師結業。
? ? “加上第一批培養的32人,現在已經有55名傳承人了。”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中醫文獻學家錢超塵感動得熱淚盈眶。在中醫古籍領域深耕50年,他將所有熱忱都獻給了醫古文教育事業,只因心中有一個堅定的信念——“讓醫古文傳承后繼有人!”
圖為錢超塵教授
? ? 困境:醫古文傳承岌岌可危
? ? 說到學中醫,就繞不開醫古文,幾乎所有中醫藥高等院校都把醫古文作為大一新生的必修課。上世紀60年代,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五位老中醫——秦伯未、于道濟、陳慎吾、任應秋、李重人上書衛生部,針對修訂中醫學院教學計劃提出意見,其中一條就是要加強醫古文教育。根據“五老”的建議,北京中醫學院的醫古文課時增加為224學時,連續學習3個學期。1981年,任應秋在中華全國中醫學會醫古文研究會成立大會上振臂高呼:“學中醫必先學好醫古文。”由此,醫古文在中醫藥教育中的地位變得尤為重要。
? ? 然而,醫古文教育的發展并不順利。錢超塵回憶,到本世紀初,各中醫藥大學的醫古文平均學時數被壓縮至70學時左右,目前又降至60學時,其中最少的僅有36學時。在錢超塵看來,醫古文傳承岌岌可危。
? ? “一周上一次課,一共上一學期,大約能學五六篇文章。”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專業大一學生王譯翻開近400頁的《醫古文》教材,找出幾篇自己學過的文章。期末考試剛剛結束,他的醫古文考試成績為91分。然而,考取高分卻不代表水平達標,王譯坦言,他平時閱讀中醫古籍非常困難,即使借助工具書也常常讀不明白。
? ? “學時少,很多內容講不透,考試出題不敢太難。”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古文教研室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古文研究分會主任委員楊東方說,由于課時縮減,像《大醫精誠》這樣的經典文章也不得不成為自學篇目,因為它含的語法知識點較少,用課上時間精細講解有些“不劃算”。
? ? “學不好醫古文,就讀不懂中醫經典,學不好中醫。”執教醫古文30余年的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王育林舉例說,有博士生研究《傷寒論》竟以偽書“桂林古本《傷寒論》”為依據,更有許多從業者因對中醫經典誤讀、錯讀而導致臨床療效不佳,這都是醫古文基礎不扎實的緣故,在他看來,大力推動醫古文教育已經迫在眉睫。
? ? 搶救:想方設法壯大人才隊伍
? ? “不僅是推廣,還要搶救。”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國辰談到,醫古文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只是隨著高校課時的減少,很多知識越來越鮮為人知,比如上古音韻學已經瀕臨失傳。
? ? 錢超塵是目前中醫界少數幾位精通上古音韻學的專家之一。他介紹,上古音是指周秦兩漢時代的漢語語音系統,只有掌握上古音才能回到古代語境中與古人“對話”,從而真正讀懂中醫經典。比如針對《素問》“七篇大論”的成書時間之爭,錢超塵就運用上古音知識證明了其成書于東漢,破解了這一中醫學史上的難題。在他的呼吁下,北京中醫藥大學和中華中醫藥學會正在聯合籌備上古音韻學專題培訓班,力爭通過長時間、“高精專”的培訓,培養一批精通上古音知識的學者,搶救瀕臨失傳的學科。
? ? “要建立有利于醫古文發展的體制機制。”錢超塵說。北京中醫藥大學在扶持醫古文學科發展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創新招生機制,允許博士生入學考試時,以醫古文代替英語考試;建立錢超塵名師工作坊,探索符合時代需求的學術傳承新機制;支持“古漢語與醫古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建設等。
? ? “要想方設法壯大人才隊伍。”王國辰強調,人才是醫古文學科薪火相傳的力量之源,中華中醫藥學會應發揮自身平臺優勢和專家資源,為醫古文傳承創造條件。
圖為結業合影
? ? 2014年6月~2017年6月,醫古文研究分會開展第一批中醫典籍與語言文化研究專家學術傳承與人才培養計劃,負責教學的指導老師除了錢超塵、王育林,還有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段逸山、張如青,河南中醫藥大學教授許敬生和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沈澍農。6位導師分別招收3~10名學員,分組開展教學。錢超塵堅持每月一次當面授課,風雨無阻。3年時間里,他為弟子們詳細講述了文字學、上古音韻學、訓詁學、《傷寒論》《黃帝內經》版本學以及章太炎、傅青主在中醫學上的重大成就與貢獻等。第一批出師結業的32名傳承人共發表醫古文相關論文140余篇,出版專著50余部,主持課題60余項。2018年8月~2021年7月,第二批培養計劃圓滿完成,在王育林、張如青、沈澍農、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張瑞賢4位專家的指導下,23名傳承人走出師門,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傳承推廣醫古文細細耕耘。
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古文教研室青年教師楊明明是第二批傳承人,她博士畢業于漢語言文字學專業,3年的培訓讓她受益匪淺。“對中醫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給學生上課更有底氣了。”楊明明說,通過系統培訓,自己完成了從“文人”到“中醫人”的轉變,現在,她在課堂上不僅著重向學生講解句讀知識,還非常注重通過對中醫經典文獻的深入解讀,引導學生建立對中醫藥的興趣。
? ? 契機:在中醫藥發展大潮中振興
? ?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強化中醫藥專業主體地位,提高中醫類專業經典課程比重,開展中醫藥經典能力等級考試。政策要求無疑為中醫藥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抓手。
? ? “中醫藥發展的大好形勢為醫古文復興創造了契機。”在王育林看來,中醫古籍對中醫藥發展至關重要,屠呦呦受《肘后備急方》啟示而獲諾貝爾獎就是有力證明,隨著中醫經典越來越被重視,扎實的醫古文功底會逐漸成為中醫學子的必備素質。
? ? “傳承是中醫藥發展的第一步,學不好醫古文,就走不好傳承路。”王國辰認為,要用醫古文這把金鑰匙去開啟中醫經典著作寶庫的大門,努力汲取先賢智慧,為指導中醫藥臨床與科研作出貢獻。中華中醫藥學會將進一步組織專家對中醫古籍相關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考據學等知識進行深入挖掘、系統總結,將珍貴的資料留下來,讓醫古文學科在中醫藥大潮中振興發展。
? ? 2021年上半年,85歲的錢超塵開始夜以繼日地撰寫《靈樞經韻讀》和《傷寒論偽本揭秘》。“要從醫古文中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力量。”錢超塵說,中醫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醫古文是中醫學獨具特色的語言標識,希望年輕中醫學子以醫古文為工具,挖掘中醫藥的內在價值,建構中醫藥學術話語權,并深入領悟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中醫藥振興發展作貢獻。
? ? (文字由中國中醫藥報 張夢雪提供,圖片由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古文研究分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