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玩弄大乳奶水中文字幕电影_欧洲午夜精品一级毛片在线播放_国产真实喝醉系列39女同事,国产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日韩欧美少妇精品_免费国产视频在线观看_欧美裸体美女一区二区黄色网站_自拍偷拍中文字幕_金刚杵直入莲花宫下集_青青91久久国语自产拍_国产v片在线观看精品亚洲_九九热re视频精品免费看_在线国产麻豆91,无人在线观看免费高清中国话,狼友网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三级理论中文字幕在线播放,少妇乳大丰满在线播放 http://www.hdwmb.com Wed, 26 Mar 2025 08:06:42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1.7 直播回放|第六屆岐黃論壇 http://www.hdwmb.com/2024/01/15/27126/ Mon, 15 Jan 2024 01:54:27 +0000 http://www.hdwmb.com/?p=27126 https://www.sciconf.cn/m/lives/details/16983?state=1705282739&code=091I4dGa1POLKG0H6vIa1fUM9Z2I4dGf&share_code=YmyuK8UG8UDryUv1DG6maQ_d_d

]]>
第六屆岐黃論壇在京舉行 http://www.hdwmb.com/2023/12/04/31529/ Mon, 04 Dec 2023 08:04:31 +0000 http://www.hdwmb.com/?p=31529 ? ? 12月2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的第六屆岐黃論壇在京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楊震,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余艷紅,中華中醫藥學會會長于文明等出席開幕式并講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閆樹江主持開幕式,副局長、黨組成員黃璐琦作主旨報告。

? ? 楊震指出,推動實現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要深入貫徹落實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加快發展覆蓋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健康服務,促進中醫藥優質資源提質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加強中醫藥科技創新,推進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壯大中醫藥產業,完善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中醫藥力量。

? ? 余艷紅指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要大力推進中醫藥服務、科技、產業、文化、機制創新,中華中醫藥學會要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優勢作用,進一步團結凝聚專家學者,助力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

?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有關負責同志,部分兩院院士、中醫藥專家學者代表等400余人出席論壇。

 

來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官網

]]>
把握時代任務,聚焦人民健康 | 第五屆岐黃論壇在京舉行 http://www.hdwmb.com/2018/11/28/4898/ Wed, 28 Nov 2018 00:00:00 +0000 http://cacm.weicms.com.cn/2018/11/28/4898/

11月25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的第五屆岐黃論壇在京舉行。論壇以“傳承創新發展,助力健康中國”為主題,邀請國醫大師院士及來自中醫藥領域的2500余位專家參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于文明、中華中醫藥學會會長王國強、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副部長蘇小軍出席開幕式并講話。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主席馬建中、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曹正逵等出席。?

中華中醫藥學會會長王國強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他指出,中醫藥事業的可持續發展要牢牢把握傳承這一根本充分激活創新這一動力、牢記引領這一使命,提升學會的服務能力。發揮學會的優勢和作用,在做好中醫藥傳承與創新工作中,突出特色、遵循規律面向群眾、適應需求,合資源、促進融合。要激發發展動能,提高發展質量,開辟發展空間,擴大國際影響,助力健康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會學術部副部長蘇小軍在講話中強調,在做好學會工作、創建世界一流學會的道路上,要繼續夯實政治基礎,團結帶領科技工作者聽黨話、跟黨走;要繼續全面深化改革,助推學會事業邁上新臺階;要提升會員服務質量,建設科技工作者溫暖之家。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于文明強調一要把握時代任務,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中醫藥的重要論述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推進中醫藥產學研一體化,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二要堅持傳承創新,發揮中醫藥的應有價值作用。以文獻傳承和活態傳承為重點,加快推進中醫文獻整理研究,傳承老專家學術思想。三要聚焦人民健康,提高中醫臨床療效和服務質量。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療、疾病康復中的重要作用

論壇開幕式上為2018年度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成果獎、優秀人才獎頒獎,并為中華中醫藥學會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項目、2017年優秀中醫藥健康文化作品頒發證書。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作了題為《新時代的呼喚:醫德建設與臨床研究》的書面交流,國醫大師熊繼柏、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夢孫、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等專家分別作了題為《把握方向抓重點,立足實踐做傳承》《人民健康與中醫現代化》《當代中醫學術的境遇與改變》專題報告。

25日下午,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2018學術年會暨董建華學術傳承研討會、第二屆國際扶陽醫學大會、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2018年學術年會暨第九次治未病及亞健康防治論壇、首屆國醫國藥論壇、中華中醫藥學會補腎活血法分會2018年學術年會、整合藥理學論壇、中醫藥青年五十人論壇、中醫藥青年托舉人才論壇暨項目交流會8個分論壇同期召開。

]]>
岐黃觀點|黃璐琦:中藥綠色發展須有三支撐五戰略 http://www.hdwmb.com/2016/07/26/4893/ Tue, 26 Jul 2016 00:00:00 +0000 http://cacm.weicms.com.cn/2016/07/26/4893/


