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約有1/3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健康的睡眠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必不可少的環節,缺少睡眠和過多睡眠對人體都是有害的。睡眠是否健康可以借助以下6個維度進行評估:(1)規律性:指每天在大約固定的時間睡眠-覺醒。(2)滿意度:主觀睡眠滿意度是睡眠健康的重要指標,可采用一些主觀量表來評估睡眠滿意度。(3)警覺性:指在白天保持專注清醒的能力。(4)睡眠時機:指睡眠節律符合晝夜節律系統。(5)睡眠效率:睡眠效率是指睡眠時間與可用于睡眠時間之間的比率,睡眠效率在85%以上屬于正常。(6)睡眠持續時間:即每24小時獲得的睡眠總量,建議正常成年人每晚睡眠時長為6-8小時,兒童和青少年不小于9小時。
依賴于腦電記錄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睡眠存在兩種結構,包含非快速眼球運動(NREM)睡眠和快速眼球運動(REM)睡眠。NREM睡眠又可以細分為4期,其中1-2期又稱淺NREM睡眠,3-4期稱為深NREM睡眠。正常成人睡眠中NREM和REM睡眠交替發生,一個睡眠周期包括以下階段:覺醒狀態→淺NREM睡眠(1期和2期)→深NREM睡眠(3期和4期)→REM睡眠,隨后從REM睡眠進入NREM睡眠周期。一般成年人每晚約有4-6個上述周期,每個睡眠周期平均時間約為90分鐘。NREM睡眠通常占總睡眠比例的75%-80%,REM睡眠占20%-25%,隨著夜間睡眠進入后半程,NREM睡眠逐漸減少,REM睡眠時間逐漸延長。
非快速眼動(NREM)睡眠和快速眼動(REM)睡眠不僅腦電波方面存在差異,也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睡眠、機體特點。(1)NREM睡眠1-2期:是由清醒轉入深睡眠的過渡階段,該階段腦電波表現為低幅腦電波,此時半睡半醒,屬于淺度睡眠,容易被喚醒,眼球活動愈來愈慢,最終停止運動,肌張力減低,但仍有一定的緊張性。(2)NREM睡眠3-4期:該階段腦電波表現為高振幅慢波,故又稱為慢波睡眠或深睡眠期,此時意識消失,對一般強度的刺激不會產生反應,沒有眼球活動,全身肌肉放松,只有微弱的肌電活動。(3)REM睡眠:此期間眼球出現陣發性的或者單個的快速往復運動,因此得名,機體大部分肌肉肌張力完全消失,肌肉得到充分休息。該階段大腦皮質則被高度激活,腦電波表現為低幅快波,也稱為快波睡眠。
與人體生理功能和睡眠質量關系最密切的2個睡眠階段是深睡眠期(NREM睡眠3-4期)和REM睡眠,分別又稱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
慢波睡眠期大腦處于高振幅同步化慢波狀態,使大腦皮質細胞得到完全休息,保養大腦細胞,有人稱為“腦睡眠”;同時該階段人體生命活動降至最低,有助于儲存能量、消除疲勞、恢復體力;此外,生長激素分泌和釋放達到高峰,可以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強免疫。
快波睡眠期大腦皮質高度激活,腦內蛋白質合成增加,新的突觸聯系建立,有利于嬰幼兒神經系統的成熟,嬰兒REM睡眠占總睡眠時間的50%-60%,正常成人則只占20%-25%;同時快波睡眠期還能促進學習記憶和精力的恢復。另外做夢通常也在這個階段發生。
我們都知道健康的睡眠對于維持人體的健康必不可少,是認知、情感和身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什么健康睡眠如此重要呢?睡眠-覺醒是人適應自然晝夜節律的重要表現。一日之內,天地陰陽規律性的消長,形成了白天陽氣盛、夜晚陰氣盛的特點,人的睡眠-覺醒是人與自然互動最好的模式,符合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從現代生物學看,睡眠-覺醒是人體生物鐘的重要體現,影響人體的基因生物鐘。
良好的睡眠是一味良藥,可以治百病。事實上良好的睡眠對于機體的各個器官系統均有不同程度的調節作用,包括神經系統、運動系統、呼吸系統、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生殖系統以及機體體溫調節等。機體可以通過睡眠,起到儲存能量、保護大腦、消除疲勞、增加代謝產物排出、增強免疫、促進生長發育、延緩衰老、調節心理、促進記憶鞏固等作用。
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健康睡眠時間不同,一般嬰兒需要12-16個小時,兒童需要10-12個小時,成人通常需要6-8個小時,老年人需要6個小時左右。但這并不是定論,每個人對睡眠的需求不同,每天需要睡多長時間在同齡人中也有很大的個體差異。部分人群雖然睡眠時間較短(如短睡眠者),但沒有主觀睡眠質量下降,也不存在日間功能損害,不能視為失眠。因此人究竟睡幾個小時才最合適并沒有嚴格的規定,衡量睡眠質量的主要標準是白天的功能狀態。只要能使你第二天達到不困倦,做事充滿精力的狀態所需的時間就是健康的睡眠時間。
失眠又叫失眠障礙,是指盡管有合適的睡眠機會和睡眠環境,依然對睡眠時間和(或)睡眠質量感到不滿足,并且影響日間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判斷是否存在失眠應包括以下基本內容:(1)有睡眠時長和(或)質量不足的主訴和體驗;(2)存在日間社會功能受影響,如疲勞、軀體不適、記憶力減退、情緒易激惹等。
失眠可分為慢性失眠、短期失眠和其他失眠。無論患者是否與其他可能干擾睡眠的潛在病因共病,這些診斷都適用。慢性失眠的特點為長期主訴睡眠起始和(或)睡眠維持困難,并伴有相關日間功能受損。短期失眠是患者存在顯著臨床意義的睡眠質量不滿或日間功能損害,但未符合慢性失眠診斷的最低發作頻率和持續時間。其他失眠為存在顯著的并引起臨床關注的失眠癥狀,但未符合短期失眠診斷標準的罕見情況。
失眠的主要癥狀表現為入睡困難(入睡時間超過30分鐘)、睡眠不深易醒(整夜覺醒次數≥2次)、醒后不易再睡、早醒、多夢、總睡眠時間減少(通常少于6.5小時)、睡眠質量下降、醒后不適感和疲乏感等。失眠引起的日間癥狀主要包括疲勞、情緒低落或易激惹、軀體不適和認知損害等,成年人慢性失眠可損害社交能力、降低生活質量等,兒童慢性失眠可導致注意力損害、學習能力下降、行為紊亂等,失眠也可能引起軀體癥狀如頭痛、肌肉緊張、肌肉觸痛,甚至導致精神、心理、心血管等疾病的風險增加。
祖國醫學對于失眠的認識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歷代醫家積累了極其豐富的認識和治療經驗,創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法和方藥。古代中醫對于失眠的病名并不統一,常見的記載有不寐、目不瞑、夜不瞑、不得(能)臥、不得(能)眠、不得(能)睡等,現代中醫學常使用“不寐”作為失眠癥的病名。
不寐的病名,首見于《難經?四十六難》。該篇認為老人“臥而不寐”,是因為“氣血衰,肌肉不滑,榮衛之道澀。”而《靈樞?大惑論》詳細地論述了“目不瞑”的病機,認為“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衛陽盛于外,而營陰虛于內,衛陽不能入于陰故不寐。
漢代張仲景在《傷寒論》曰“:少陰病,……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指出少陰病熱化傷陰后的陰虛火旺證。其在《金匱要略》中云:“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指出肝血不足,虛熱煩躁的不寐證。
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曰“:大病之后,臟腑尚虛,榮衛未和,故生于冷熱。陰氣虛,衛氣獨行于陽,不入于陰,故不得眠。若心煩不得眠者,心熱也。若但虛煩,而不得眠者,膽冷也。”指出臟腑功能失調,營衛不和,衛陽不能入于陰,是不寐的主要病機所在。
唐代王熹《外臺秘要》和孫思邈《備急千金方》等提出了膽寒不得眠,并利用溫膽湯治療。
