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于文明對學會2024年在黨建工作、學術引領、人才培養、科學普及、國際交流、內部治理等方面的工作表示肯定。他指出,2025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的謀篇布局之年,學會要堅持黨建引領,鑄牢思想之魂;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夯實發展之基;強化學術引領,強健創新之體;狠練自身內功,儲足驅動之力。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堅定信心、全面推進深化改革,努力開創中醫藥事業、中醫藥產業和中華中醫藥學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以優異成績完成“十四五”各項任務,迎接“十五五”的開局。
? ? 會上,閆樹江傳達了2025年全國兩會精神,李宗友匯報了中華中醫藥學會2024年工作總結和2025年工作計劃,各位常務理事對中華中醫藥學會2024年工作總結和2025年工作計劃、《中華中醫藥學會分支機構管理辦法(修改草案)》、分支機構更名、聘任2024年度新當選的分支機構主要負責人及期刊相關事宜進行了認真討論并審議通過,還對如何做好2025年學會工作、更好發揮學術引領作用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建議。
閆樹江傳達2025年全國兩會精神
李宗友匯報學會2024年工作總結及2025年工作要點
]]>? ? 2024年11月22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醫藥管理局和科學技術協會的支持下,我會主辦的2024“科創中國”廣西行中醫藥科技論壇暨廣西地區“十大制劑”成果推介會成功召開。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科技服務處處長沈進、中華中醫藥學會副秘書長馬駿、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成員孫昱、廣西中醫藥大學校長姚春、防城港市副市長許偉、廣西科技服務中心主任鄒凌等領導和專家出席會議。大會開幕式由學會發展研究辦公室主任張霄瀟主持。
? ? 馬駿在致辭中表示本次會議旨在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防城港國際醫學開放試驗區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響應中國科協的號召,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增強醫學試驗區的中醫藥產業實力,促進壯瑤醫藥的高質量發展,助力防城港市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
? ? 許偉介紹防城港市和防城港國際醫學開放試驗區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已建成一批重大平臺項目,形成一批高效聯動工作機制。借助本次會議,也提出三點倡議:一是聚焦傳承,深入挖掘中醫藥寶庫中精華;二是共享創新,助力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三是共謀發展,推動中醫藥對外交流和傳播。
?
? ? 孫昱表示,廣西中醫藥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廣西工作論述的重要要求,以打造“四名”品牌為重點,即“名醫、名藥、名技法、名館(閣)”,其中“名藥”主要是打造“桂制劑”品牌。今天可以聯合中華中醫藥學會共同發布十個“桂制劑”意義重大,下一步也將聯合學會做好宣傳推廣工作。
?
? ? 會上,舉辦了2024“科創中國”中醫藥領域典型案例發布儀式、廣西“十大制劑”發布儀式,中華中醫藥學會與梧州制藥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科創中心”簽約儀式(中國科協“2024年‘科創中國’科技服務團”任務要求)。
發布2024“科創中國”中醫藥領域典型案例
中華中醫藥學會與梧州制藥合作共建“科創中心”
? ? 主旨報告環節,中國科學院陳凱先院士和廣西中醫藥大學姚春校長分別作題為《中藥復方創新研究的若干探索和思考》和《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考與策略》主旨報告。來自廣西南寧、防城港以及梧州的中醫藥科技工作者近150余人參會,線上聽眾2萬余人。
? ? 中華中醫藥學會聯合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了十個“桂制劑”后,制劑所屬單位分別介紹了制劑特色和已有基礎,并與企業代表交流互動。
? ? 會議期間還舉辦了“助力防城港建設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專家座談會”,廣西中醫藥管理局黨委成員孫昱、上海市中醫醫院腎病科主任龔學忠、浙江大學綠色長三角中心主任范驍輝、四川省中醫藥轉化醫學中心主任華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所產業處副處長田紀祥、廣西壯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趙立春、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中藥藥理毒理研究所副所長鄢良春、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傷科金哲峰主任醫師、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腎病科孟立鋒主任醫師等專家結合防城港市中醫藥發展現狀和需求,就如何建好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作了充分交流和研討。
論壇現場
