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又稱痔、痔核等,是一種多見于20歲以上的成年人,發病率最高的肛腸疾病,是直腸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膚下的靜脈叢發生擴大、曲張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以便血、脫出、腫痛為臨床特點。初期常以無痛性便血為主要癥狀,血液與大便不相混合,多在排便時出現手紙帶血、滴血或射血。大多患者可經藥物治療或自行緩解。但若失于防治,飲酒、過勞、便秘、腹瀉等可導致出血加重,痔核脫出甚至繼發性貧血,嚴重者則需要手術治療。
痔瘡可分為內痔、外痔以及混合痔:(1)內痔:容易出血,可能表現為排便時帶血,滴血或噴射狀出血,排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還可伴有脫出,嚴重時可表現為腫物持續脫出或還納后易脫出肛門,偶伴有感染、水腫、糜爛、壞死和劇烈疼痛。(2)外痔:不易出血,主要臨床表現為肛門部軟組織團塊,有肛門不適、潮濕瘙癢或異物感,如發生血栓及炎癥可伴有疼痛癥狀。(3)混合痔:肛門同一方位同時出現內痔和外痔,臨床上兼有內痔和外痔的表現,嚴重時表現為環狀痔,即繞肛門一周腫物脫出。
痔瘡在中醫古代文獻中又稱為“痔”、“痔核”等。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多因臟腑本虛,兼因久坐久立,負重遠行,或長期便秘,或瀉利日久,或臨廁久蹲,或飲食不節,過食辛辣醇酒厚味,都可導致臟腑功能失調,風濕燥熱下迫大腸,瘀阻魄門,瘀血濁氣結滯不散,筋脈懈縱而成痔。日久氣虛,中氣下陷,不能攝納則痔核脫出。
痔瘡是一種常見的肛腸疾病。隨著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方式變化,我國國內的痔瘡患病率逐年增加。中華中醫藥學會一項覆蓋全國31省市自治區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18歲以上城鎮居民肛腸疾病患病率高達50.1%,其中痔瘡為最常見的肛腸疾病,患病率達49.14%。國外流行病學調查顯示,2015年美國痔瘡患病率達55%;21世紀韓國和奧地利的痔瘡發病率分別為14.4%和38.9%。痔瘡患病率高,影響工作和生活,應引起重視。
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可使肛門直腸的血管充血擴張,糞便內所含水分也因血管的充血被吸收,使大便秘結,排便困難,腹部壓力增高,從而導致痔瘡發生;肥胖患者腹腔壓力較高,痔靜脈血液回流受阻,靜脈淤血、擴張,久而久之,血管壁彈性減退便可形成痔瘡;長期坐位、站立會影響盆腔血流循環,造成肛周靜脈淤血、擴張而形成痔瘡;不良的排便習慣,如排便時看書玩手機,無形中延長了排便時間,導致肛周血管和肛墊組織因長時間受到擠壓,出現血液淤積、血管曲張,誘發了痔瘡;女性懷孕期間,增大的子宮壓迫骨盆腔靜脈和下腔靜脈,導致痔靜脈血液回流障礙,此外,增大的子宮壓迫腸管,導致排便障得,排便用力增大,易導致痔瘡的發生。