明代張介賓《景岳全書》指出:“不寐證雖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實,無邪者皆虛。”主要是指由于機體內在氣血、臟腑功能失調,或痰熱的影響而言。并明確指出以虛實作為本病的辨證綱要。同時在論治用藥方面亦作了詳細的論述。如“若精血虛耗,兼痰氣內蓄,而怔忡夜臥不安者,秘傳酸棗仁湯;盛者十味溫膽湯”等。
《醫學心悟·不得臥》:“有胃不和臥不安者,胃中脹悶疼痛者,此食積也,保和湯主之。有心血空虛,臥不安者,此因思慮太過,神不藏也,歸脾湯主之……有濕痰壅遏,不安者,其證嘔惡氣悶,胸隔不利,用二陳湯導去其痰,其臥立至。”
總之,古代醫家對失眠的探討,最初認識到衛氣出入失常,陰陽失交是失眠的基本病機,后來更加注重正邪虛實兩端,實邪包括火、痰飲、胃不和;正虛主要有氣虛、陰津虛、血虛、陽虛等,與心、脾、胃腸、腎、肝膽等關系密切。
失眠在任何年齡、任何性別均可發生,其患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且女性高于男性。失眠流行病學調查顯示,45.4%的中國人在過去1個月中經歷過不同程度的失眠。《2022中國國民健康睡眠白皮書》對31個省(區、市)和港、澳、臺地區的市民進行了調查,顯示近3/4受訪者曾有睡眠困擾,入睡困難成頭號問題;一線城市居民就寢時間最晚,三線及以下城市居民睡得最早;一線城市居民平均每夜睡眠時長為6.94小時,新一線城市為6.87小時,二線城市為6.78小時,三線及以下城市為7.15小時。44%的19-25歲年輕人熬夜至零點以后,42%的老年人入睡時長超過半小時,失眠率高達21%。
(1)老年人:隨著年齡增加,失眠的患病率在逐漸上升;(2)女性:女性失眠風險約為男性的1.4倍,該比率在大于45歲人群中增至1.7倍;(3)罹患內科疾病患者:失眠癥狀容易與慢性內科疾病共存;(4)罹患精神疾病患者:70-80%的精神障礙患者報告有失眠癥狀;(5)家族遺傳史:失眠存在一定家族遺傳傾向,有失眠家族史的人群的發病率是無家族史人群的3倍左右;(6)個性特征人群:失眠患者往往具有某些個性特征,比如神經質、內化性、焦慮特性或完美主義;(7)既往失眠人群:既往存在失眠發作的人群,再次發病的風險遠高于其他普通人群;(8)其他:如對環境反應性高、使用精神活性物質的人群。
慢性失眠會導致免疫力下降,誘發內分泌紊亂等;對于青少年,會導致神經發育不良,使注意力、記憶力、學習成績以及精神行為均受到損害;對于女性,慢性失眠可能會致使女性出現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乳腺癌等多種疾病的發生;對于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冠心病、心律不齊、高血壓的老人,夜間失眠后,易導致猝死。慢性失眠對于社會亦可造成重大影響,由睡眠障礙導致的注意力及認知損害,已成為車禍和工業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據美國一項研究顯示,每年有274000起工作事故與失眠有關,造成的損失約311億美元,而每年因失眠產生的直接費用(如藥品、住院、就診費等)和間接費用(如缺勤、工作效率、工作事故等)高達1000億美元。
睡眠對于人體的各個器官系統均有著良好的調節作用,長期失眠則會綜合影響全身。現代研究已經證實,睡眠時間過短或過長、睡眠質量差會增加許多慢性疾病的風險。(1)心腦血管疾病方面:失眠會增加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慢性代謝疾病的產生,這些危險因素可能會引發冠心病、中風等嚴重的心腦血管事件;(2)精神類疾病方面:失眠容易產生負性情緒,增加精神負擔,易引起焦慮障礙、抑郁障礙等疾病;(3)感染性疾病方面:失眠使機體得不到充足的休息,抵抗力下降,易受到致病菌的侵襲,引起肺炎、支氣管炎等疾病;(4)其他系統疾病方面:失眠還會增加癌癥、炎癥性腸病、腸易激綜合征、阿爾茲海默病、帕金森病、慢性腎臟病等多系統疾病的發生。
引起失眠的原因大致可分為五種:環境因素、個體因素、軀體因素、精神因素、藥物因素。
(1)環境因素:最常見的有睡眠環境的突然改變、強光、噪音以及高溫等。
(2)個體因素:主要是不良的生活及睡眠習慣,如睡前飲茶、飲咖啡、吸煙,或由于工作、娛樂,生理節律紊亂導致失眠。
(3)軀體因素:本身與睡眠有關的疾病,如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心臟病、關節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身體疾病的不適也可引發失眠。
(4)精神因素:因某個事件引起興奮、憂慮所致的失眠,心理因素失眠,精神障礙引起的失眠。
(5)藥物因素:最常見的是安眠藥或嗜酒者的戒斷反應。長期服用安眠藥者或習慣飲酒者突然停止往往會出現入睡難、睡眠淺而多夢等表現。
老年人失眠的原因:步入老年,各種危險因素逐漸增多,睡眠幾乎不可避免地變差,年齡越大,睡眠越差。老年人松果體退化,褪黑素分泌減少,影響晝夜節律引起失眠。老年人白天活動和接受光照時間減少,容易出現失眠。并且老年期也易出現各種生活變故影響睡眠,如退休、喪偶、缺乏照料、社交活動減少等。
中年人失眠的原因:中年人失眠與生活壓力有很大關系。中年人是家庭支柱,生活和工作都需要解決,很多人生活并不順利,有很大的思想壓力。
青少年失眠的原因:青少年失眠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來自家庭的約束減少,學校課程安排、其他社交活動的加量及青春期生物鐘延后等。
兒童失眠的原因:兒童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兒童臥室環境不好,容易導致失眠。沒有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也是常見原因,這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注。
失眠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認為與遺傳、分子生物學、睡眠覺醒調節和睡眠的神經回路、大腦結構和功能、電生理和生理調節等因素相關。
(1)遺傳機制:睡眠覺醒的特征,比如睡眠時間和睡眠節律,是由很多基因控制和遺傳因素決定的。
(2)分子生物學機制:很多內源性分子可以歸類為促進覺醒物質、抑制睡眠物質或抑制覺醒物質。
(3)睡眠覺醒調節和睡眠的神經回路:睡眠由負責覺醒和睡眠的大腦神經網絡協調。失眠可能是由負責覺醒的神經網絡紊亂引起的。
(4)大腦結構和功能:神經學的結構和功能發現表明,失眠與特定大腦區域的病理變化或損傷有關。
(5)電生理和生理調節:睡眠和覺醒時間的電生理或生理指標,高頻腦電活動增加,睡眠中腦電覺醒迅速增加,是大腦皮層過度覺醒的標志。
目前解釋失眠的重要理論之一就是“3P”模型,即易感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促發因素(Precipitating Factor)和維持因素(Perpetuating Factor),認為失眠的發生和維持是由3P因素累積超過了發病閾值所致。
(1)易感因素:即一個人容易失眠的個人特質,包括年齡、性別、遺傳及性格特征等;
(2)促發因素:即導致失眠發生的因素,包括生活事件及應激等,如倒班、飲濃茶或咖啡、與人爭吵、罹患疾病等。
(3)維持因素:即讓失眠長期維持下去的行為或信念,如延長在床時間、不規則作息、長時間午睡等行為,以及由短期失眠所導致的焦慮和抑郁心理等。
多數失眠可隨促發因素的解除而消失(短期失眠);若促發因素持續不能消除,或失眠后產生不當行為或信念(維持因素),則導致失眠演變為慢性失眠。
不寐的病因包括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情志失常和體虛氣弱。溫熱之邪引動,營衛失和,或外感風寒邪氣,失治誤治或久病不愈,邪從火化,擾動神明,都會使睡眠不安。暴飲暴食、宿食積滯、多食刺激性飲食,則胃氣失和,釀生痰熱,波及神志。久病體虛、先天不足、年高體弱或勞逸失衡,都會使神不安位,魂魄不寧,發為不寐。情志因素是不寐病因中的重要部分,七情過激均可造成氣機失調、臟腑失和而成不寐。如暴怒可傷肝,氣郁化火,上擾心神;五志過極,心火內熾,腎水不涵,水火不交,神明不寧;喜樂無度,魂魄不安;驚悸怵惕,膽腑失和等,都會出現夜不能寐的情況。
