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21-2035年)》及《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按照《中國科協辦公廳關于開展“典贊?2022科普中國”活動的通知》相關要求,2022年7月25日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出《關于推薦2022中醫藥科普人物和科普作品的通知》,按照《中醫藥年度科普人物和年度科普作品遴選管理辦法(試行)》的程序和要求,經推薦、形式審查、專家遴選、公示等流程,共產生15名中醫藥年度科普人物和15部中醫藥年度科普作品。具體名單如下:
? ? 年度科普人物
項目類別 | 姓名 | 工作單位 |
年度科普特別人物 | 李佃貴 | 河北省中醫院 |
年度科普影響力人物 | 李燦東 | 福建中醫藥大學 |
張忠德 | 廣州中醫藥大學 | |
翟雙慶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
何清湖 | 湖南醫藥學院 | |
高思華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
張雪亮 |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 |
楊云柯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 |
張立軍 |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
何富樂 | 浙江中醫藥大學 | |
年度青年科普人物 | 程少丹 | 上海市光華中西醫結合醫院 |
龐博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
李同達 | 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 | |
楊艷梅 | 重慶中醫藥學院 | |
俞若熙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
? ? 年度科普作品
項目類別 | 名稱 | 作者 |
科普圖書 | 《中醫名家談節氣養生與文化》與《中醫名家談節氣防病與文化》套書 | 總主編:張伯禮 |
《骨傷專家談骨健康——脊柱疾病》 | 主編:朱立國 | |
《本草廚房》 | 主編:張林 | |
《漫畫中藥故事系列》4 冊 | 主編:楊柏燦 | |
《中醫中藥在身邊》 | 主編:戴恩來 | |
《醫藥文物背后的故事》 | 主編:盧穎、韓曉雯 | |
《調好腸胃百病消》 | 主編:李博 | |
《春去秋來話節氣》 | 主編:杜炯 | |
《急救知識掌中寶》 | 主編:丁邦晗、劉荃樂 | |
《兒童四時節令保健》 | 主編:姜永紅、馬杰 | |
科普影視頻 | 《百家講壇—— 中醫話節氣系列科普片》 | 出版單位: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
講師:王國瑋 |
網絡科普作品 | 《廣醫七式拍打操》 | 發布單位/創作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杏林頑童的五行物語》中醫藥科普系列微動畫 | 創作單位: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 |
《二十四節氣養生茶》系列短視頻 | 發布單位/創作單位:浙江電視臺教科影視頻道《養生大國醫》欄目 | |
科普展覽展品 | 《岐黃有術 本草良方——2022 年中醫藥抗疫專題》 | 展覽組織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龍崗)
展覽開發單位:深圳中醫藥博物館 |
? ? 中華中醫藥學會將在“2023中國中醫藥健康科普與文化傳播大會”會上舉行2022年度中醫藥科普人物及作品證書頒發儀式。
? ? 年度科普特別人物 李佃貴
? ?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第三屆國醫大師,全國中醫藥杰出貢獻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 ? 李佃貴教授是中醫濁毒理論創始人 ,他首創的中醫濁毒理論,在指導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前病變及惡性腫瘤等疾病中療效明顯。撰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農村中醫藥防治手冊》,提出新冠肺炎防疫理論“靜心氣”“扶正氣”“辟濁氣(毒)”,為中醫藥的傳播以及疫情防控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積極參與科普工作,曾在CCTV、北京衛視《養生堂》、《生活圈》、《中華醫藥》做客,反響強烈,受到了生活圈和中華中醫藥的廣泛贊譽。
? ? 科普影響力人物?李燦東
? ? 教授、全國名中醫、岐黃學者,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F任福建中醫藥大學校長,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健康管理專委會會長。
長期從事中醫藥健康科普、中醫藥文化傳播等工作。作為全國著名中醫專家,李燦東教授立足“健康中國”戰略,致力于推動“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傳播內容科學權威,貼近大眾需求,通俗易懂,科普事業被社會媒體普遍關注,傳播渠道和覆蓋人群廣泛,影響力大。
? ? 科普影響力人物 張忠德
? ?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名中醫,岐黃學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