痔瘡的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但日常門診中卻是男性病人略多于女性病人,這主要是因為女性多不愿在人前訴說肛腸疾病的痛苦,或羞于讓男醫生進行檢查。
女性子宮位于直腸前方,子宮大小、位置的變化容易累及直腸,如子宮后傾、子宮肌瘤等。妊娠的影響更為顯著,妊娠后隨胎兒生長,腹壓不斷增加,特別是妊娠后期,下腔靜脈受日益膨大的子宮壓迫,直接影響血液回流,致使痔靜脈叢充血擴張,加上分娩時的用力怒掙,常會引起不同程度的會陰撕裂,加重靜脈回流的障礙,從而使許多女性妊娠分娩后發生痔瘡、肛裂、肛乳頭肥大、直腸脫垂等肛腸疾病。因此,女性更應關注肛腸健康,出現不適不應強忍,需及時就醫。
痔瘡的分類以齒狀線為參考(齒狀線:肛管皮膚與直腸黏膜的分界線,因形似鋸齒狀而得名),根據發病部位的不同,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內痔是肛門齒狀線以上,直腸末端黏膜下的痔內靜脈叢擴大曲張和充血而形成的柔軟靜脈團。內痔的主要臨床表現是出血、脫出、肛周潮濕、瘙癢,可并發血栓、嵌頓、絞窄及排糞困難。外痔是指發生于肛管齒狀線之下的痔。多由肛緣皮膚感染,或痔外靜脈叢破裂出血,或反復感染、結締組織增生,或痔外靜脈叢擴大曲張而成。外痔的主要臨床表現是自覺肛門墜脹、疼痛,有異物感。由于臨床癥狀、病理特點及其過程不同,可分為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結締組織性外痔、靜脈曲張性外痔4種?;旌现淌莾戎毯拖鄳课坏耐庵萄軈部琮X狀線相互融合成一個整體。
內痔是指肛門齒狀線以上直腸末端黏膜下的痔內靜脈叢擴大曲張和充血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內痔好發于肛門的左、右后、右前側(截石位3、7、11點)。其特點是便血、痔核脫出和肛門不適感。臨床可按內痔發展的輕重程度分為4期。Ⅰ期:癥見便時帶血,血色鮮紅,血量少時僅便紙帶血,多時可有滴血或噴射狀出血,便后出血自行,停止無內痔脫出。Ⅱ期內痔:該期仍可見便時出血,但出血較Ⅰ期少。便時痔核脫出肛門外,便后可因括約肌收縮而自然還納肛門內。如有感染,則有肛門疼痛、里急后重感。Ⅲ期內痔:癥見便時帶血,量少,此期內痔以脫出為主要特點,脫出后不能自行還納,須用手或休息后還納肛門內。用力、咳嗽、行走、下蹲、負重時都可使痔核脫出肛門外。Ⅳ期內痔:若內痔脫出日久不能及時還納,可致血流受阻,回流不暢,痔核嵌頓在外,腫脹疼痛。
外痔發生于齒狀線以下,是由痔外靜脈叢擴大曲張或痔外靜脈叢破裂或反復發炎纖維增生而成的疾病。其表面被皮膚覆蓋,不易出血。其特點是自覺肛門墜脹、疼痛、有異物感。
血栓性外痔是肛門部位部分血管的一種血栓性炎癥反應,多因排便或負重時肛門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溢出血管外,從而形成血栓在皮下隆起,多見于年輕男性患者。檢查可見肛門左側或右側(截石位3或9點)有青紫色界限清楚腫塊,觸痛明顯,往往病人拒絕觸診。
靜脈曲張性外痔發生在齒狀線下的肛管部,其形態呈橢圓形,為表面青紫色的痔塊。個別病人可以呈環形。主要癥狀為肛門有墜脹、異物感,便后癥狀更突出。有靜脈曲張性外痔的病人,多有內痔。
結締組織性外痔是由急、慢性炎癥反復刺激,使肛緣的皮膚增生、肥大而成,痔內無曲張靜脈叢,肛門異物感為其主要癥狀。主要表現為肛門邊緣處贅生皮瓣,逐漸增大,質地柔軟,一般無疼痛,不出血,僅覺肛門有異物感,偶有染毒而腫脹時才覺疼痛,腫脹消失后贅皮依然存在。