不寐之發病,有急緩之分,與病因密切相關。發病急者,多由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情志刺激等因素引起;發病緩者,則與年老體虛、久病耗傷、腦神失養相關。
慢性失眠的診斷標準(必須同時符合 1-6項標準)
1.存在以下一種或者多種睡眠異常癥狀(患者自述,或者照料者觀察到):(1)入睡困難;(2)睡眠維持困難;(3)比期望的起床時間更早醒來;(4)在適當的時間不愿意上床睡覺。
2.存在以下一種或者多種與失眠相關的日間癥狀(患者自述,或者照料者觀察到):(1)疲勞或全身不適感;(2)注意力不集中或記憶障礙;(3)社交家庭、職業或學業等功能損害;(4)情緒易煩躁或易激動;(5)日間思睡;(6)行為問題(比如:多動沖動或攻擊性);(7)精力和體力下降;(8)易發生錯誤與事故;(9)過度關注睡眠問題或對睡眠質量不滿意。
3.睡眠異常癥狀和相關的日間癥狀不能單純用沒有合適的睡眠時間或不恰當的睡眠環境來解釋。
4.睡眠異常癥狀和相關的日間癥狀至少每周出現3次。
5.睡眠異常癥狀和相關的日間癥狀持續至少 3個月。
6.睡眠和覺醒困難不能被其他類型的睡眠障礙很好地解釋。
短期失眠的診斷標準
符合慢性失眠第1-3、6條標準,但病程不足 3個月和(或)相關癥狀出現的頻率未達到每周3 次。
失眠的客觀診斷十分重要,它不僅可以幫助醫生了解失眠患者睡眠的確切情況,有的還可推斷并發現失眠的原因,指導治療的方法。經典客觀診斷方法依靠多導睡眠圖(PSG)進行,可用于失眠的鑒別診斷與療效評估,缺點是儀器設備昂貴,操作費時,記錄和分析繁瑣,且睡眠腦電的分析有時也會遇到困難。近年來又出現了一些簡便易行的儀器如體動記錄儀、睡眠手環等,可以在無PSG條件時評估患者夜間總睡眠時間和睡眠模式,但其準確性有待進一步的研究。神經功能影像學的發展為失眠的機制研究、診斷、鑒別診斷開拓了新的領域,但尚無成熟的經驗應用于臨床,仍需進一步的研究。
多導睡眠圖被廣泛應用于睡眠深度、睡眠結構、失眠癥、夢境等研究,可以監測、記錄及分析整夜睡眠過程中人體腦電、眼電、肌電及呼吸、血氧飽和度等生理信號,能夠監測不同器官系統中發生的與睡眠階段和覺醒相關的生理變化信息,真實地評估患者的睡眠情況,可以為睡眠障礙的診斷評估、療效評價提供客觀數據支撐,還可以為治療提供新思路。
為了保證檢查結果準確可靠,檢查應當在睡眠實驗室內進行。檢測之前,應給患者簡單介紹檢查的目的和要求,以取得患者合作,并消除患者可能產生的恐懼心理。要求患者按照平時生活習慣及作息時間睡眠,測試時患者應舒適地躺在床上,以自然入睡獲得的數據資料更客觀可靠。
多導睡眠圖檢查在睡眠醫學中是極其重要、不可替代的工具。對一些真偽難辨,病因不明,常年受到失眠折磨的慢性失眠患者,為了明確病情,掌握失眠的確切情況,探索失眠可能的原因,全面診治失眠,有選擇性地進行多導睡眠圖檢查,是十分必要的。
睡眠障礙評估量表是患者與臨床醫師對于睡眠問題進行的主觀評定,是睡眠障礙的重要輔助診斷手段。使用睡眠障礙的評估量表,結合患者的癥狀特點和多導睡眠圖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可以早期發現睡眠障礙、了解被試者的睡眠問題嚴重程度,提供早期及時干預的信息。
臨床常見的睡眠障礙評估量表主要有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Epworth思睡量表(ESS)、失眠嚴重程度指數量表等。
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 AIS)是國際公認的睡眠質量自測量表,以睡眠的主觀感受為主要評定內容,可用于可能有睡眠障礙的患者做自我評估。量表共8個條目,前5個條目針對夜間睡眠情況評估,后3個條目針對日間功能評估,每個條目從無到嚴重分為0、1、2、3四級評分,要求被測試者根據所列問題條目,在過去1個月內,每星期至少發生3次以上,累計選項所對應的分數。量表共計24分,總分小于4分為無睡眠障礙;總分在4-6分為可疑失眠,建議調整生活作息;總分大于6分為失眠,建議及時就醫,改善睡眠質量,以避免引發其他問題。分數越高,代表失眠越嚴重。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是經過驗證和使用最為廣泛的睡眠障礙評估量表之一,用于評估被試者最近1個月的睡眠質量。由19個自評與5個他評條目構成,由于其中在該量表中的第19個自評條目與5個他評條目不參與計分,通常情況下僅測試參與計分的18個自評條目。這18個測試項的結果可以綜合為7個成分,包括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通過規則的計算,每個條目按0-3分計分,累積各條目的得分就是PSQI總分。PSQI總分的范圍為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其特點是將睡眠的質和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進行評定。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工作壓力增加,我國民眾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根據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焦慮障礙的患病率為4.98%,抑郁癥和焦慮癥患病率接近7%。發生焦慮障礙時,多數患者會伴隨軀體上明顯不適的癥狀,其中失眠是最常見的表現之一。
焦慮情緒導致的失眠癥狀只是緊張、心煩、心悸等焦慮癥狀的伴隨癥狀,而不是臨床主要癥狀。焦慮情緒導致的失眠以情志失調為誘因,情志不舒,肝氣郁結,易化熱化火,擾動心神,引發失眠,或因思慮過度,心血暗耗,營血不足可致心神失于濡養,神不內守故而致失眠。
睡驚癥是指突然從非快速眼動睡眠階段(NREM)睡眠中覺醒,并且發出尖叫或呼喊,伴有極端恐懼的自主神經癥狀或行為的表現,每次發作持續1-10分鐘,意識呈朦朧狀態,幾分鐘后又倒頭就睡,多數人第二天不能回憶當時的情景。本病亦稱為夜驚、夜驚癥或睡眠驚恐。
睡驚癥多發于4-12歲,在青春期前發生率逐漸減少直至消失。睡驚癥通常出現在入睡后0.5-2小時內,即睡眠的前三分之一階段出現,多在NREM睡眠的3-4期,兒童患病率為3%,成人則為1%。隨著年齡的增長,癥狀會緩解、消失,它與心理因素有關,如果在白天看到一些恐怖的事,或受到驚嚇、吵架,以及一些意外事故等,易誘發睡驚癥。睡驚癥與患者的性格特點也有關系,此類患者通常會比較敏感、膽小。
失眠是指睡眠的始發和維持發生障礙致使睡眠的質和量不能滿足個體正常需要的一種睡眠障礙。失眠會出現多夢、夜間驚恐發作致睡眠質量下降,患者通常能回憶夢的內容,癥狀多發生于睡眠后1/3的快速眼動睡眠階段(REM),通常不出現顯著的活動,發作中被喚醒時表現出良好的智能。而睡驚癥患者事后多不能回憶,癥狀通常發生于睡眠的前1/3階段,可有企圖下床或掙扎等行為,發作中被喚醒通常會出現意識模糊和定向障礙。另外,失眠的焦慮、言語和自主神經癥狀明顯少于睡驚癥。
睡行癥又叫夜行癥或夢游,屬睡眠障礙的一種。表現為反復地在睡覺時從床上起來和走動,且在睡行時面無表情、目不轉睛,能夠避開障礙,但因意識不清可發生意外或受傷;對于他人的言語無反應,他人很難將其喚醒,強行喚醒時常出現精神混亂,事后常常完全遺忘;可伴有喃喃夢囈,但是對問話無反應;少數可有暴力行為,偶有自傷和自殺。睡行癥可出現于兒童學會行走后,也可見于幾乎所有年齡段。睡行癥可在童年首次出現,成年后在睡眠剝奪或壓力大時可能再次發作。
失眠會出現多夢易醒致睡眠質量下降,癥狀多發生于睡眠后1/3的快速眼動睡眠階段(REM),通常不出現顯著的活動,發作中被喚醒時表現出良好的智能。
不寧腿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感覺運動性疾病,主要表現為休息時有雙下肢頻繁和嚴重程度不對稱的麻木、脹困等難以名狀和忍受的不適感,偶見單側,安靜時和睡前癥狀更重且范圍擴大,迫使患者必須不停甩動、擠壓、撞擊患肢等方能緩減癥狀。不適感在夜間加重,在肢體活動后減輕,入睡后癥狀持續存在,特別是在醒/眠移行過程中癥狀最重,使患者睡眠中仍不停活動患肢。約80%患者還并發周期性肢動癥。