? ? 本次論壇以“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助力針藥傳承發展”為主題。全國名中醫、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福建中醫藥大學校長李燦東,中華中醫藥學會副秘書長陳俊峰,臺灣中華海峽兩岸中醫藥合作發展交流協會會長梁克瑋,中華中醫藥學會兩岸交流合作委員會主任楊金生,石獅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黃明瑄,臺灣中醫師公會全聯會榮譽理事長孫茂峰,臺灣中醫藥學會理事長林文泉,臺灣中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海峽兩岸中醫藥交流執行長賴瀅如等出席論壇開幕式。
中華中醫藥學會副秘書長陳俊峰致辭
? ? 陳俊峰在致辭中表示,中醫藥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財富,也是聯系兩岸同胞的重要紐帶。中華中醫藥學會始終致力于促進海峽兩岸中醫藥學術交流與合作,已與臺灣中華海峽兩岸合作發展交流協會連續舉辦五屆“海峽兩岸地道藥材臨床應用論壇”以及六屆“海峽兩岸青年中醫藥傳承創新論壇”。希望以此次論壇為契機,充分交流分享兩岸中醫藥事業發展最新進展,進一步加強兩岸針灸康復臨床交流合作,推動更多優秀的中醫藥科研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
臺灣中華海峽兩岸中醫藥合作發展交流協會會長梁克瑋致辭
? ? 梁克瑋表示,學術無藩籬,兩岸一家親。兩岸中醫藥一脈相承,此次論壇探討針灸及中醫藥康復經驗,為兩岸青年中醫藥人才創造了更多交流的機會,有利于增進海峽兩岸同胞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同,體現了中醫藥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希望兩岸中醫人能攜手共進,持續在中醫藥多層面進行交流,深化兩岸中醫藥融合發展。
福建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福建省中醫藥學會會長蘇友新致辭
? ? 福建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福建省中醫藥學會會長蘇友新在致辭中表示,福建省中醫藥學會堅持立足福建中醫藥獨特優勢,積極建立兩岸中醫藥合作交流常態化機制。希望以此次論壇為契機,共同打開兩岸中醫藥學術常態化交流的大門,促進中醫藥融合發展,以兩岸中醫藥交流合作的積極成效,為兩岸人民帶來更多健康福音。
石獅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黃明瑄致辭
? ? 黃明瑄在致歡迎辭時表示,近年來,兩岸中醫藥交流合作日益頻繁,成果豐碩。此次論壇為兩岸青年才俊提供了交流互鑒、共同進步的平臺,這對于促進海峽兩岸中醫藥領域的合作與發展、助力石獅中醫藥事業再上新臺階具有重要意義。
全國名中醫、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福建中醫藥大學校長李燦東進行主旨報告
? ? 主旨報告環節,李燦東從人文方面探討中醫傳承人才培養,結合福建中醫藥大學教學經驗,分享了如何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正確樹立中醫藥理論思想,打好中醫理論基礎。
臺灣中醫師公會全聯會榮譽理事長孫茂峰進行主旨報告
? ? 孫茂峰以《盧鼎厚教授與王岱教授針刺手法在臺灣的傳承與發揚》為題進行報告,介紹了阿是穴的定義、取穴方法以及臨床用法,分享了阿是穴研究成果、臨床診療中使用阿是穴的案例和經驗。
中華中醫藥學會兩岸交流合作委員會主任楊金生進行主旨報告
? ? 楊金生在主旨報告中,結合國醫大師程莘農院士學術思想,詳細介紹了針刺治療中風和痹痛的辨證思路和取穴規律,并分享了臨床診療的具體技巧和方法。
臺灣中醫藥學會理事長林文泉進行主旨報告
? ? 林文泉圍繞海峽兩岸中醫藥青年人才培養與創業交流現況與展望這一主題,分享了自己多年來推動兩岸中醫藥青年交流互動的實踐經驗與成功案例,結合自己的思考,提出了兩岸青年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圓桌對話環節
? ? 此外,論壇還邀請政醫教研產等領域的兩岸專家,以“兩岸青年助力中醫藥傳承創新”為題進行對話交流。并且舉辦專題報告環節,邀請福建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陶靜、臺灣大中華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梁添壽等兩岸專家學者圍繞兩岸中醫藥傳承創新、針灸康復服務能力提升、道地藥材產業與資源現狀等主題展開交流與討論。
福建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陶靜作專題報告
中國醫學科學院協和醫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中國中藥材GAP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文全作專題報告
臺灣大中華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梁添壽作專題報告
? ? 與會嘉賓還實地考察了石獅市中醫院、市中醫藥學會等,詳細了解石獅市及周邊中醫藥文化、產業發展情況,探尋兩岸中醫藥交流合作新契機。
開幕式現場
? ? 于文明對2023年分支機構工作給予充分肯定,指出2024年的工作要聚焦黨建強會,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引領能力;聚焦學術立會,進一步提高學術引領能力;聚焦全面發展,進一步提高綜合服務能力;聚焦固本培元,進一步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于文明強調,要深入開展“學術引領年”活動,按照開展有策劃的學術活動和有組織的科研活動的思路,在學術年會、科研項目等方面優化組織模式,著力營造創新生態,抓住真問題、開展真研究、產出真成果、實現真進展。
? ? 王國辰介紹了中華中醫藥學會2023年工作總結及2024年工作要點,馬駿、陳俊峰、莊乾竹分別就近年來推動學術引領工作情況、“學術引領年”活動試點工作有關安排、分支機構日常工作注意事項等作了介紹。肺系病分會、脾胃病分會、內科分會、風濕病分會、皮膚科分會、中藥實驗藥理分會分別就黨建工作、學術引領、專科建設、青年人才培養、基層大講堂、內外聯動促學術等專題進行交流。與會代表圍繞學術引領主題進行了分組討論,進一步凝聚了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著力提升學術活動質量的共識。