 中藥資源是集生態資源、醫療資源、經濟資源、科技資源以及文化資源于一身的特殊資源,關系到人民的健康和國家的富裕。


 中藥資源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必須體現三大支撐和五大戰略。


 三大支撐首先是信息與技術支撐,其次是制度安排支撐,最后是資金保障支撐。


 五大戰略包括中藥材的質量與安全保障、中藥材價值的穩定與和平保障、國內貿易的健康有序,以及國際貿易的鼓勵與保護,還有中藥材產業的發展壯大。


 中藥資源是中藥產業的根基,關乎民生和社會穩定,關乎生態環境保護和新興戰略產業發展,是全球競爭中國家優勢的體現,具有國家戰略意義。


 目前中藥資源存在三個問題:一是土地資源減少、生態環境惡化,導致資源流失、枯竭,最終形成供應短缺;二是生產技術落實不力、種植重產量輕質量,濫用化肥、農藥和生長調節劑,直接導致中藥材品質下降;三是管理較為粗放、供需信息不暢,價格起伏幅度過大,阻礙中藥材行業發展。


 為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開展了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在全國31個省份建設了由28個省級技術服務中心、65個縣級監測站組成的中藥資源動態監測信息和技術服務體系。


 在中藥新藥注冊過程中,如何保護中藥資源,在中藥和新藥注冊過程中對中藥資源進行評估非常重要。開發中藥新藥先做中藥資源評估,注重中藥材是否可以持續利用。


 另外,需要關注藥農們最關心的問題,即種什么賺錢。通過動態監測,提供信息服務,進行明確生產區劃,并希望能夠回答如下問題,即在哪里能夠買到好的中草藥種子,種植中草藥有哪些相應的技術,告訴藥農哪些廠家需要藥農所種的中藥材,生產的中藥可以賣給誰。


 在中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方面,要滿足工業化生產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中。


 為什么過去我們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問題沒有現在這么緊迫、必要呢?因為現在生產一個中草藥要耗費的資源很大,需要我們綜合利用中藥資源,實現工業化生產。


 我們還希望建立中藥材國內流通體系,在這流通體系里面建立中藥材的商品規格評價體系,中藥材的物流體系和電子商務平臺,以及形成中藥材商業的追溯體系。


 在中藥資源的國際貿易方面,我們將按照國際工業保護和產業預警保護,實現先國內后國外的出國政策,對資源供應緊缺的中藥材嚴格控制其開采量,防止中醫藥出口轉內銷,讓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慢慢起效果。


 今后一個時期,中藥資源的發展將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相關政策法規及資金專項扶持等,保障中藥材在藥材質量、用藥安全、藥材商品價格、國內外貿易及產業發展五方面,實現中藥資源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實現。(本文由中國中醫藥報周蔓儀整理)

]]>
岐黃觀點|陳凱先:精準醫學啟示中醫藥創新發展 http://www.hdwmb.com/2016/07/26/4894/ Tue, 26 Jul 2016 00:00:00 +0000 http://cacm.weicms.com.cn/2016/07/26/4894/


 當代醫學發展面臨著新的歷史環境。一方面,人類健康面臨著嚴峻挑戰,對醫學發展提出了新的科學問題和新的需求;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不斷為當代醫學發展開拓新的前沿、提供新的機遇。精準醫學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成為當代醫學發展的一個熱點方向之一。


 什么是精準醫學?早在201111月,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就發布了一個研究計劃,邁向精準醫學,構建生物醫學,研究知識網絡和新的疾病分類體系,提出這樣一個研究主題,即基于大數據的精準醫學。


 所謂精準醫學,也就是在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疾病數據上,把疾病通過分子分行來分類,進行臨床和生物學的研究。


 精準醫學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整個技術進步所帶來的。沒有技術進步,精準醫學始終是一個空話,沒有辦法完成。


 精準醫學和個性化的藥物發展是分不開的。個性化藥物是精準醫學的重要組成,精準診斷、精準藥物、精準治療方案是精準醫學三個重要的方面。精準藥物要想正確的分析、正確的靶點、正確的分子、正確的患者、正確的組織暴露、在體內的分布、正確的藥物釋放、正確的運用策略,這些構成精準藥物的產生需求。


 心腦血管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代謝障礙性疾病、腫瘤、免疫性疾病等非傳染性慢病,是當今對人類健康威脅最為嚴重的疾病。這些疾病大多導致了復雜疾病產生。


 臨床醫療實踐和基礎研究表明,許多疾病都呈現高度異質性的特點。


 現代醫學針對這種狀況,以人類基因組研究大數據為基礎,提出精準醫學的發展方向,旨在發展精準診斷、精準治療的新方法、新技術。這個新的研究方向,在全球和我國都呈現出蓬勃的發展態勢,為當代健康挑戰展現出新的希望。