失眠患者常因睡眠不足出現乏力,四肢倦怠,甚至麻木,但表現并不明顯,并且白天雖然會有麻木的情況,但是在調整睡眠之后可以得到緩解,而不寧腿綜合征的麻木不適感更加嚴重,常在休息時出現,且入睡后癥狀仍存在。
周期性肢動癥也稱周期性腿動癥、夜間肌陣攣或睡眠周期性運動癥,是睡眠中周期性發生的反復和高度刻板性的肢體活動,通常發生于下肢,故也稱為周期性腿動癥。表現為睡眠中下肢出現周期性的以脛前肌為主的節律性收縮,拇趾背屈伴有踝、膝關節(有時髖關節)的部分收縮,每次持續0.5-3秒,間隔20-40秒,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間隔時間不等,也可以全夜不停,上肢有時也可以發生類似動作。
失眠患者常因睡眠不足出現乏力,四肢倦怠,甚至麻木抖動,但失眠引起的肢體異常活動一般不具有周期性和高度刻板性,并且在睡眠狀態改善后會有緩解。而周期性肢動癥是在睡眠中發生周期性和高度刻板性的肢體活動,入睡后癥狀仍存在,由于頻繁微覺醒和覺醒,造成睡眠質量下降,但是患者通常不感知其存在,而且使用減少肢動的藥物并不能明顯改善睡眠。
什么是睡眠行為障礙呢?當我們進入正常睡眠時,肌張力應受到抑制,全身肌肉會放松。但睡眠行為障礙發作時,肌張力活躍,會出現與夢境一致的運動活動,表現在生動夢境中出現特征性暴力行為發作,如拳打腳踢、翻滾、跳躍等,可自傷或傷及同床者,伴憤怒語言或叫喊,極大聲才能喚醒。發作常出現于睡眠90分鐘之后,每周1次或每晚數次。可詳細回憶噩夢情境,如被襲擊和逃跑等。
失眠會出現多夢,因此也有部分患者會出現夢中肢體不自覺的抖動,而這種行為往往與夢境不一致,也很少出現暴力性行為。并且,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的多導睡眠圖會出現明顯異常,可以鑒別。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睡眠呼吸疾病,臨床表現有夜間睡眠打鼾伴呼吸暫停和白天嗜睡。其特征性表現為打鼾,與單純打鼾不同,音量大,十分響亮;鼾聲不規則,時而間斷。表現為白天乏力或嗜睡。睡眠中發生呼吸暫停較重的患者常常夜間出現憋氣,甚至突然坐起,大汗淋漓,有瀕死感。夜尿增多,頭痛。
失眠患者因為夜間睡眠減少,也會出現白天乏力、疲倦甚至嗜睡,但一般不伴有睡眠中呼吸暫停甚至憋氣,大汗淋漓。可以依據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特征性的鼾聲以及多導睡眠監測結果加以鑒別。
失眠,中醫也稱不寐,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舌脈體征可將其分為不同的證型,最常見的證型主要有心脾兩虛、陰虛火旺、心膽氣虛、痰熱內擾、肝郁化火、心腎不交等。
心脾兩虛型失眠多表現為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頭暈目眩,肢倦神疲,飲食無味,面色無華,或脘悶納呆,舌淡苔薄白或苔滑膩,脈細弱或濡滑。
陰虛火旺型失眠多表現為心煩不寐,心悸不安,頭暈耳鳴,健忘,腰酸夢遺,五心煩熱,口干少津,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心膽氣虛型失眠多表現為不寐多夢,易于驚醒,膽怯恐懼,遇事易驚,心悸氣短,倦怠,小便清長,或虛煩不寐,形體消瘦,面色晄白,易疲勞,或不寐心悸,虛煩不安,頭目眩暈,口干咽燥,舌淡苔薄白或舌紅,脈弦細或弦弱。
痰熱內擾型失眠多表現為不寐頭重,痰多胸悶,心煩,嘔惡噯氣,口苦,目眩,或便秘,徹夜不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肝郁化火型失眠多表現為不寐,急躁易怒,嚴重者徹夜不寐,胸悶脅痛,口渴喜飲,不思飲食,口苦咽干,目赤耳鳴,小便黃赤,或頭暈目眩,頭痛欲裂,便秘,舌紅苔黃或苔黃燥,脈弦數或弦滑數。
心腎不交型失眠多表現為心煩不寐,入睡困難,嚴重者徹夜不眠,心悸多夢,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少津,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
失眠治療的總體目標主要包括以下五點:
1) 改善睡眠質量和(或)增加有效睡眠時間;
2) 恢復白天社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3) 防止短期失眠轉化成慢性失眠;
4) 減少或消除與失眠相關的軀體疾病或與軀體疾病共病的風險;
5) 盡可能避免包括藥物在內的各種干預方式帶來的負面效應。
失眠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物理治療。
小劑量短時間使用安眠藥是治療失眠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安眠藥有依賴性與成癮性,可抑制呼吸,使記憶力減退,因此要嚴格遵從醫囑,不能濫用。
心理治療主要包括睡眠衛生教育、刺激控制療法、睡眠限制療法、認知治療和放松療法等。失眠的認知行為療法是認知治療和行為治療的組合,它能夠緩解入睡困難,增加總睡眠時間,提高睡眠效率,改善睡眠質量,并具有長期效果。
物理治療如光照療法、經顱磁刺激、生物反饋治療、經顱微電流刺激療法等,以及飲食療法、芳香療法、順勢療法等作為可選擇的補充治療方式。
還可以通過改善睡眠環境,比如降低睡眠時的環境亮度、保持環境安靜,室內適宜的溫度、濕度以及舒適的枕頭被褥等。
在選擇不同方式治療失眠時,要遵醫囑,尤其面對不同的鎮靜催眠藥時,不可自行服用。
目前臨床治療失眠的藥物,主要包括苯二氮?類受體激動劑、褪黑素受體激動劑、食欲素受體拮抗劑和具有催眠效應的抗抑郁藥物。
1.苯二氮?類藥物:能改善入睡困難,但會影響睡眠結構。長期使用抗失眠效果會逐漸耐受,效果變差,使得部分人會開始加藥使用。而長期大劑量服用有成癮風險,且容易出現戒斷現象。還有日間困倦、頭昏等不良反應。
2.非苯二氮?類藥物:能夠誘導睡眠始發,治療入睡困難和睡眠維持障礙。半衰期相對較短,次日殘余效應被最大限度地降低,一般不產生日間困倦,產生藥物依賴的風險較傳統藥物較低,治療失眠安全有效,無嚴重藥物不良反應。
3.食欲素受體拮抗劑:食欲素又稱下丘腦分泌素,具有促醒作用。針對食欲素雙受體發揮抑制作用的拮抗劑蘇沃雷生已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用于治療成人失眠,現有研究數據顯示其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和耐受性。
4.具有催眠效應的抗抑郁藥:部分抗抑郁藥具有鎮靜作用。在失眠伴隨抑郁、焦慮心境時應用較為有效,三環類抗抑郁藥物因有特定的抗組胺機制,可以改善成年和老年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狀況,具有臨床耐受性良好,無戒斷效應的特點,近年已作為治療失眠的推薦藥物之一。
不正確。因為長期失眠對人的健康會造成危害,病人會因為經常擔憂自己無法得到充足的睡眠而感到焦慮、緊張甚至抑郁,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此外,長期不充足的睡眠還會導致病人白天出現乏力、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而適當服用一些短效的催眠藥,能早日改善睡眠,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當然,長期使用催眠藥也是不可取的,應有針對性地消除原發病因,改變生活習慣,注重勞逸結合,全面增進健康,這樣才是治療失眠的根本辦法。
中醫藥治療失眠以整體觀、辨證論治為基礎,方法多種多樣,包括中藥口服、針刺治療、灸法治療、推拿治療、耳針治療等。以辨證論治為首要原則,中醫將失眠分為心脾兩虛、陰虛火旺、心膽氣虛、痰熱內擾、肝郁化火、心腎不交等主要證型,上述治療方法根據辨證分型可以更加準確地治療不同類型的失眠。中醫治療失眠研究顯示上述療法優于單純西醫治療,對于重癥失眠,可選用中藥口服配合針刺治療、灸法治療、推拿治療或耳針治療,療效更加顯著持久,不良作用少,不易復發,且無耐藥性,能避免長期大量使用安眠藥帶來的依賴,十分值得推廣。
