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傳承和發展,人類新醫學如何構建?這需要對中醫藥的根、中醫的哲學、中醫的科學進行深入研究。
傳統中醫是中國古代科學的代表。中醫方法論是在元氣論基礎上以天人合一整體論為手段,用陰陽五行原理等,辯證邏輯思維為主,認識人體內外各種相互關系,來對疾病診治的方法。
現代西醫是現代的科學成果。西醫方法論是在原子論基礎上將人體按照還原論為手段,用功能結構原理等,機械邏輯思維為主分析人體生理變化,來對疾病診治的方法。
中醫包含許多古代天文、地理、人文等科學知識。
《黃帝內經》中“圣人之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等;孫思邈《大醫習業》大醫三層次:醫道之始-生理之人,醫道必備-社會之人,醫道無礙-天人之人。
《黃帝內經》中關于支干病變,張仲景六經病欲解時,都是以干支為依據。干支歷法建立在中國古代以地球為中心,宇宙觀為“天”的理論基礎上,觀察一切事物生長壯老已周期規律。這也是中醫“天人合一”中的天與人的關系之根。
人為萬物之靈,心為人身之主,意為人身之宗,故歷代醫家都推崇“醫者意也”;而今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缺少對人心意的重視,但這正是天人合一整體論中“人”的重要部分。
在臨床診療時中醫的“證”是比西醫“病”更高層次整體性,所以錢學森從復雜性科學出發認為:“中醫理論又恰恰與系統科學完全融合在一起……中醫的看法又跟現代科學中最先進、最尖端的系統科學的看法是一致的。”可見,天人合一的中醫屬復雜性科學范圍,中醫的方法論符合現代前沿科學方法論。
世界衛生組織宣布醫學發展方向應從“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發展,從重治療向重預防發展等,說明西醫面臨重大調整和轉向。中醫將立足傳統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實現傳承與發展的中醫現代化,同時將以中醫為綱,西醫為目,探索構建人類新醫學——和諧醫學。(本文由中國中醫藥報周蔓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