 一個人的遺傳背景,環境因素和這兩種因素相互作用,是造成我們個體和種族差異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有必要基于疾病的分子分行來給藥物采用個性化的治療方法,來促進臨床藥理學的發展,促進新藥的設計,來拓展疾病分子的診斷。


 這就需要個性化治療,一種治療方法,對什么病人有效,對什么病人無效,用生物標志物去判斷療效好壞。生物標志物可以用來早期診斷,可以預測疾病,判斷藥物療效和評估患者預后情況,在臨床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生物標志物大體分為以下幾個類別:一是預測療效標志物,二是療效監控標志物,三是臨床反應標志物。


 生物標志物可以用來幫助我們在臨床上不斷指導和監測治療進程,生物標志物對疾病的預防、治療非常有用,現在也有一些商品化的生物標志物可以作為診斷試劑提供給臨床應用。


 精準治療要發展因人而異、因病程而異的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把體質類型、氣候環境、生活方式綜合起來考慮一個更加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中藥的復方,加強精準研究,精準應用,這些都是中醫藥在精準治療方面要特別重視的方面。


 中醫藥學已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形成了獨特的指導思想和理論體系,蘊涵和體現了精準醫學的基本追求。整體觀念、以人為本、辨證論治等基本理念和診療模式,彰顯了同病異治、因人而異、因病程而異的個性化治療追求。


 可以講,精準醫學的理念和中醫藥學的基本思想在許多方面是高度契合的。但是,由于中醫藥學是在經驗醫學的基礎上總結發展起來的,比較強調整體證候,而在客觀證據和精細化、量化上有所欠缺,制約了進一步弘揚中醫藥個性化治療優勢、提升中醫精準醫學的水平。


 精準醫學對中醫藥學來說并不是一個新生事物,中醫藥學一直有這個理念,我們應瞄準一個方向,使其應用與現代科學結合,發揚中醫藥精準醫學優勢,為人類健康做出更大貢獻。(本文由中國中醫藥報周蔓儀整理)

]]>
岐黃觀點|孫光榮:中醫藥學傳承是核心工程 http://www.hdwmb.com/2016/07/26/4895/ Tue, 26 Jul 2016 00:00:00 +0000 http://cacm.weicms.com.cn/2016/07/26/4895/


 中醫藥學傳承,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核心工程。


 中醫藥學基于中華文化萌生和發展,觀察和辨識的維度主要是功能的、動態的、宏觀的、整體的,而不是結構的、靜止的、微觀的、局部的,不是“病”這一生命現象,而是“人”這一生命主體。


 這種思維方式、特色理論、臨床經驗乃至話語體系、生活方式決定了中醫藥學傳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唯有傳承,才能保有中醫藥學的特色優勢;唯有傳承,才能保有中華文化的基因與命脈。


 為了弘揚中醫藥學的特色優勢、助力中華文化的復興,中醫藥學術進步和事業發展,都必須重視傳承、抓緊傳承、落實傳承。


 如何抓好中醫學的傳承?首先需要厘清傳承的內涵與外延。中醫藥學傳承的內涵主要是:醫德、醫理、醫術。


 醫德的傳承,主要是以老帶新傳承體現“大醫精誠”的醫德,堅定中醫藥學的文化自信。通過傳承,使中醫人堅持“生命至貴,病人至上”的服務理念,做到以“誠”執業、以“凈”執業、以“嚴”執業、以“精”執業,樹立“普救含靈”的醫風。


 醫理的傳承,主要是以老帶新傳承“勤求博采”的治學方式,堅定中醫藥學的理論自信。通過傳承,使中醫人堅持“精研經典,博極醫源”的治學原則,做到“上通靈素,下悉百家”,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中醫藥學的理論。


 醫術的傳承,主要是以老帶新傳承“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中醫思維方式,堅定中醫藥學的方法自信。通過傳承,使中醫人堅持“燮理陰陽、調之使平”,采用藥物療法和非藥物療法進行臨床醫療保健,也就是如何從病征認知病證的本質、如何掌握病情緩急和病機變化而立法組方、如何方證對應而運用或化裁經方、如何臨證用藥、施術等方法。


 中醫藥學傳承的外延有志向、言行、文化。志向的侍承,主要是以老帶新傳承“為國為民”的思想,堅定職業自信。通過傳承,培養學術繼承人的大視野、大胸襟,做到能堅定不移地為國執業、為民執業、為中醫藥事業發展執業。


 言行的傳承,主要是以老帶新傳承“誠信謙恭”的大醫風范,堅定道德自信。通過傳承,使中醫人堅持“言和身正”的律己原則,培養學術繼承人的正確言行,做到誠信執業、謙和執業、嚴謹執業。


 文化的傳承,主要是以老帶新傳承“博通古今”的興致,堅定文化自信。通過傳承,使中醫人堅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興趣與志向,涉獵儒、釋、道各家之言,通識書法、鐫刻、音律、民俗等多種傳統文化元素,做到以醫通文、以文育醫。