中醫治療失眠強調形神并調、醫患互動。
調神主要是針對患者失眠的維持因素和誘因,幫助患者解決對失眠錯誤的信念及恐懼焦慮抑郁情緒,恢復寧靜的心態。可采用認知領悟療法(CEN技術)。該技術是整合認知療法、敘事療法、中醫調養形神方法和儒釋道智慧而成的技術。可應用本土化的經驗和智慧,幫助患者破除相關問題執念,把全部能量放在當下,進而獲得心靈領悟成長。使用CEN技術治療失眠的關鍵不是關注失眠本身,而是解決失眠的原因,治療目標應是接納失眠而非與之抗爭。
調形是針對易感因素和失眠癥狀,辨證論治,平衡陰陽,調節體質。可采用藥物和/或非藥物干預方式。陰陽失調、營衛失和、神不守舍是失眠產生的原因。陰陽失調則晝不精,出現乏力、頭暈等癥狀,陰不斂陽則夜不寐,可采用白加黑的方案治療,針對白天、晚上的特點,分而論治,達到晝精夜寐的效果。
良好的醫患互動在失眠的治療中也非常重要。調神方面,醫生需要向患者講清楚心理調整的重要性及具體調整方法,患者需要配合醫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我調神工作。調形方面醫生需辨證論治給予患者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患者需遵醫囑,做好方案的執行。
心脾兩虛型失眠多表現為不易入睡,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頭暈目眩,神疲食少,面色少華,四肢倦怠,腹脹便溏,或脘悶納呆,舌淡苔薄白或苔滑膩,脈細弱或濡滑。治以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方藥以歸脾湯加減。歸脾湯的組成是白術、人參、黃芪、當歸、甘草、茯苓、遠志、酸棗仁、木香、龍眼肉、生姜、大棗。
陰虛火旺型失眠多表現為心煩不寐,入睡困難,心悸多夢,頭暈耳鳴,健忘,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咽干少津,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治以滋陰降火,養心安神,方藥以黃連阿膠湯加減。黃連阿膠湯的組成是黃連、阿膠、黃芩、白芍、雞蛋黃。
心膽氣虛型失眠多表現為不寐多夢,易于驚醒,膽怯恐懼,觸事易驚,終日惕惕,心悸氣短,倦怠乏力,小便清長,或虛煩不寐,形體消瘦,面色晄白,易疲勞,或不寐心悸,虛煩不安,頭目眩暈,口干咽燥,舌淡苔薄白或舌紅,脈弦細或弦弱。治以益氣鎮驚,安神定志,方藥以安神定志丸合酸棗仁湯加減。安神定志丸的組成是遠志、石菖蒲、茯神、茯苓、朱砂、龍齒、黨參,酸棗仁湯的組成是酸棗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
痰熱內擾型失眠多表現為心煩不寐,痰多,胸悶脘痞,泛惡噯氣,口苦,伴頭重,目眩,或便秘,徹夜不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以清熱化痰,和中安神,方藥以黃連溫膽湯加減。黃連溫膽湯的組成是黃連、竹茹、枳實、半夏、陳皮、甘草、生姜、茯苓。
肝郁化火型失眠多表現為不寐多夢,嚴重者徹夜不寐,急躁易怒,胸悶脅痛,口干而苦,不思飲食,頭暈頭脹,頭痛欲裂,目赤耳鳴,小便黃赤,便秘,舌紅苔黃或苔黃燥,脈弦數或弦滑數。治以疏肝泄熱,鎮心安神,方藥以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瀉肝湯的組成是龍膽草、梔子、黃芩、木通、澤瀉、車前子、柴胡、甘草、當歸、生地。
心腎不交型失眠多表現為心煩不寐,入睡困難,嚴重者徹夜不眠,心悸多夢,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少津,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治以滋陰降火,交通心腎,方藥以六味地黃丸加減。六味地黃丸的組成是熟地黃、酒萸肉、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
既往文獻研究顯示,包括百樂眠膠囊、六味安神膠囊、舒眠膠囊、甜夢膠囊(口服液)、烏靈膠囊在內的多種中成藥治療失眠癥切實有效,臨床應用廣泛。
百樂眠膠囊具有滋陰清熱、養心安神的功效,用于治療陰虛火旺型失眠癥,癥見入睡困難、多夢易醒、醒后不眠、頭暈乏力、煩躁易怒、心悸不安等。
六味安神膠囊滋陰清心,化痰安神,用于失眠癥中醫辨證屬陰虛火旺夾痰者,癥見失眠、心煩、心悸、易汗、口干少津、健忘、胸脘痞悶、舌紅苔膩,脈細滑數等。
舒眠膠囊可疏肝解郁、寧心安神,主要用于治療肝郁傷神所致的失眠,癥見失眠多夢、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胸脅苦滿或胸膈不暢、口苦目眩、舌邊尖略紅、苔白或微黃、脈弦。
甜夢口服液(膠囊)具有益氣補腎、健脾和胃、養心安神的作用,在治療睡眠障礙、軀體共病的抑郁、焦慮的臨床運用中積累了大量證據。
烏靈膠囊具有補腎健腦、養心安神的作用,用于治療心腎不交所致的失眠、健忘、心悸心煩、神疲乏力、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少氣懶言。
針灸治療失眠的常用主穴:神門、三陰交、百會、足三里、太沖、內關、安眠、四神聰。
痰熱內擾證:配豐隆、厲兌、內庭、中脘、公孫;針用瀉法,厲兌可以點刺放血,每日針1次,每次留針30分鐘,每隔10分鐘行針1次。
肝郁化火證:配肝俞、太沖、行間、勞宮;針用瀉法,每日針1次,每次留針30分鐘,每隔10分鐘行針1次。
陰虛火旺證:配腎俞、太溪、申脈、照海、心俞;補申脈瀉照海,其他穴位用補法,每日針1次,每次留針30分鐘,每隔10分鐘行針1次。
心脾兩虛證:配心俞、脾俞、胃俞、膈俞;針用補法,每日針1次,每次留針30分鐘,每隔10分鐘行針1次。背俞穴可以配合灸法,每次每穴灸20分鐘,至皮膚潮紅。
心膽氣虛證:配心俞、膽俞、肝俞、丘墟、陽陵泉、大陵;針用補法,每日針1次、每次留針30分鐘,每隔10分鐘行針1次。
心腎不交證:配心俞、腎俞、涌泉、太溪、少府、少沖;每日針1次、每次留針30分鐘,每隔10分鐘行針1次。
中醫認為,練太極拳,能加強腎的藏精、保精功能,并能調節內分泌系統。因此,通過練太極拳,不僅能改善陽痿遺精,腰腿酸軟,也能改善體虛腎虧引起的失眠、多夢等癥狀,可明顯改善睡眠質量。
八段錦是我國民間流傳的以八節動作組合而成的保健操。經常練習八段錦具有強筋骨、利關節、通血脈、調臟腑等功效,同時能消除中樞神經系統疲勞,改善血液循環、維持和促進消化系統功能,有助于改善失眠患者頭暈頭痛、心煩癥狀,適宜于高血壓、失眠等慢性病患者及體質較弱的中老年人練習選用。
失眠的非藥物療法多種多樣,既包括現代技術手段也包括傳統中醫外治法。
現代技術手段中,目前臨床中最常用的是認知行為療法,包括睡眠衛生教育、認知療法或行為療法,行為療法又涵蓋刺激控制療法、睡眠限制療法、放松治療等。經顱磁刺激也是改善失眠的常用手段。此外,光照療法、音樂療法、高壓氧治療、心理干預等都對失眠有改善作用。應用有助于睡眠的恒溫冷暖床墊、紅外健康枕、恒溫冷暖枕頭等器械治療亦有幫助。
傳統中醫外治法在不寐的治療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最常見的應用當屬針灸療法,包括穴位針刺、穴位埋線、灸法。此外,推拿療法、耳穴壓豆、藥物外洗、香囊藥枕、養生功法、穴位按摩等也是臨床及居家保健中常用的方案。以陰陽五行理論為總綱的五音療法,與現代醫學中的音樂療法有異曲同工之妙,臨床已經證實了結合辨證論治的五音療法對于失眠患者來說療效確切。中醫理念中,同樣強調情志療法的作用,結合中醫理論對患者進行情志調節,亦有助于失眠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失眠古稱不寐,與臟腑氣血失調關系密切。《呂氏春秋》言“凡樂,天地之和,陰陽之調也。”傳統音樂的調式、旋律、音色有別,可對應分屬五行,從而對機體產生影響,起到防病治病效果。
