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風病防治
協同創新共同體在京成立
2018年1月19日,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風病防治協同創新共同體成立大會暨中風病防治醫藥創新論壇在北京舉辦,來自北京、哈爾濱、上海、廣東等地涉及中醫內科學、中藥學、生物統計學、臨床流行病學、生物信息學等多學科的醫療機構、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和企業單位約150位代表成為共同體的首批成員,孫塑倫、高穎分別當選為共同體主席、常務副主席,沈承玲為秘書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劉平副秘書長出席會議并致辭。
中風病防治協同創新共同體的成立旨在探索和建立中風病臨床診療的創新合作服務模式,發揮中醫藥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共同體成立后,將以規范中風病診療為載體,以提升中風病防治水平為目標,整合全國優勢資源,實行資源共享、成果共用、優勢互補,探索和建立適合中風病診療的創新合作服務模式,增強中風病的醫療及醫藥產業技術鏈在社會和行業的核心競爭力,達到醫、產、學、研資源互補與學科共同發展之目的。此外,共同體的共同目標是,探索在國家政策引導下建立以學會為主體、市場為導向、醫產學研結合的醫藥創新機制,成為中風病醫產學研結合的紐帶和載體,搭建診療協作網絡及創新研究平臺。
劉平副秘書長首先代表中華中醫藥學會對中風病防治協同創新共同體的成立和中風病防治醫藥創新論壇的開幕表示熱烈祝賀;對參與發起籌備共同體的以孫塑倫教授為主要發起專家的團隊表示衷心的感謝。并在致辭中表示,中風病的預防、治療、康復是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的具體體現。希望通過廣大同仁的共同努力,把中華中醫藥學會的第一個協同創新共同體組織好、建設好,取得切實成效,為維護人民的健康作出應有的貢獻。
學術部莊乾竹主任代表中華中醫藥學會宣讀共同體成員名單后,由劉平副秘書長為主席孫塑倫教授頒發聘書,隨后,劉平副秘書長、孫塑倫教授共同為副主席及秘書長頒發聘書。
共同體主席孫塑倫教授表示,共同體是按照自愿、開放、平等、協作、創新的基本原則來組建,將更好地發揮在防治中風病中的協同作用,實現醫產學研職能互補,多學科協同參與。并從構建共同體協作網絡、提升技術水平、搭建創新研究及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建立適宜技術推廣平臺、搭建學術交流平臺五個方面探討了共同體的建設思路。
在隨后舉行的中風病防治醫藥創新論壇上,專家、學者圍繞中風病的防治、學術前沿、研究進展等展開專題演講,并就新時代背景下發揮中醫藥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與醫藥創新模式展開研討。來自中國中醫科學院的謝雁鳴研究員結合大數據特點匯報了《大數據背景下的真實世界研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鞠奕主任結合國際經典研究詳細闡述了《腦卒中診治研究進展》;清華大學李梢教授基于“網絡靶標”的概念闡述了《網絡藥理學:中醫藥系統研究的新方法》;北京大學王璇教授基于“疊加作用理論”匯報了《補陽還五湯的物質基礎研究》;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高穎教授介紹了《疏血通注射液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臨床應用專家共識》的編寫思路、吳圣賢教授探討了《真實世界研究方法在中藥臨床評價中的應用》、曹克剛教授介紹了《中風病臨床科研平臺的建立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