 中醫藥學傳承必須堅持中醫藥學傳承的三大路徑,秉持口授心傳的傳統方法。


 近年來創造的“讀經典、做臨床、跟名師”是傳承的不二法門,上述三種模式都值得肯定、支持,既不可、也沒必要統一師承模式。其中,值得堅持的是全國中醫優秀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名老中醫工作室的模式,值得推薦的是杏苑新林模式(也就是互聯網+模式)。這類模式能較好地達到傳承的預期效果。


 根據當今實際情況,我認為有必要重申并建議采用下列路徑與方法傳承中醫藥學:


 一是正本清源式傳承:通過古籍整理、事跡搜集、理論研究,廓清中醫藥學術的概念與內涵,包括生命理論、正邪觀念、疾病認知、醫德修養、醫學理念、醫療行為、方藥技術、養生方式、膳食宜忌等等,從中醫通史、中醫通典、中藥通考三個角度立項,以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為首,聯合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及社會力量,開展專業、專題研究,使中醫藥學傳承有所遵循。


 二是師承授受式傳承:通過多種模式開展師承教育,著重中醫看病的六大程序,即一方面重視辨證元素的提取,另一方面重視傳承辨證施治的程序:四診審證+審證求因+求因明機+明機立法+立法組方+組方用藥,確認、繼承、研究當代每一位名老中醫在哪一道程序中確有自己獨到、有用、有效的見解和技術,使中醫藥學傳承適用臨床、重在臨床。


 三是文化科普式傳承:通過博物館、陳列室、工作室、巡講團、大講堂以及電視、網絡等平臺,組織開展“中醫中藥中國行”第三輪活動,開展“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提升工程”,使中醫藥學傳承通過文化科普的方式進一步走進家庭、走進農村、走進基層、走上“一帶一路”,走向世界。(本文由中國中醫藥報周蔓儀整理)

]]>
岐黃觀點|李伯淳:中醫為綱西醫為目探索構建新醫學 http://www.hdwmb.com/2016/07/26/4896/ Tue, 26 Jul 2016 00:00:00 +0000 http://cacm.weicms.com.cn/2016/07/26/4896/

 


 中醫如何傳承和發展,人類新醫學如何構建?這需要對中醫藥的根、中醫的哲學、中醫的科學進行深入研究。


 傳統中醫是中國古代科學的代表。中醫方法論是在元氣論基礎上以天人合一整體論為手段,用陰陽五行原理等,辯證邏輯思維為主,認識人體內外各種相互關系,來對疾病診治的方法。


 現代西醫是現代的科學成果。西醫方法論是在原子論基礎上將人體按照還原論為手段,用功能結構原理等,機械邏輯思維為主分析人體生理變化,來對疾病診治的方法。


 中醫包含許多古代天文、地理、人文等科學知識。


 《黃帝內經》中“圣人之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等;孫思邈《大醫習業》大醫三層次:醫道之始-生理之人,醫道必備-社會之人,醫道無礙-天人之人。


 《黃帝內經》中關于支干病變,張仲景六經病欲解時,都是以干支為依據。干支歷法建立在中國古代以地球為中心,宇宙觀為“天”的理論基礎上,觀察一切事物生長壯老已周期規律。這也是中醫“天人合一”中的天與人的關系之根。


 人為萬物之靈,心為人身之主,意為人身之宗,故歷代醫家都推崇“醫者意也”;而今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缺少對人心意的重視,但這正是天人合一整體論中“人”的重要部分。


 在臨床診療時中醫的“證”是比西醫“病”更高層次整體性,所以錢學森從復雜性科學出發認為:“中醫理論又恰恰與系統科學完全融合在一起……中醫的看法又跟現代科學中最先進、最尖端的系統科學的看法是一致的。”可見,天人合一的中醫屬復雜性科學范圍,中醫的方法論符合現代前沿科學方法論。


 世界衛生組織宣布醫學發展方向應從“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發展,從重治療向重預防發展等,說明西醫面臨重大調整和轉向。中醫將立足傳統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實現傳承與發展的中醫現代化,同時將以中醫為綱,西醫為目,探索構建人類新醫學——和諧醫學。(本文由中國中醫藥報周蔓儀整理)

]]>
第四屆岐黃論壇在京召開,萬人在線同步觀看! http://www.hdwmb.com/2016/07/26/5617/ Tue, 26 Jul 2016 00:00:00 +0000 http://cacm.weicms.com.cn/2016/07/26/5617/ ??? 2016年7月23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的第四屆岐黃論壇在北京隆重召開。論壇堅持以“傳承﹒創新﹒發展”為基本宗旨,以“學術性、權威性、包容性、有效性”為總體要求,以“加強學術引領,推動傳承創新”為主題,旨在發揮學術引領作用,促進岐黃之學薪火相傳,推動中醫藥創新與發展,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會長王國強、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副部長劉興平出席大會并作重要講話。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馬建中主持了大會開幕式。世界中聯創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李振吉,國醫大師晁恩祥,國醫大師孫光榮,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張伯禮,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陳凱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黃璐琦,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屠志濤,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曹正逵,遼寧中醫藥大學校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楊關林,國家科技部中醫藥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成員、中國科技創新與戰略研究中心醫藥保健工作委員會首席顧問兼副主任李伯淳,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孫曉波,固生堂董事長兼總裁、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涂志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部分直屬單位負責人,學會部分在京常務理事,分會代表、新聞媒體記者,以及來自中醫藥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管理、文化、產業相關專家學者1000余人參加了本次論壇。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會長王國強同志作了重要講話