調式是五音理論中最重要的部分,以其中的主音命名,參有其他諸音。一般認為,宮音屬土,宮調可主脾病;商音屬金,商調可主肺病;角音屬木,角調可主肝病;徵音屬火,徵調可主心病;羽音屬水,羽調可主腎病。臨床上尚需結合辨證論治,以配合施用不同調式的音樂。樂器材料的不同、發聲原理的不同都會造成音色的不同,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各有其治療之所長。
美國睡眠醫學會及指南推薦,認知行為療法為成人慢性失眠的一級治療,主要適用于治療以情緒因素為主導作用的失眠。其治療目標是減少焦慮并建立睡眠驅動力,治療重點在于糾正導致失眠的錯誤信念、想法和關聯。本療法主要包括認知重組、多成分行為療法、睡眠限制療法、刺激控制、放松療法以及基于正念的干預。認知治療是根據認知過程影響情感和行為的理論假設,認知不合理的、消極的信念或思想往往導致情緒障礙和非適應行為。矯正這些不合理的認知,就可以使病人的情感和行為得到相應的改變,使認知-情感-行為三者和諧。經過此種療法,多數患者都能成功地實現預期睡眠,但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達到效果。
物理治療是指使用物理因子如光電熱磁等對患者進行治療,多為非侵入性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常見的物理治療包括:重復經顱磁刺激,通過抑制大腦皮層的高覺醒狀態,影響睡眠相關激素變化和代謝活動,促進海馬等部位發揮作用;光療,通過自然光線或人工光線調節患者睡眠節律,改善腦神經內分泌,改善機體生物鐘;小腦頂核電刺激,對皮質網狀系統進行針對性刺激與聯系,從而調節神經網絡;此外還有高壓氧療法、生物反饋療法、負氧離子治療法、體外反搏療法、虛擬現實技術治療等。中醫的各項健身養生功法、按摩推拿等亦屬此列。
俗話說藥食同源,可知飲食療法既可以作為藥物治療的補充與輔助,又是失眠“治未病”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食物本身具有藥物屬性,如補中益氣之蜂蜜、紅棗,溫胃健脾之小米、核桃、山藥,滋陰益腎之桑葚、枸杞,交通心腎之南瓜、銀耳,寧心安神之龍眼肉、蓮子、百合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食材,可以適量增加這些食物的攝入,以達到改善睡眠的目的。
食之功不止于療,更在于養。總的來說,對于失眠患者,飲食應當以清淡為主,避免肥甘厚膩、重油重鹽、刺激性強的食物,且需注意營養均衡搭配。許多食養藥膳已十分成熟,如龍眼蓮子羹、白鴨冬瓜湯、桑葚茉莉飲、棗神粟米粥、蓮心小麥粥、桂圓芡實粥、燕窩雞湯等,烹飪原料廣泛,方式多樣,口味豐富,經常進食亦有助于改善睡眠。
對于失眠的現狀,臨床上存在著就診率低、確診率低、治療有效率低三大問題。
首先是就診率低。睡眠醫學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才逐漸興起的一個醫學分支,在此之前,人們對睡眠衛生的認識不夠充分,對睡眠相關的疾病表現存在許多誤區。許多人出于經濟限制、生活習慣、工作壓力、精神狀態、認知觀念等理由,并不會在受到失眠困擾時及時就醫。
其次是確診率低。失眠既是一種獨立疾病,又可以與其他疾病相伴發生,癥狀的危害程度與患者本人的主觀意念有很大聯系,這些都會成為醫生在臨床中做出診斷的阻礙。此外,輔助診斷技術的應用不夠廣泛以及相關技術的可靠程度不同,都會影響失眠的確切診斷。
治療有效率低可以說是失眠治療中最突出的問題。院外藥物不合理使用、未根據自身情況及時調整用藥、藥物依賴、心理情志變化等都是影響失眠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見,想要規避治療誤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最重要的是加深對睡眠衛生的認識,并在合適的情況下主動求醫,與醫生充分溝通、積極配合,合理用藥,同時進行心理調適,方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長期失眠的人會變得急躁、恐懼、緊張、注意力不集中等,嚴重時可出現定向障礙或共濟失調,并可能出現幻覺、妄想等嚴重的精神障礙。連續失眠還會使人白天精神萎靡或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進而影響社會功能。失眠又會造成身體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誘發情緒障礙等問題。健康的睡眠能幫助恢復體力和腦力,幫助舒緩壓力,進而保持身體健康。然而,大多數失眠患者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為了應付失眠而養成的習慣,如早點上床補眠、在床上休息、“努力一點就能睡著”的態度實際上會加劇失眠,這些習慣會削弱大腦的睡眠系統,與清醒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發出強大的失眠暗示。睡眠管理就是為了強化大腦睡眠系統的習慣和行為,讓床與睡眠緊密聯系起來,使睡眠情況得到改善或恢復正常狀態。
失眠患者的睡眠管理可以結合自身情況綜合評估需求,并按照以下步驟執行:
第一步是正確認識睡眠。了解睡眠及相關知識可以正確認知睡眠,幫助自我調適。
第二步是糾正與不良睡眠衛生習慣有關的行為。
第三步是積極就診,正規治療。與醫生討論自己的睡眠問題,醫生可能會提出一種特別適合的方法。不盲從病友的意見,因為每個人的失眠癥都是不同的。抑郁造成的失眠和廣泛性焦慮引起的失眠,其治療完全不同。
第四步是制定合理的睡眠管理計劃。制定計劃時,要防止通過延長睡眠的時間來應對失眠,這種代償性的行為只獲得了更多的在床時間,其實產生的睡眠往往是碎片化的淺睡眠,而機體并未完全休息。
第五步是正確規范使用鎮靜催眠藥。鎮靜催眠藥一般被稱為安眠藥,是治療失眠癥用得最多的藥物。市場上有各種各樣不同的安眠藥,所以一定要按醫生的建議用藥。因為根據醫生的建議用藥,一般比較安全有效,產生依賴的危險性較小。必要時還可以采用新的用藥方法。所以請多聽聽醫生的意見。
對于失眠患者來說,制定一份兼備科學性和個體性的睡眠計劃有助于改善自身睡眠狀況。睡眠計劃應當與患者本人的睡眠情況息息相關,從令患者感到困擾的癥狀表現處著手進行改善,這就要求制定計劃者,無論是患者本人還是專業醫師,對患者目前的睡眠情況有充分而科學的認識。患者本人需要了解睡眠及失眠相關的知識點,并盡量準確描述自己的癥狀與困擾;醫師要結合相關專業知識,對患者進行幫助與教育。一份合適的睡眠計劃,應當包括預期睡眠目標、自身行為調適、睡眠狀況記錄、治療干預手段等內容。預期睡眠目標及睡眠狀況記錄可以包含入睡時間、睡眠時長、睡眠質量、睡眠穩定性、是否多夢、是否有其他不良睡眠衛生情況、醒后表現等;自身行為調適包括生活行為調適與心理行為調適;治療干預手段則包括藥物、物理、音樂、心理、飲食等多個方面。目前臨床推薦使用睡眠限制療法制定睡眠計劃,從初始睡眠的不足,逐漸增加了睡眠的穩定性,反過來又會縮短睡眠的潛伏期,減少入睡后醒來的情況,而且產生更高的睡眠效率。
要養成按時入睡和起床的良好習慣,遵循睡眠與覺醒相交替的客觀規律。另外,晚飯不要過飽和過晚,應該吃些容易消化的清淡食物。晚上不宜吸煙,不宜飲用濃茶或咖啡等刺激性飲料,也不要喝過多的飲料或流汁。煙、茶和咖啡等會刺激大腦,使大腦不易進入抑制狀態。而飲用過多流汁會導致小便次數增加,不利于再次入睡。睡前不要進行緊張的腦力勞動,避免劇烈的運動或體力勞動。睡前刷牙,洗臉是很有必要的,最好還要養成溫水泡腳的習慣,這能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有利于入睡。內衣要寬松、柔軟舒適,并勤洗換。被褥要保持干凈,經常晾曬,以保持干燥和殺滅細菌。臥室宜整潔,空氣流通,以利于健康。
①百合蛋黃飲
配方組成:鮮百合50克,凈水400ml,雞蛋1枚。
制備用法:鮮百合用水煮20~30分鐘,放入一個蛋黃并拌勻,可加入少許冰糖,于睡前一小時飲用。
功效主治:寧心益腎,潤肺養陰。主治熱病后期之陰虛火旺,心煩失眠。方中蛋黃有寧心益腎的作用;百合有潤肺養陰的作用。以兩味相配,可獲奇效。
②桂圓蛋黃羹
配方組成:桂圓肉6枚,雞蛋1枚,白糖適量。
制備用法:雞蛋1枚打入碗中,勿攪,撒入白糖,蒸至半熟時,將桂圓肉6枚塞入蛋黃內,再蒸至熟,當點心吃,每日1次,宜長期服用。