馬駿介紹學術引領工作情況
陳俊峰介紹“學術引領年”試點工作安排
? ? 會上,還為2023年新當選的分支機構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2023年度優秀等次分支機構、2023年度中醫藥科普人物和科普作品頒發了證書,同時啟動了“我的中醫護理路分享展演活動”。
]]>會議現場
? ? 中華中醫藥學會會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局長于文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副局長李大寧,國醫大師孫光榮、施杞,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田興軍,《中國中醫藥報》社副社長陸燁鑫,中華中醫藥學會原副秘書長劉平,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會長呂玉波,廣東省中醫藥局原副局長李梓廉,中醫館共同體主席、固生堂董事長涂志亮,中醫館共同體名譽主席張懷明等出席會議。
中華中醫藥學會會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局長于文明
? ? 于文明在致辭中表示,要準確把握中醫館的功能定位,充分發揮其貼近群眾、靈活性強等優勢,實現相互補充、錯位發展。充分利用信息化等技術手段,通過遠程診療、智慧藥房等方式,進一步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積極探索符合中醫藥特點,融防、治、康于一體,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服務模式。把中醫館建設成為傳承精華、守正創新,體現中醫藥文化精髓,深受人民群眾歡迎的服務陣地。
國醫大師孫光榮
? ? 孫光榮表示,要練好“三功”——“文功”、“醫功”、“藥功”,把好“四度”——“深度”、“精度”、“廣度”、“溫度”,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發揮連鎖經營的示范作用,做好傳幫帶,針對基層健康需求,提高中醫館服務質量,讓本區域的老百姓“信中醫,用中醫,愛中醫”。
中醫館共同體主席、固生堂董事長涂志亮
? ? 涂志亮表示,社會辦中醫醫療機構是基層中醫醫療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公立中醫機構形成互補。邀請名老中醫到社會辦中醫醫療機構出診,將推動優質醫師資源下沉基層,讓患者在家門口就可以看上名醫。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國家中醫藥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健康產業研究中心主任侯勝田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國循證醫學中心副主任譚婧
? ? 主旨報告環節,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國家中醫藥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健康產業研究中心主任侯勝田圍繞中醫館標準化建設的探索發表演講,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藥學部主任劉力圍繞中藥代煎規范化與標準化進行分享,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國循證醫學中心副主任譚婧以《多學科交叉支持中藥療效評價與闡釋》為題作報告,涂志亮分享了關于中醫館連鎖經營的心得體會。
? ? 會上,還正式發布了《中醫醫館藍皮書》。
]]>大會現場
張伯禮院士在開幕式上致辭
? ? 張伯禮在致辭中表示,絡病理論作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的典范,在以吳以嶺院士為代表的國內外專家的共同努力下,經過40年的砥礪創新,在提升患者臨床獲益、創新藥物研發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也總結了以理論為先、循證為王的成功經驗。希望今后繼續堅持傳承、開放、創新、融合的宗旨,積極推進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為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和走向國際作出貢獻。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司司長吳振斗在開幕式上致辭
? ? 吳振斗表示,絡病學作為傳統中醫藥理論體系的獨特組成部分,近年來在理論創新和藥物研發等方面成果豐碩,為中醫藥抗疫、心腦血管疾病防治、慢病管理作出了積極貢獻。希望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廣泛交流、深入探討,發揮絡病學優勢特色,加強科技創新,拓展產業協作,推動絡病學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和健康中國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國辰在開幕式上致辭
? ? 王國辰表示,2005年中華中醫藥學會創辦了國際絡病學大會,近20年來大會始終圍繞國家戰略發展需求以及中醫藥重大科學問題,為國內外專家學者搭建學術交流的平臺,在行業內外掀起了學習絡病理論,傳承絡病理論,應用絡病理論的潮流。學會今后將持續開展形式多樣的學術交流活動,推動中醫藥事業的傳承創新和高質量發展。
吳以嶺院士在會上作學術報告