?????會上,王國強會長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全面審視國內外發展大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確立創新發展理念,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推進速度、改革力度前所未有,開辟了我國創新發展的新境界。今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吹響了邁向創新型國家、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集結號,習近平總書記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分析了我國科技創新所處的歷史定位、時代定位和國際定位,闡述了中國特色科技創新道路的豐富內涵、目標任務及總體要求。圍繞如何“加強學術引領,推動傳承創新”,王國強會長提出了四點要求:一是要牢牢把握傳承這一根本,夯實中醫藥創新基礎,推動中醫藥科技創新、引領學術發展;二是要牢牢把握創新這一動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強化引領創新、強化協同創新、強化供給創新,著眼于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發揮中醫藥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擴大中醫藥健康服務供給,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產品和技術;三是要牢牢把握引領這一使命,提升學會的服務能力,進一步加強對學術活動的指導、監督與服務,穩步提高中醫藥學術交流的質量和水平,充分發揮好活躍學術思想、啟迪創新思維、促進知識生產、推出原創成果的重要作用;四是要牢牢把握科普創新,滿足人民群眾健康的需求,要把科學普及放到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副部長劉興平同志作了重要講話

?????會上,劉興平部長以“科技三會”精神為指導,介紹了中國科協關于組織科技工作者開展創新爭先行動的有關情況,對學會學術工作提出了注重激發科技工作者的創新創造能力的要求。同時對中華中醫藥學會近年來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馬建中主持大會開幕式

 

李伯淳教授作了題為“中西醫方法論比較及展望——探索中醫現代化與人類新醫學”的報告

陳凱先院士作了題為“精準醫學和中醫藥的創新發展”的報告

黃璐琦院士作了題為“中藥資源現狀與發展戰略”的報告

孫光榮國醫大師作了題為“中醫藥學傳承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核心工程”的報告

????主會場,李伯淳教授、陳凱先院士、黃璐琦院士、孫光榮國醫大師分別作了題為“中西醫方法論比較及展望——探索中醫現代化與人類新醫學”、“精準醫學和中醫藥的創新發展”、“中藥資源現狀與發展戰略”、“中醫藥學傳承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核心工程”的學術報告。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張伯禮和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屠志濤主持大會報告上半場

遼寧中醫藥大學校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楊關林和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孫曉波主持開幕式下半場

 

????固生堂中醫連鎖集團董事長兼總裁、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涂志亮圍繞中醫藥社會資本的創新發展、大數據推進中醫師承發展以及社會辦醫助力國際化等問題進行了經驗介紹。

????下午,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分論壇、青年杰出中醫藥人才分論壇、民間中醫藥創新人才分論壇、中醫院校博士生分論壇、會員單位分論壇、感染病學術交流分論壇、檢驗醫學學術交流分論壇、社會辦醫分論壇等8個分論壇同期召開。

????為發揮新媒體優勢,共享學術成果,擴大岐黃論壇會議的學術影響力,在岐黃論壇主論壇結束后2-3個月時間內,將利用微信等新媒體,聽取來自論壇組織機構成員、分會主任委員、民間中醫代表、博士代表、青年中醫代表、分論壇專家關于中醫藥傳承創新的觀點,并整理形成微信論壇總結。

????在延續前三屆論壇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本次論壇重點進行了如下的創新與嘗試:一是以宣傳片的形式將習近平總書記對發展中醫藥的要求加以體現;二是主論壇和分論壇安排形式有創新;三是設立微信論壇;四是提出了岐黃論壇的愿景;五是學會秘書處征集整理了當前涉及中醫藥學傳承、創新、發展的第一批100個重大問題,向社會發布征求意見,并啟動研討和成果發布;六是公開學會秘書處文化建設集萃并聽取意見。

????本次論壇聯合“中醫在線”對本次大會實況進行在線全程直播,截止7月23日中午12:00現場在線收看直播的中醫界人士達到9897人,其中90%為中醫醫師,線上觀看人群分布全國及海外。(截止7月23日14:30,直播觀看人數11108人)

????本次論壇由固生堂中醫連鎖集團協辦。論壇還得到了上海中醫藥大學、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安徽亳州浙皖中藥飲片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
第三屆岐黃論壇總結 http://www.hdwmb.com/2015/08/19/2414/ Wed, 19 Aug 2015 00:00:00 +0000 http://cacm.weicms.com.cn/2015/08/19/2414/ 中會報〔2015〕23號
第三屆岐黃論壇總結