功效主治:益氣健脾,寧心安神。主要用于心脾兩虛引起的失眠。
可使用郭蓉娟教授編制的寧心安神操改善失眠。
一是搓心經,用掌根上下揉搓對側的心經(從小指尺側到肘內側);
二是按神門,用拇指上下按揉對側的神門(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微感酸脹為宜;
三是叩百會,五指并攏呈爪狀,自然下垂叩擊百會(頭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
四是揉涌泉,用腳跟搓揉對側涌泉(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以上4個動作左右交替進行,每晚睡前可躺在床上做一遍。
可使用吳茱萸穴位貼敷改善失眠。
具體操作: 取10克吳茱萸粉加5毫升白醋調成膏狀,將藥物在醫用輸液貼上均勻鋪開,制成1cm×1cm×0.5cm的藥餅備用。
用溫水清潔患者雙足底皮膚后,用毛巾擦干皮膚,讓患者取半臥位。
取涌泉穴: 指導患者卷足,在足底二、三趾的趾縫頭端與足跟連的前1 /3與后2/3交點上,將備好的吳茱萸藥餅敷貼在患者雙側涌泉穴上。
貼敷時程≥8小時。
可制作中藥藥枕改善失眠。
具體操作:將中藥合歡花80克、菊花80克、夏枯草80克、夜交藤80克、玫瑰花30克、薰衣草30克混勻研末,裝入40cm×25cm的無紡布袋中將藥物攤平后放入常規枕套正中,并在兩端用縫線固定防止移動,枕套周圍用珍珠棉填充至 5cm高度,囑患者每晚睡前將藥枕墊于枕部和后項,白天不用時將其置于干燥的密閉袋中以減少藥物揮發。使用藥枕期間,應勤洗頭。
可采用中藥泡腳改善失眠。
具體操作:取雞血藤10克、肉桂10克,加水煎煮30分鐘,每天睡前用藥湯泡腳30分鐘,具有溫陽活血、疏通經脈的作用,有助緩解疲勞和壓力,改善睡眠。
中醫認為,人生于天地之間,其生命活動就要與春夏秋冬的“生”、“長”、“收”、“藏”保持一致。根據四季變化來調整自己的作息,順應自然,能夠改善睡眠質量,起到很好的養生作用。
春季晚睡早起,春是萬物開始生長之季,天地之氣開始萌發,故春天的睡眠應該是“夜臥早起”。具體睡眠時間,一般保持在晚上10點半左右入睡即可;早晨要早起,6點左右為宜,這樣有利于機體內陽氣的生長。
夏季晚睡早起,夏季萬物處于盛極狀態,人體也是如此。隨著活力漸入高峰,人清醒的時間也會大大增加,一般人夏季睡眠只要五六個小時就可以了,因而夏季作息更需要“夜臥早起”。與春季不同的是,因為夏季的白天是一年中最長的,所以睡眠時間可以更晚些,可在11點左右上床,但早起時間不變。
秋季早睡早起,到了秋季,人體就會達到四季中最平衡的狀態。此時的人體狀態從夏季時的亢奮轉變為秋季時的內斂,因此如果有條件的最好早些入睡,每天保持至少8小時的睡眠時間,以利于陰精的“收”。秋季雖開始收斂,但還無需“藏”,因此在早睡的時候,要注意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張。
冬季早睡晚起,冬季主“藏”,動植物多進入冬眠狀態,以養精蓄銳,為來年生長做準備。人體也應該順應自然界的特點而適當減少活動,以免擾動陽氣,損耗陰精。這個季節的睡眠要“早臥晚起”,最好做到天亮才起。但也不應起得太晚,否則陽氣無法舒展升騰,不利于身體的陰陽平衡。
不寐屬神志疾病,重視精神調攝和講究睡眠衛生具有積極的預防意義。《內經》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因此預防失眠、維持良好睡眠衛生需要保持樂觀情緒,心胸開闊,控制情緒過激,飲食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多食蔬菜,晚餐不宜過飽,更忌濃茶、咖啡及吸煙。睡前避免從事緊張和興奮的活動,養成定時就寢的習慣。保持心情舒暢,積極進行心理情志調整,克服過度緊張、興奮、焦慮、抑郁、驚恐、憤怒等不良情緒,做到喜怒有節,保持精神舒暢,盡量以放松的、順其自然的心態對待失眠。臨睡前不要看手機,不要思考問題,睡眠環境光線宜暗,床褥松軟適宜,臥室光線要柔和,并減少噪聲,祛除各種影響睡眠的外在因素。
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會議上的一項大樣本、長周期的研究發現,抗阻運動比有氧運動更有助于睡眠。抗阻運動,也叫阻力運動,是指肌肉在克服外在阻力時進行的主動運動,例如深蹲、啞鈴、俯臥撐、仰臥起坐、沙袋、舉重、引體向上等。該實驗結果表明進行抗阻運動的人群睡眠時間在12個月內平均增加了40分鐘,而進行有氧運動的人群增加了約23分鐘。并且抗阻運動可使入睡潛伏期縮短3分鐘左右,提高了夜間睡眠效率,而只進行有氧運動的人群在這方面沒有明顯改善。
澳大利亞學者肖恩等人對家庭照明強度進行的實驗結果表明,臥室中照明燈的選擇,盡量避免高亮度的LED、熒光燈,選取可以調節亮度的小夜燈,在睡前一小時,采用低亮度、暖色系的照明光線,會有促進睡眠的作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報道的臨床研究發現,蓋加重的毯子睡覺,可以顯著改善失眠癥狀。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厚重的被子,比如有呼吸、循環系統問題或是正在術后恢復期,蓋厚被子有可能加重心肺負擔。美國一項研究表明,7到11厘米高度的枕頭能較好地承托住頭頸部,產生最高的舒適度使頸椎、肌肉、韌帶等處于自然放松狀態,達到休息目的。另外乳膠枕頭材料,符合人體工程學設計,目前在改善睡眠舒適度和質量、減少頸部疼痛和改善整體功能方面有優勢。
夢是體內外各種刺激作用于大腦特定皮層,包括殘存于大腦里的興奮痕跡所引起的,于睡眠中某一階段意識狀態下產生的自發性與周期性的心像活動。
夢沒有明確的好壞之分,主要與人的主觀體驗相關。一定數量的夢屬于正常生理現象,對人體可具有正面作用,包括有助于腦功能的恢復和加強,調節心理平衡、穩定精神情緒,啟迪創造性思維,甚至有時可以反映人體內部的病變等。但與此同時,做夢過多意味著大腦的過度覺醒,可影響睡眠狀態以至腦部無法休息,也有的患者常常出現噩夢而驚慌不安,導致睡眠障礙,這時的夢則弊大于利。
過去一般認為夢境只出現在快動眼(REM)睡眠期間,由腦干刺激感覺皮層,然后由更高階的皮層區域處理產生。但近年發現NREM睡眠中也有夢境活動,患者閉上眼后出現幻想或幻視體驗,與睡夢時的體驗較為相似,意識清晰度低,但并非夢境,這種情況可被稱為入睡前幻覺。
入睡前幻覺被認為是介入NREM和REM兩種睡眠之間、夢與非夢不易區分時的一種現象,多發生于NREM1-2期淺睡階段,也可發生在NREM睡眠的2期臨近結束時,表現為十分鮮明、類似夢境的現象。約70%-75%的健康人都會出現入睡前幻覺,但在部分失眠和神經癥患者中,其發生會引起患者自覺“一閉眼就做夢,腦子得不到休息”,進而成為產生焦慮情緒的因素之一,也有可能成為精神疾病的先兆表現。
在殷墟甲骨文中,“夢”字由象形的床和象形的人組成,而人的頭特別大,據說是睡在床上“胡思亂想”。據此推斷,祖先對做夢的基本認識為,夢境是在睡眠中發生的思維活動,由各種感覺和思維活動胡亂拼湊而成。
中醫對夢記載最早見于《黃帝內經》,認為夢的產生與魂魄尤其是魂密切相關,“魂魄飛揚”即會產生夢境。至于“魂魄飛揚”的原因有三:其一,睡眠時心神相對處于安靜和松弛狀態,對魂魄制約緩解,魂魄易于飛揚不定而成夢;其二,五臟各自藏神,其中肝主藏魂,肺主藏魄,其氣血衰弱則不能藏魂舍魄,易使夜間睡眠不深而做夢。其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引起魂魄動搖不定而發夢。
現代神經生物科學流行的觀點是快動眼(REM)睡眠與做夢直接相關,而REM睡眠由腦干主導,因此認為夢是由腦干刺激感覺皮層產生,然后由更高階的皮層區域處理形成集情緒、人物、場景等于一身的完整夢境。
另有研究發現前腦的結構損傷使患者失去做夢的能力,并涉及下丘腦前部和外側部、杏仁復合體、中隔-腹側紋狀體區域以及邊緣下皮質區、邊緣前皮質區、眶額皮質區、前扣帶皮質區、內嗅皮質區、島皮質區和枕顳皮質區。因此認為中腦皮層-中腦邊緣多巴胺系統的激活和皮層反向投射是導致做夢的原因,由獨立于REM狀態的前腦機制引發。