炎性外痔是由于肛緣皮膚破損或感染,使其局部產生紅腫、疼痛的外痔。其多因過食辛辣、飲烈性酒、腹瀉、便秘、手術等因素而誘發。起病時肛緣皮膚突然腫脹疼痛,伴肛門異物感,排便、坐位、行走甚至咳嗽等動作時均可加重疼痛。檢查可見肛緣皮膚腫脹明顯、光亮、色淡紅或淡白,觸痛明顯,內無硬結。
混合痔是指同一方位的內外痔靜脈叢曲張,相互溝通吻合,使內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個整體者?;旌现潭喟l于肛門左、右后、右前側(截石位3、7、11點處),以右前側最為多見,臨床表現兼有內痔、外痔的雙重癥狀。多表現為大便時滴血或射血,量或多或少,色鮮,便時常有腫物脫出,能自行回納或須用手法復位,若合并染毒則可發生嵌頓腫痛。
痔瘡的發病與飲食有著密切關系。喜食辛辣刺激食物、飲食精細、喜食肉食及嗜酒等飲食習慣可能導致痔瘡的發生和發展。進食辛辣刺激食物,可刺激肛門直腸黏膜,引起局部充血發炎,靜脈壁可因炎癥而變硬,長期刺激引起直腸靜脈淤血擴張而致痔;飲食精細,喜食肉食的人,胃腸蠕動減慢,繼而導致便秘,也可導致痔的發生;而長期飲酒者易患痔,或可使痔疾病人病情加重,臨床經常見到痔瘡患者因飲酒而出現痔出血,但原因不明。
痔瘡的發病與排便習慣也有很大關系。不良的排便習慣,如上廁所久蹲、便秘或久瀉久痢都可誘發或加重痔瘡。長時間蹲廁會使靜脈叢長時間充血,增加了肛墊中支持組織的負擔,致使肛墊下移形成痔;便秘者由于大便硬結,排便時間長,使肛門直腸靜脈淤血,壓力升高,久之形成痔;久泄久痢者也可引起痔瘡,稀便的反復刺激引起括約肌長時間、頻繁或持續的收縮,肛管靜息壓持續升高,結果最終導致肛墊充血性肥大,再加上腹瀉時腸內環境酸堿度值的改變,加重對肛墊的損傷,如果腹瀉不能及時糾正,以上過程反復發作,肛墊充血越發嚴重,會引發一系列痔瘡癥狀。
關于痔瘡是否具有遺傳性,至今尚無一個肯定的回答。但就臨床觀察而言,該病有較明顯的家族群集現象,僅僅根據這一觀察不能判定其有家族遺傳性,對此,一些醫學家認為,或許是此類家族的直腸肛門靜脈壁先天薄弱,抗壓力弱,不能耐受血管壓力,易擴大成靜脈血管團,形成痔瘡。有報道稱約44%的痔瘡患者有痔瘡家族史。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痔瘡的發病率既然如此之高,那么在一個家族中有很多人患痔瘡就不足為奇了,這些家族性現象可能是由于這些家族成員的生活條件和生活習慣都比較相似的結果。
痔瘡的發生與一些特定的基礎疾病也有一定聯系。如患有高血壓、前列腺增生癥、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以及肝硬化的患者則更易患痔瘡。其中高血壓患者痔的發病率可達73.7%;前列腺增生,尿路梗阻,排尿困難,排尿時需增加腹壓,腹壓增高,肛門直腸靜脈血液回流受阻,痔靜脈叢擴張淤血也可形成痔;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患者經??人裕箟涸龈?,痔靜脈叢血液回流受阻,繼而淤血擴張發生痔瘡;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因腹水而腹壓增高,同樣易發生痔瘡。