??? 在中國科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民政部等上級部門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下,2015年7月17-19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的第三屆岐黃論壇在北京會議中心成功召開。
一、論壇概況
論壇以“繼承、創新、發展”為基本宗旨,以“學術性、權威性、包容性、有效性”為總體要求,以“落實國家戰略,發展健康服務”為主題。設主會場和“中醫養生康復論壇”、“眼科疾病中醫藥防治論壇”等8個分論壇。
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王新陸主持了論壇開幕式。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王春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馬建中,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主任鄒大挺出席并做重要講話。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副部長劉興平,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香美,中國中藥協會會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副局長房書亭,中國中醫藥信息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所長李宗友,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副秘書長黃建銀,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張伯禮、楊殿興、王階、蕭偉、屠志濤,副會長兼秘書長曹正逵,紅日藥業集團總裁兼北京康仁堂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玢,神威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李振雨,四川好醫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耿福能,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相關司辦負責人,局直屬單位負責人,大會支持單位及協辦單位的相關領導,中華中醫藥學會部分在京常務理事,分會主任委員,北京部分三甲中醫院院長,中醫藥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管理、文化、產業相關專家學者和新聞媒體工作者1200余人參加論壇開幕式,2200多人參加了主論壇和各分論壇的研討交流。
二、主要特點
(一)報告專家層次高

本屆岐黃論壇得到兩院院士、國醫大師的鼎力支持,不僅邀請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可冀、李連達、張伯禮、陳香美、王辰,同時還邀請到了唐由之、王琦、孫光榮、徐經世、金世元等國醫大師,通過蒞臨論壇、做特邀報告、發來賀詞、書面報告和發來視頻等多種方式,對論壇的召開予以支持和肯定,有力地提升了論壇的吸引力、影響力,提高了論壇的學術權威性和會議層次。
(二)交流形式活潑多樣
本次論壇注重創新交流方式,各分論壇各有特點。如眼科分論壇根據黃斑疾病、眼底血證、眼表疾病等具體的病癥,和名醫學術傳承、視神經疾病、中成藥合理應用等不同的主題,設立主會場和7個分會場,先后安排122位專家發言交流:如黃斑疾病分會場開展了“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團結協作”的中西論壇分組對抗賽,臺上臺下,熱烈互動,氣氛活躍;視神經疾病分會場安排演示了視神經病變患者的針灸操作,直觀形象。
中醫藥標準化分論壇采用主題研討的形式,圍繞中醫臨床診療指南評價機制和評價基地建設、中醫藥科研成果向團體標準轉化、中醫標準化人才培養及梯隊建設、中醫臨床診療指南中成藥遴選策略與路徑等議題,開展了專題研討,極大地提高了論壇的交流質量和交流效率。
養生康復分論壇注重高端引領與多學科交叉,院士、國醫大師及著名中西醫專家、公共衛生領域專家主題報告與基層一線專家實踐經驗交流互動,精彩紛呈,氣氛熱烈。
?? (三)針對性、實用性強
??? 論壇從臨床實際需求出發,精心安排了會議內容,增強了交流的有效性。如眼科分論壇視神經疾病分會場安排演示了視神經病變患者的針灸操作,加強了在場青年醫師對視神經疾病診治手段的深入學習,提高了他們的臨床思維和診治水平;針對眼科中成藥70%-80%在西醫醫院使用,如何讓西醫眼科醫生科學、合理、有效的應用中成藥問題,眼科臨床常見病中成藥合理應用分會場的報告專家們,通過一個個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小驗方,深入淺出地將中成藥合理應用知識娓娓道來,不僅體現了中成藥在眼科疾病治療中的獨特優勢,而且促進了中醫中藥在基層的應用及中西醫融合,受到與會代表的熱烈歡迎。
(四)影響力廣泛
論壇受到行業和學界的廣泛關注,人民網、新華網、《健康報》、《中國中醫藥報》等多家主流媒體競相報道,長城網、三九養生堂、中國衛生政策研究門戶、醫學教育網等媒體的轉載,在行業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再一次擴大了岐黃論壇作為學會和行業品牌學術會議的影響力。
三、主要成果
(一)圍繞論壇主題,開展廣泛深入的學術交流