總體來說,關于夢境生成的具體機制,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夢的生理學基礎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首先是夢產生的生理結構。研究表明,夢境的產生涉及前腦活動的喚起,包括下丘腦的前部和外側區域、杏仁核、側腹紋狀體的喚起,同時涉及到枕葉-顳葉-頂葉聯結與額葉邊緣白質的整合。
其次,額葉的神經化學回路從大腦中部向高端傳遞多巴胺控制著夢的有無,而多巴胺回路被認為可以引發尋求目標的行為和有機體與世界的交往欲望。因此,夢境并非隨機產生,而是具有情緒與動機的背景。
最后,夢的內容和形式源自退行機制。在覺醒時,心理事件的正常路徑直接指向行為,而在做夢時這一路徑關閉,因此夢的加工退行離開運動系統而指向知覺系統,因此使人們體驗到想象的直覺與認知過程。
現代研究表明,一定數量的夢對人體具有積極意義。第一,夢能使腦的內部產生神經生物化學反應, 促進腦細胞的蛋白質合成和更新,有助于腦功能的恢復和加強,幫助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并與增進記憶有關。第二,通過夢境,潛意識可以指出或補充意識活動的不足, 使精神活動更完善充實,進而調節心理平衡, 穩定精神情緒。第三,日本山梨大學的科學家研究發現夢中產生的一種物質能明顯提高受試動物的壽命,因此多夢可能與壽命延長有關。第四,夢可啟迪創造性思維,有可能為解決問題、甚至是科學尖端問題提供靈感。第五,夢有時可以反映人體內部的病變,有傳遞早期信息預示疾病發生的作用。
對于正常人來說,做夢是正常睡眠的一部分,凡是睡眠必然有夢。只是人們常常無法記住夢境內容,或在短暫記住之后又忘掉,只有少數情況下做夢后立即覺醒,才有機會將夢境內容形成回憶。這就是為什么很多時候人們會認為自己一夜無夢。
關于夢境的遺忘,有觀點認為,和清醒時一樣,人們只能記住一些影響較強的感覺,相對平淡或微小的信息會被過濾,因此如果不是情緒波動比較大的夢,往往不會被記住。其次,人們很難長久記憶混亂無序的信息,而夢境往往是無序且缺乏辨認性的,所以容易發生遺忘。現代生理學研究則表明,夢境的回憶水平與腦內的連接功能、覺醒前后的神經元活動以及相關腦區域血流量有關。
做夢是人體一種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現象,其與睡眠質量沒有必然聯系。
正常睡眠過程分為快速眼動期和非快速眼動期,其中非快速眼動期又分為一期、二期、三期、四期睡眠。一期、二期睡眠屬于淺睡眠,三期睡眠屬于中睡眠,四期睡眠屬于深睡眠。整體睡眠質量的好壞,主要通過入睡時間以及中睡期、深睡期、快速眼動睡眠期的分布比例來綜合判斷。一般來說,如果入睡期和淺睡期較長,有可能睡眠質量較差;中睡期、深睡期以及快速眼動期較長的人群,睡眠質量較好。
由于夢境多發生于快速眼動期,只占正常成年人睡眠的20%-25%,而不能影響其他睡眠時相的情況,因此在睡眠時頻繁出現做夢的情況,并不能夠直接判斷睡眠質量。
夢囈,即“說夢話”,又稱“夢語癥”,是指在睡眠中講話或發出聲音,清醒后本人不能回憶的行為異常類睡眠障礙。其可以自發產生或因對話引起,可為嘴唇無聲動作,或是含糊不清的咕噥,也可為構音不清的只字片語,或為流利語言,還可以是特定情緒的表達等。多導睡眠圖顯示夢囈可發生于睡眠各期的安靜狀況下,其中發生于REM睡眠者與夢境有一定聯系。
夢囈多為偶發,可見于正常人。少數人夢囈頻發,長年累月,或為原發,或為其他睡眠行為障礙,如睡行癥、睡驚癥等的伴發癥狀,會給患者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嚴重者會影響睡眠質量及白天的生活狀態,則需要患者正確認識并及時干預。
磨牙癥指主要表現為本人不能自行控制的咀嚼肌節律性收縮,上下牙齒緊緊咬合滑動,發出響亮咯吱聲的活動,其中以睡眠磨牙較為多見。其是由內外各種刺激引起,并作為微小應激反應的微覺醒障礙,常伴有多汗、心悸等其他應激癥狀。頻繁發作的患者甚至出現晨起感咬肌不適,以及因影響睡眠而白日過度瞌睡等癥狀。磨牙癥可通過干預應激源等方式治療。
打鼾則往往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臨床表現之一,由睡眠時氣道不暢引起,可伴有睡眠結構紊亂和頻繁血氧飽和度下降,進而導致失眠,同時會增加高血壓、腦梗、缺血性心臟病、2型糖尿病等患病風險,應在確診后采取綜合治療干預。打鼾也偶可見于正常人睡眠姿勢不當時,可通過睡眠姿勢的改變糾正。
于 淼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王一帆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王君宜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王晉邦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代寶安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白 琛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任甫卿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任建州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劉向哲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李峰北京中醫藥大學
李佳秀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李泓瑤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李躍華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楊東東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張捷首都醫科大學北京中醫醫院
龐鐵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趙曉東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段文喆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黃俊山福建省中醫藥科學院
董凱強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滕晶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郭蓉娟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劉向哲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李躍華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楊東東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張捷首都醫科大學北京中醫醫院
黃俊山福建省中醫藥科學院
李峰北京中醫藥大學
龐鐵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趙曉東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韓振蘊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
滕晶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郭蓉娟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中醫藥科普標準知識庫是中華中醫藥學會組織建設的權威、專業、惠民、多元的中醫藥科普公益平臺,旨在發揮學會專家資源優勢,構建科學、規范、標準的中醫藥科普知識內容,促進中醫藥健康科普與文化傳播,提高公眾對中醫藥的獲得感,助力“健康中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