長期坐位、站位、蹲位工作的人,容易患痔瘡。久站者痔瘡的發病率為73.5%,如售貨員、理發員、教師長時間站立工作,由于人在站立位時,肛門直腸位于人體下部,再加上直腸上靜脈無靜脈瓣,受到重力作用,血流回流緩慢,容易造成肛門直腸的靜脈叢淤血擴張而致痔;而像翻砂工人長期下蹲工作,銀行職員、打字員、汽車司機等長時間坐位,由于長時間下蹲、坐位工作,影響盆腔血流循環,肛門直腸靜脈叢血液回流緩慢,容易造成痔靜脈叢淤血擴張而成痔。因此人們在生活中應注意避免久坐、久站、久蹲,降低痔瘡發生的風險。
婦女在妊娠期時,隨著胎兒逐漸增大,其腹壓增高,下腔靜脈受壓加重,尤其在胎位不正時,壓迫更為明顯,使直腸下端、肛管的靜脈回流受阻,導致痔靜脈叢淤血擴張;懷孕期間因內分泌素的影響也可使骨盆血管、直腸血管擴張而產生痔。此外,分娩時會陰部怒掙,可加重痔靜脈的回流障礙。再者,孕婦活動量少,胃腸蠕動減慢,糞便在腸腔內停留時間延長,導致便秘,排便困難又可加劇痔瘡的發作。
中醫學認為,久坐久立、負重遠行、長期便秘、瀉痢日久、臨廁久蹲、飲食不節、過食辛辣醇酒厚味等,都是痔瘡的誘發因素,可導致臟腑功能失調,風濕燥熱下迫大腸,瘀阻魄門,瘀血濁氣結滯不散,筋脈懈縱而成痔。
痔瘡的發病機制,目前有以下三種說法。
①肛門直腸部靜脈曲張:痔的基本病理改變是靜脈曲張。由于痔靜脈無靜脈瓣、括約肌痙攣、糞便嵌塞及人體站立位重力影響等因素使肛門直腸靜脈回流障礙,痔靜脈曲張形成痔。②肛墊下移:肛墊是由齒狀線以上的黏膜、Treitz肌、結締組織及靜脈叢構成。當肛墊增生、肥大、松弛,或肛門括約肌的緊張度發生改變,肛墊向下移位形成痔。③血管增生:齒狀線以上的黏膜下組織含有大量的竇狀血管、平滑肌、彈力纖維和結締組織等,組成直腸海綿體,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增生、肥大而形成痔。
中醫認為痔瘡的發病機制為飲食起居失常,臟腑氣血虛耗,加之濕熱風燥等外邪侵襲,使機體陰陽失調,經絡阻塞,瘀血濁氣下注,結聚不散,筋脈橫解形成痔瘡?!兜は姆ā吩疲骸爸陶呓砸蚺K腑本虛,外傷風濕,內蘊熱毒,醉飲交接,多欲自戕,以致氣血下墜,結聚肛門,宿滯不散,而沖突為痔者”。
痔瘡反復發作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本身的解剖結構決定了容易復發。痔靜脈缺少瓣膜,血液不易回流。加之人體直立行走,重力和臟器造成壓迫,容易產生靜脈曲張、肛墊下移等不可逆的病理改變。第二,誘發因素無法避免。不良的排便、飲食習慣,如排便久蹲、嗜食辛辣,以及遺傳因素、工作性質等,都是痔瘡的誘發因素,無法短時間全面改善。
(1)臨床表現:初期常以無痛間歇性便鮮血為主要癥狀,血液與大便不相混合,多在排便時出現手紙帶血、滴血或射血。隨著痔核增大,在排便時可脫出到肛門外,若不及時回納可形成內痔嵌頓?;颊叱0橛写蟊忝亟Y,內痔持續脫出時有分泌物溢出導致肛周潮濕、瘙癢,并可有肛門墜脹感。
(2)專科檢查:肛門指診可觸及柔軟、表面光滑、無壓痛的黏膜隆起,肛門鏡下可見齒狀線上黏膜呈半球狀隆起,色暗紫或深紅,表面可有糜爛或出血點。
(3)分期:根據病程長短及病情輕重分為四期。
Ⅰ期:痔核較小,不脫出,以便血為主。
Ⅱ期:痔核較大,大便時可脫出肛外,便后自行回納,便血或多或少。
Ⅲ期:痔核更大,大便時痔核脫出肛外,甚至行走、咳嗽、噴嚏、站立時也會脫出,不能自行回納,須用手推回,或平臥、熱敷后才能回納;便血不多或不出血。