論壇收集論文571篇,分為六部分,內容涉及中醫藥特色優勢與傳承發展,中醫藥科學內涵,中醫藥發展戰略,中醫養生康復,中醫藥標準化,中醫經典傳承創新,中藥傳承創新,眼科、婦科、腫瘤、心腦疾病的中醫藥防治等,對基礎、臨床、科研及中藥研發乃至中醫藥事業發展等均有較高的學術促進價值和政策參考價值。其中優秀論文84篇,約43萬字,集成《第三屆岐黃論壇論文匯編》(并附光盤)。
(二)站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提出學會創新發展的思路
??? 1.結合專業特點和自身優勢,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
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馬建中從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深刻闡述了貫徹國務院辦公廳《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促進中醫健康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同時他要求學會:一是要發揮網絡優勢,推動形成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的濃厚氛圍;二是要發揮人才搖籃作用,大力培養適應發展需要的中醫藥技術服務技術技能人才;三是要發揮標準制修訂基地作用;四是要發揮專家優勢,加強對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調查研究,提出意見建議;五是要發揮行業自律作用,促進中醫藥健康服務業規范發展。
2.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政府職能轉變中的重要作用。
??? 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王春法在講話中指出,中華中醫藥學會承接了中央部門預算、中醫醫院項目預算、專家論證評審、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管報紙期刊圖書審讀、技術標準推廣、團體標準研制試點、政策研究項目成果獎勵、科技獎勵推薦、創新型人才推薦工作等政府轉移職能工作,參與了中國科協黨建研究、黨建課程、兩院院士申報工作,參與了民政部全面先進社會組織評選表彰等工作,并取得了明顯成效。希望準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對社會組織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利用好獨立法人,學術權威,人才匯集等優勢,在引領中醫藥科技發展,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3.積極參與新形勢下的科技獎勵工作,促進成果轉化。
???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主任鄒大挺在講話中指出,中華中醫藥學會2009年成為國家科學技術獎直接推薦單位,近三年推薦的6項成果有5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獲獎率達到83.3%。建議今后學會著重設立目標定位準確,專業特色鮮明,嚴格自律管理的科技獎勵,打造行業科技獎勵品牌,逐步探索建立信息公開,行業自律,政府指導,第三方評價,社會監督,合作競爭的新模式。
(三)專家報告精彩深入,多角度展現了學科進展與成果
1.圍繞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新形勢,提出十三五重點任務
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作了題為《中醫藥發展的機遇與任務》的報告。報告指出,用中國式辦法解決好醫改這一世界性的難題,離不開中醫中藥,積極發展中醫藥是時代發展的需求。近15年來,中醫藥在中藥研究平臺及技術、中成藥二次開發與大品種培育、中藥國際化、中藥工業總產值等現代化研究方面取得長足進展。十三五期間,中醫藥行業要從進一步拓展中醫藥服務領域,夯實中醫藥發展的物質基礎,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傳承與創新并重,將中醫藥原創思維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等方面著手,做好中醫藥工作,為中國式辦法解決世界醫改難題做出貢獻。
2.圍繞學科交叉融合,提出中醫要與其他力量相結合的指導理念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陳香美教授作了題為《中西醫結合的思考》的報告。報告認為:中醫藥學要與現代醫學相結合,用科學的、規范的、互補的、經濟的、發展的理念,將中醫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特色與現代醫學對疾病本質的深入了解結合起來,在循證醫學研究的基礎上為中西醫結合診治疾病的優勢提供科學證據。
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級調研員王宏廣教授作了題為《推進中醫藥科技革命,再創中醫藥輝煌》的報告,報告以《國家中醫藥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研究》為背景,指出中醫藥事業發展需堅持的基本原則,即堅持中醫與西醫并重,堅持繼承與創新結合,堅持防病與治病結合,堅持定性與定量結合,堅持事業與產業結合,堅持政府和市場結合,要在預防、診斷、治療、手術、養生、信息、模式等7個重點領域推動新科技革命創新,從而促進中醫藥事業的跨越發展,推進中醫藥產業實現變革。
國際物理醫學與康復醫學學會副主席、亞洲與大洋洲物理醫學與康復醫學學會副主席、中國醫師協會康復醫師分會主任委員勵建安在中醫養生康復分論壇上所做的報告中指出,中西方康復醫學應當是融合式的,而非炒蛋炒飯式的簡單結合。中醫康復和現代康復融合必將成為中國康復醫學基本模式,推動我國康復醫療體系建設。
3.圍繞中醫經典傳承和臨床研究,提出臨床思路與方法
?? 第二屆國醫大師、安徽中醫藥大學徐經世教授親臨論壇并作了題為《矢志岐黃堅信念 熟讀經典勤臨證——談中醫內科臨床思路與方法》的報告。報告指出臨床療效是中醫藥立足之本和生命力,只有發揮中醫藥原創優勢,才能切實提高臨床療效。一要堅定信念,勇于實踐,二要熟讀經典,融通各家,三要知常達變,臨證發機,四要辯證思維,以平為期,五要心知其意,不為所囿,六要靈活變通,以效為度。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日醫院院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王辰在報告中強調,臨床研究的目的是在今天用創新的方法解決昨天用老方法解決不了的問題,并指導明天臨床實踐的改善。臨床研究要務求符合國際規范,包括中醫藥臨床研究在內,都要努力走出去,發中國之聲、留中國之證于世界醫學界。