? ? 行醫34年以來,為了讓更多的人懂得運用中醫藥知識維護健康,在繁忙醫療工作之余,仍熱心于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傳播中醫藥健康理念。帶領團隊開設《德叔醫古》《一證一解》《疑難雜癥》等健康科普專欄,形成了一個擁有數十萬人的粉絲群,榮獲“年度健康傳播優秀團隊”;出版科普圖書銷量2萬冊,獲“廣州市優秀科普圖書”;中醫智慧系列健康講座榮獲“第八屆廣東省網絡文化精品”;中醫藥傳統文化走進校園系列講座30期,累計受眾人數2萬。
? ? 科普影響力人物?翟雙慶
? ? 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教授、教育部重點學科中醫基礎理論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內經學學科帶頭人、全國第七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
? ? 從事《黃帝內經》研究三十余年,連續七年于CCTV10《百家講壇》主講“解讀《黃帝內經》”系列節目,在央視網PC端月均點擊量排名前三;出版同名書籍六部,發行數萬冊,其中《翟雙慶解讀<黃帝內經>—五臟篇》獲廣電總局第二屆全國中華優秀文化普及圖書;出版《中醫藥文化進中小學》教材4部;總主編《<黃帝內經>科普叢書》十三部;《中國中醫藥報》連載內經科普文80余篇;熱愛科普事業,對弘揚中醫藥文化、普及中醫思維、提升百姓防病治病意識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 ? 科普影響力人物?何清湖
? ? 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建設與科學普及專家委員會專家,?中華中醫藥學會治未病分會主任委員。
? ? 湖南省中醫藥學會第一屆中醫藥文化科普專家委員會顧問,湖南省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團宣講專家,曾任湖南省科普作家協會副主席,主編文化與科普類著作近 200 部,發表文化與科普類文章 30 余篇。
? ? 科普影響力人物?高思華
? ?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岐黃學者,全國名中醫,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工作指導老師。
? ? 長期致力于帶領團隊進行中醫藥文化傳播及中醫科普工作,將優秀中醫藥臨床經驗、科研成果通過科普手段進行廣泛傳播。主編科普著作10余部,多次應邀在央視作中醫文化與科普講座,被北京電視臺聘為健康節目顧問,中華中醫藥學會首席健康科普專家,博鰲國際體育科技健康論壇首席健康顧問,物資協會中國健康傳播大使。
? ? 科普影響力人物?張雪亮
? ?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國醫史博物館副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養生文化推廣專家。
? ? 張雪亮教授臨床強調標本辨證、名方合用,具有獨特的遣方用藥思路。數年來,接受各大電視媒體邀請宣傳中醫藥文化,如北京衛視“養生堂”、中央電視臺“健康之路”等,收視率名列前茅。經常舉辦健康講座,為企事業單位、大專院校、社區居民等科普健康知識,深受大眾的熱愛和歡迎。堅持在快手、抖音、微博、公眾號等平臺推送科普消息,自媒體粉絲量超過400萬,傳播渠道和覆蓋人群數量大,具有較強的社會影響力。
? ? 科普影響力人物?楊云柯
? ? 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中醫/中西醫結合科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腫瘤科負責人。
? ? 楊云柯主任以“守正創新中醫藥防治疾病”為核心內容,同時兼顧醫學與人文關懷,積極開展科普工作,科普工作從構建多學科團隊、整合中西醫學、豐富科普形式等方面進行創新。近年來舉辦了多場大型科普講座,聽眾逾5000人次;疫情期間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科普文章,為廣大群眾普及了中西醫協同防治疾病知識,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帶領科室科普團隊榮獲全國醫院品管圈大賽一等獎、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普獎、院級十佳科普公眾號等獎項,參編科普專著2部。
? ? 科普影響力人物?張立軍
? ? 現任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數字出版中心主任,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編輯出版分會副主任委員。
? ? 致力中醫藥科普工作20余年,工作范圍涉及中醫藥教學、管理、圖書策劃、編輯出版、新媒體運營、數字出版等多領域,先后榮獲國家級和行業級獎項十余項,其中擔任項目負責人的“悅讀中醫知識服務平臺”項目榮獲2019年國家新聞出版署數字出版精品遴選推薦計劃項目。擔任執行策劃人開展和組織的全國悅讀中醫活動和悅讀中醫新媒體矩陣,傳播渠道和覆蓋人群數量大,深受公眾歡迎,科普工作成效顯著。
? ? 科普影響力人物?何富樂
? ? 浙江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學主任中醫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周維順教授學術繼承人,現任浙江省中醫藥學會營養與食療分會主委。
? ? 何富樂專注惡性腫瘤食療基礎和臨證研究20余年,致力于基于臨證腫瘤食養為核心的科普工作,提出“5+2臨證中醫藥科普”模式,創造性將科普與科技特派員幫扶、畬族藥膳研究和中醫藥產業規劃融合,注重科普團隊建設。主持科普相關各類課題10余項、合作企業7家、開發食養產品8個,主編出版科普圖書10余部,獨立運營新媒體平臺6個、全網粉絲20余萬,代表作《一日簡易快樂養生法》多次再版,曾入選中宣部“農家書屋”項目。?