? ? 大會主論壇上,兩院院士吳以嶺、張運、于金明、葛均波、賈偉平分別作了題為《絡病理論體系構建及其轉化應用》、《通絡藥物抗動脈粥樣硬化的20年研究》、《腫瘤精準防治新策略》、《泛血管疾病: 啟示與未來戰略》、《中國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流行病學與防治策略》的學術報告,針對絡病理論創新成果轉化和絡病理論在多個疾病領域防病治病價值展開深入交流。同時,河北省中西醫結合醫藥研究院賈振華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楊躍進教授、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黃從新教授、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新立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董強教授,也結合自己的臨床工作分別作相關學術報告,探討了通絡藥物防治呼吸系統疾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慢性心衰、腦卒中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 ? 此外,大會還設置了冠心病論壇、心律失常論壇、心力衰竭論壇、腦血管病論壇、糖尿病論壇、呼吸論壇、泌尿論壇、腫瘤論壇、精神與神經論壇、醫藥衛生發展論壇、基層衛生健康高質量服務發展論壇、抗衰老論壇,與會多位院士、醫學專家針對絡病理論在各個疾病領域如何服務大眾健康進行了深入討論。
? ? 一年一度的國際絡病學大會是海內外專家學者交流、探討中醫絡病學領域前沿研究進展和熱點話題的學術盛會,是中醫藥創新轉化交流的重要平臺,為現代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 ? 中華中醫藥學會是我國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中醫藥學術團體。學會始終致力于深化中醫藥學的研究與推廣,為中醫藥的現代化與國際化不懈努力。此次會議基地的落地,有助于凝聚各界力量、促進優質資源高效集聚,有力推動中醫藥在全國乃至全球的普及與發展,標志著產業園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將成為引領中醫藥事業向前邁進的旗幟和橋梁,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貢獻新的力量!
]]>線下會場
? ? 朱桂表示,中醫藥標準化是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的工作,對引領和支撐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張伯禮用“多、實、快、新”四個關鍵字肯定了全國中醫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23年的工作成效,提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標準化工作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等文件要求,緊扣需求、服務實踐、提升質量,更好推進中醫藥標準化工作。希望強化委員意識,完善標準體系,建立國家標準項目庫,推動任務落實,創新工作機制,拓展國際合作,高質量完成新一年工作任務。
張伯禮主任委員講話
朱桂司長講話
? ? 王國辰在致辭中表示,將認真落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標準委工作部署,著力在加強中醫國家標準制修訂、嚴格標準制定程序、完善工作機制等方面下功夫,以更好發揮標準在促進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王國辰副會長兼秘書長致辭
? ? 陳俊峰代表全國中醫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匯報了2023年所做的工作,提出2024年將圍繞深入實施“中醫標準創優計劃”、持續提升標準化服務大局能力、加強標準化人才培養、謀劃一批標準化研究項目、提高標準化工作治理能力等方面開展工作。
陳俊峰副秘書長作工作匯報
? ? 會議進行了4項中醫國家標準項目啟動儀式。4個項目分別為:《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中醫基礎理論術語》、《中醫藥-中醫臨床術語系統分類框架》、《中醫藥-中西醫結合臨床術語系統分類框架》。
4項中醫國家標準項目啟動儀式
? ? 會議舉行了中華中醫藥學會第一批中醫藥標準化人才培養中心授牌儀式。為認真貫徹《標準化人才培養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和《“十四五”中醫藥人才發展規劃》有關要求,落實標準化人才實訓實戰行動部署,中華中醫藥學會將建設若干標準化人才培養中心,并依托天津中醫藥大學設立首批培養中心,共同培養中醫藥標準化方向的人才。
中醫藥標準化人才培養中心授牌儀式
? ? 會議期間,國家中醫藥博物館王崢、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高云、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洪梅,北京中醫藥大學王天芳,上海中醫藥大學燕海霞、郭睿分別代表項目組對《中醫藥文化遺產分類及編碼》《中醫藥-診斷信息的臨床知識結構-第一部分:舌診》《中醫藥-診斷信息的臨床知識結構-第二部分:脈診》等3項國家標準建議項目和《中醫四診操作規范》《中醫臨床名詞術語》等13項國家標準外文版項目進行了匯報;唐旭東、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姜泉、望京醫院孫凱分別代表課題組匯報了中醫脾胃病、風濕病、骨傷科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研究(試點)課題情況;中華中醫藥學會標準化辦公室負責人蘇祥飛匯報了中醫國家標準體系建設和標準化工作分組有關情況。
? ? 全體委員對全國中醫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23年工作總結和2024年工作計劃、中醫臨床專科標準體系建設和中醫國家標準體系及分組進行了討論,并審議通過了3項中醫國家標準計劃項目建議以及13項國家標準外文版項目建議,論證通過了中醫脾胃病、風濕病、骨傷科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研究(試點)課題。
楊明會、唐旭東、謝雁鳴、高穎分別主持會議