4.圍繞流派傳承和學術創新,搭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交流平臺
??? 95歲高齡的首都國醫名師陳彤云教授不顧高齡,堅持全程站立做報告,以“發展中醫:傳承是生命·創新是活力”為主題,發出重視中醫傳承工作的熱切呼吁。
首都國醫名師柴松巖教授將其多年婦科臨證經驗,歸納總結為“腎生最先,腎足最遲,腎衰最早,腎最需護”的“腎之四最”學術觀點,并結合臨床通過形象的比喻闡述了“種子論”、“水庫論”、“土地論”婦科不孕三論,使人印象深刻。
國家級名老中醫柴瑞靄教授以《跨越時空·我跟張仲景臨證》為題,從醫案舉隅入手,闡述了謹守病機,一病多方,一方多病,經方時方,圓機活法的觀點,對開闊臨證思路具有很好的啟迪作用。
中醫各家學說帶頭人、北京中醫藥大學魯兆麟教授從民國時期北京四大名醫談起,對燕京醫學的流派的形成發展進行解讀,強調醫者多讀文化、哲學等方面著作,有利于進一步把握中醫學的內涵和精髓。安徽中醫藥大學校長王鍵教授從歷史、地理、徽商等角度對新安醫學的興起、發展成熟、傳承等進行了深入剖析,用豐富而翔實的研究資料對新安醫學進行歸納總結,將古老而依然生機勃勃的新安醫學流派展現在面前。
5.圍繞中醫藥治療登革熱,總結出中醫藥防治重大傳染病的啟示
???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冼紹祥通過梳理2014年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防治登革熱的經驗和臨床研究,總結出中醫藥防治重大傳染病的啟示:一是防治SARS、甲流、手足口病、禽流感、登革熱等傳熱病,中醫藥可以發揮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既要用中醫經典理論指導重大傳染病的臨床防治工作,又要按照規范臨床研究獲得循證證據;三是要積極利用中藥注射液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的特點,應對突發和急性傳染病。
6.圍繞腫瘤的防治,提出腫瘤治療新模式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腫瘤科主任林洪生作了題為《中醫藥與腫瘤》的報告,指出早在《黃帝內經》、《中藏經》等古代文獻中已有關于腫瘤的描述,產生了小金丹、桂枝茯苓丸等應用至今的治療腫瘤的中成藥。中醫藥治療腫瘤具有辨證論治、療效持久、毒副作用小等特點和優勢,臨床中將中藥內服、中藥臍療、中藥手浴足療、外敷、霧化、針灸,耳穴埋豆,氣功講座,拔罐、理療和心理個體化治療等綜合治療方法與現代醫學綜合治療手段相結合,探索出了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治標和治本相結合、中醫與西醫相結合的腫瘤治療新模式。
7.圍繞落實兩個《發展規劃》,提出了學科發展規劃
??? 養生康復分會認真學習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等重要文件精神,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中醫藥學會等系列會議精神,制定了分會發展規劃。在養生康復分論壇,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養生研究所副所長劉長喜教授匯報了該發展規劃。規劃提出了“學術引領、服務群眾、依法辦會、民主辦會、中醫為本、弘揚特色、繼承創新、科學發展” 的工作原則,確定了 “一個主旨、兩個重點、三位一體”的發展目標,即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優勢、服務于國民健康事業的主旨;圍繞中醫養生、中醫康復兩大主題,從學科建設、養生康復技術及產品開發,養生康復實踐與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體系開展學會的各項工作。
(四)設立學術委員會,為進一步發揮學會的學術引領作用奠定基礎
??? 開幕式上,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局長屠志濤宣讀了《關于設立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委員會的決定》。
學術委員會由學術水平高、學術影響力大的權威專家組成,設主任委員1人,副主任委員6人,委員12人,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教授出任主任委員。主要任務是:研究制定學會的學術發展指導意見與中長期學術發展規劃;對學會的重要學術會議、重大學術活動和重要學術問題進行指導與研究;指導編寫中醫藥學科發展報告;研究其他學術方面的重要事項。
該委員會的設立,將使學會的學術引領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學術活動的質量與水平,促進中醫藥學術的傳承、創新與發展。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 (一)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引,以“五位一體”為指導,服務服從國家衛生與中醫藥事業發展大局,抓住社會發展熱點、事業發展難點,有針對性地提早進行頂層設計,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進一步打造好品牌會議。
(二)提高會議質量,建立評估機制,加強實施過程和效果評估,及時研究解決實施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切實提高學術會議的質量和效益。
(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作用,做好論壇的會前、會中、會后宣傳,提升論壇的品牌效應,擴大學會的影響力。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郑县| 建德市| 拜泉县| 获嘉县| 龙海市| 阳朔县| 开平市| 漯河市| 镇雄县| 进贤县| 申扎县| 东宁县| 改则县| 乐陵市| 黔西县| 兴文县| 石门县| 淮南市| 正镶白旗| 沧州市| 阳曲县| 临湘市| 武鸣县| 靖州| 阿合奇县| 云和县| 青铜峡市| 昌宁县| 翁牛特旗| 余庆县| 原平市| 建水县| 开江县| 都兰县| 大厂| 马山县| 铅山县| 曲阜市| 晋中市| 丁青县| 裕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