? ? 青年科普人物 程少丹
? ?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上海市光華中西醫結合醫院關節康復科主任,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軟組織專委會主任委員。師從國醫大師施杞及上海市名中醫陸念祖。
? ? 程少丹熱愛科普事業,能結合社會焦點率先發聲,比如對“火療事件”“小兒三伏貼過敏事件”等,在第一時間通過上海廣播電臺等主流媒體進行科普介紹,澄清社會混亂認識;在科普中國·達醫曉護平臺創建《頸肩腰腿關節痛》子刊,定期發布原創性科普文章,并被人民網等權威媒體轉發;創作科普微視頻,在“有來醫生”“逸問醫答”等媒體發布;科普作品先后獲得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科普獎及“2019年新媒體短視頻大賽科普達人獎”等獎項。
? ? 青年科普人物 龐博
? ? 醫學博士,博士后,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施今墨學術流派第四代傳人。
? ? 龐博作為北京市中醫藥健康文化科普專家,參與北京市各類公益活動60余次,中醫藥科普講座11場,并多次就中藥新藥研發、中醫藥人才培養、老齡化等熱點問題在《證券日報》《生命時報》等新聞媒體發聲,編寫科普著作6部。近年來,為促進中醫藥文化增福祉、入民心,探索科普新路徑,建設了微信科普公眾號并發表多篇原創科普內容,單篇最高閱讀量1.1萬、單視頻最高播放量近6000余次。
? ? 青年科普人物 李同達
? ? 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醫務處長兼腫瘤科主任。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李萍萍教授學術繼承人,師從全國名醫曹洪欣教授,獲“北京青年榜樣”“首都中醫榜樣”“北京優秀醫師”“北京十大職業健康達人”、“北京市安康衛士”等榮譽稱號。
? ? 作為北京市科協科益青年創新工作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李同達長期致力于安寧療護的科普宣傳,積極調動資源組織科普活動。制作中醫安寧科普視頻《做自己的英雄》,點擊人次近80萬,推廣了中醫藥在安寧療護中的優勢及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作為嘉賓參與北京衛視、北京市科協科普欄目的錄制,積極宣傳中醫藥知識,引領民眾科學認識中醫、了解中醫、享受中醫。?
? ? 青年科普人物 楊艷梅
? ? 醫學碩士,副教授。重慶市健康科普專家,重慶市中醫藥文化科普專家,重慶市中醫藥文化專委會秘書。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洪蕾教授學術繼承人。
? ? 楊艷梅老師長期從事中醫經典和中醫藥文化的教學、科研、臨床與科普宣傳工作。以科研推動科普內容創新,用專業保證科普內容準確,堅持中醫藥文化落地,參與中醫藥文化雕塑、文化館、中醫館的設計與建設,在社區、高校等進行講座,發表出版科普文章和著作,拍攝科普視頻,擔任《一分鐘說中醫》審稿專家,參與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教輔資料撰寫及活動開展,播下傳承的種子,為中醫藥健康科普工作和中醫藥文化宣傳做出貢獻。
? ? 青年科普人物 俞若熙
? ? 中醫博士,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家中醫體質與治未病研究院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副主任醫師。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分會青年副主任委員。師從國醫大師王琦,出身浙江諸暨中醫世家。
? ? 俞若熙積極投身中醫藥科普推廣工作,面向大眾普及中醫體質養生與治未病、中醫藥身心健康知識,作為嘉賓參與央視、北京衛視、重慶衛視等多個科普欄目的錄制,堅持在抖音、快手等平臺推送科普知識,其中抖音短視頻單條點擊率高達3000多萬,總視頻點擊量過億,受到公眾的普遍關注和廣泛好評。在疫情防控期間利用多個新媒體平臺發布、科普中醫藥科學防控知識,引導民眾科學認知中醫藥的作用。
? ? 注:以介紹資料由申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