]]>?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會長于文明,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陸彩榮出席活動并致辭。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王琦,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陳士林作主題演講。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司司長吳振斗,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國辰,中國外文局副總編輯、國際傳播發展中心主任陳實,新加坡駐華使館新聞參贊李偉正以及地方省市、高校智庫、醫療機構和企業代表、媒體記者、留學生代表等150余人現場參加活動。
? ? 于文明在致辭中指出,我們堅持以開放包容的胸懷和視野發展中醫藥,高度重視中醫藥醫療、保健和中醫藥文化的交流合作,中醫藥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之中,成為民心相通、文明互鑒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重要載體。高質量推進中醫藥文化建設、推動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需要堅持共建共享,推動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建設;堅持互學互鑒,深化中醫藥交流合作;堅持創新創造,講好中醫藥故事。
? ? 陸彩榮在致辭中指出,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我們惟有秉持“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的原則,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才能讓中醫藥文化薪火相傳,在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構建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加強中醫藥文化資源的國際傳播轉化;秉持開放包容,加強中醫藥文化的國際人文交流深度;完善協同協作,豐富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的合作機制,以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推動中醫藥文化走向世界。
? ? 王琦在主題演講中表示,多元文化共生與交融為中醫學發展提供了歷史契機,中醫學需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需要再生性與持續性發展。中醫藥文化在多元文化中具有對話能力、解釋能力和服務能力。構建中醫藥文化與多元文化共生共榮的生態環境,不僅要在圈內做精做細,還要在圈外做大做廣,對內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對外尋求更廣泛的國際文化認同。這是中醫藥文化被廣泛認同、中醫藥走向未來的法寶。
? ? 陳士林圍繞“科技創新與中藥產業發展”作主題演講,指出中醫藥之所以能在國際上引起很大的反響,一是基于它的療效,二是因為中醫藥產業在國際上極受關注。科技創新與中醫藥產業發展既可賦能傳統中醫藥,推動中醫藥造福世界人民,也是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的科技武器、創新源泉。傳統中醫藥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將可能產生很多成果,能得到國際肯定,并推動整個中醫藥產業向前發展。
? ? 交流會上揭曉了“首屆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案例征集活動”評選結果。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實驗中心、天士力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北京同仁堂國藥有限公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亞洲非洲地區語言節目中心、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崔永強、國醫時代文化發展(北京)有限公司、浙江中醫藥大學的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案例獲“首屆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十大典型案例”。
? ? 首屆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案例征集活動由中華中醫藥學會聯合中國外文局國際傳播發展中心于2022年7月啟動。經過廣泛征集和專業評審,從來自醫療、教育、科研、產業、文化傳播等中醫藥發展重點領域的百余個有效案例中遴選出19個入圍案例,并在此基礎上評選出“十大典型案例”。
? ? 圍繞以文化之力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為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提供智力支持和實踐指導,中華中醫藥學會與中國外文局國際傳播發展中心聯合發起并于本次活動上正式成立“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專家指導委員會”,助力從事中醫藥行業的機構和個人進一步把握海外傳播媒體環境變化趨勢,系統化構建海外媒體和公共關系網絡,打造更多中醫藥全球品牌,更好推動傳統醫藥文化交流與互鑒。
? ? 此外,本次活動還發布了《本草綱目》國際交流數字文創產品,并舉辦了《本草中國》(英文)新書發布儀式。
? ? 《本草綱目》國際交流數字文創產品由中國外文局國際傳播發展中心和外文出版社共同推出,通過創新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方式,以《本草綱目》(英文)紙質版圖書為基礎進行數字內容生成,并配備了定制化數字閱讀器,旨在進一步推動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 ? 《本草中國》(英文)根據我國首部大型中醫藥文化系列同名紀錄片創作而成。全書以550余幅精美圖片和深入淺出的語言,介紹了藏紅花、人參、青蒿等40余種代表性本草藥材的功效、藥理及背后的傳統文化內涵,生動、鮮活展現中華傳統醫藥文化之美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傳承。
? ? 在交流研討環節,福建中醫藥大學校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李燦東,北京中醫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李天罡,河南省南陽市中醫藥發展局副局長張長河,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推拿科主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津沽臟腑推拿第五代傳承人李華南和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崔永強圍繞論壇主題,以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典型案例生動講述中醫藥文化走出去的路徑和方法。
? ? 圓桌對話環節由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健康時報副總編輯王君平主持,邀請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專家賈云峰,天津市外辦領導班子成員、天津市城市國際化研究中心主任曹漢軍,臺灣中華海峽兩岸中醫藥合作發展交流協會會長梁克瑋,中國翻譯協會醫學翻譯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雅信誠醫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瑞鋒,石家莊以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際貿易中心總經理孫學非圍繞活動主題分享交流,探討如何充分挖掘中醫藥文化時代價值,深化國際社會對中醫藥的認識和理解,推動中醫藥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活動開始前,與會嘉賓一同參觀中醫藥文化展覽,深入了解中醫藥領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進行現場體驗。
? ? 本次活動由中國外文局中東歐與中南亞傳播中心、外文出版社、朝華出版社、海豚出版社協辦,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支持。
]]>? ? 2023年10月31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浙江大學長三角智慧綠洲創新中心、浙江大學藥學院、現代中藥創制重點實驗室共同舉辦的第八期中醫藥十大學術進展前沿科技沙龍——單細胞組學、靶點“鉤釣”等新技術助力中藥功效科學內涵闡釋在浙江嘉善成功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中國工程院院士叢斌,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國辰,浙江省衛健委副主任、省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曹啟峰,浙江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黃先海,以及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深圳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多所大學專家代表出席會議并參與討論。會議由浙江大學范驍輝教授主持。
? ? 會上,圍繞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張伯禮院士和叢斌院士分別作題為《新時代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與文化自信》和《生命科學進化帶來的思考》的主旨報告。
? ? 沙龍討論環節,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展研究辦公室主任張霄瀟詳細介紹了中醫藥十大進展遴選工作的背景、工作機制和成果成效。浙江大學王毅教授、北京大學曾克武研究員、大連醫科大學馬驍馳教授分別作《融合單細胞組學技術揭示活血化淤中藥心肌保護的科學內涵》、《靶點鉤釣技術在中藥作用機制解析中的應用》、《代謝靶點表征方法的構建與中藥干預研究》的學術報告。
? ? 張伯禮院士首先肯定了中華中醫藥學會開展年度中醫藥十大學術進展遴選工作的重要意義,認為通過近3年的遴選和發布,中醫藥十大學術進展已成為中醫藥學術研究的“風向標”。以2022年度遴選出的十大學術進展為例,充分體現了三大特點:一是突出以臨床問題為導向的評價機制,例如:“中醫藥治療克羅恩病等慢性難治性疾病獲得新證據”等;二是注重學術研究支撐行業發展,例如:“學術研究助力‘三結合’中藥注冊審評證據體系構建”等;三是重視新技術新方法在中醫藥中的應用,例如:“單細胞組學、靶點“鉤釣”等新技術助力中藥功效科學內涵闡釋”等。中醫藥十大學術進展充分發揮學術引領作用,代表了中醫藥研究的方向。
? ? 叢斌院士對三位青年人才的項目入選年度十大學術進展表示祝賀與肯定,并強調中藥復方在體內吸收、分布和代謝的研究對于理解中藥的作用機制和效果非常重要。他提出通過動態化、可視化觀察可以更準確地描述和解釋中藥復方的體內過程,為優化中藥復方設計和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 ? 深圳大學程永現教授、清華大學李梢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丁侃教授、復旦大學陳道峰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黃志超教授、成都中醫藥大學唐健元教授等與會專家圍繞“單細胞組學、靶點‘鉤釣’等新技術助力中藥功效科學內涵闡釋”主題,從多學科交叉融合、聚焦臨床問題、重視中醫藥自身復雜規律等方面進行深入交流討論。
? ?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