Ⅳ期:痔核脫出,不能及時回納,嵌頓于外,因充血、水腫和血栓形成,以致腫痛、糜爛和壞死,即嵌頓性內痔。
血栓性外痔好發于干燥季節,患者病前有便秘、飲酒或用力負重等誘因。起病時肛門部突然劇烈疼痛,肛緣皮下可見暗紫色圓球形腫塊,排便、坐下、走路、咳嗽等動作時均疼痛加重。??茩z查可見肛緣皮膚表面隆起一暗紫色圓形結節,界限清楚,質地韌,可移動,觸痛明顯。肛門左、右兩側(截石位3、9點)居多。
肛門局部有圓形或橢圓形腫物,觸之柔軟,平時不明顯,在排便或下蹲等腹壓增加時腫物體積增大,并呈暗紫色,便后或經按摩后腫物體積縮小變軟。一般無疼痛,僅有墜脹不適感。若便后腫物不縮小,可致周圍組織水腫而引起疼痛。有靜脈曲張性外痔的患者多伴有內痔。
肛門邊緣處贅生皮瓣,逐漸增大,質地柔軟,一般無疼痛,不出血,僅覺肛門有異物感,偶有感染腫脹時才覺疼痛,腫脹消失后贅皮依然存在。發生于肛門前、后(截石位6、12點)的外痔,常由肛裂引起;發生于肛門右前、右后、左側(截石位3、7、11點)的外痔,多伴有內痔。
炎性外痔多由過食辛辣、飲烈性酒、腹瀉、便秘等因素誘發。起病時肛緣皮膚突然腫脹疼痛,伴肛門異物感,排便、坐位、行走、咳嗽等動作時均可加重疼痛。檢查可見肛緣皮膚腫脹明顯、光亮、色淡紅或淡白,觸痛明顯,內無硬結,可伴破潰或感染。
混合痔是指同一方位的內外痔靜脈叢曲張,相互溝通吻合,使內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個整體者。主要臨床表現為內痔和外痔的癥狀同時存在,大便時滴血或射血,量或多或少,色鮮紅,便時常有腫物脫出,能自行回納或須用手法復位,若痔核嵌頓在肛外可有腫痛,嚴重時表現為環狀脫出。??茩z查可見肛門內在同一方位齒狀線上、下出現團塊狀腫物,內痔與外痔相連吻合為一體,無明顯分界。肛門右前、右后、左側(截石位3、7、11點)居多。
混合痔病人表現為肛緣外痔呈360度全肛管分布和(或)肛管完全下翻并有齒狀線相對下移和(或)大便時痔呈環形腫脹或脫出者,稱為環狀混合痔。
便血有“遠血”“近血”之說。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呈柏油樣黑便,為遠血;直腸、肛門的便血一般色鮮紅,為近血。便血的顏色與出血部位、出血量及血液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長短有關。內痔便血多發生在排便時,呈噴射狀或便后滴瀝鮮血;肛裂便血色鮮紅而量少,伴劇烈疼痛;結腸癌多以腹部包塊就診,血便混雜,常伴有黏液;直腸癌多以便血就診,糞便表面附著鮮紅或暗紅色血液,晚期可混有腥臭黏液,伴有便條變細癥狀。另外,食用某些食物也可致黑便,應根據臨床表現及病史進行詳辨。由此可見,便血可由多種疾病所導致,并非痔瘡所特有,不應該認為有便血就一定是痔瘡。因此如出現便血應盡早去醫院就診,完善便常規、結腸鏡等相關檢查,以防誤診、誤治。
肛門疼痛為多種肛門直腸疾病所共有,疼痛的性質、程度以及伴隨癥狀各有所異。內痔嵌頓在肛外者以脹痛、灼痛為主,表面黏膜極易破損、出血,甚至并發感染。外痔水腫以墜脹、灼痛為主,肛門邊緣局限性腫塊,觸痛明顯。肛裂有陣發性灼痛或刀割樣疼痛,可持續數分鐘,待糞便通過后,疼痛減輕。肛竇炎排便時因糞便壓迫發炎的肛竇而致肛門部灼痛,可向臀部及股后部放射。肛周膿腫以脹痛為主,釀膿時疼痛呈雞啄樣。直腸癌后期腫塊增大破潰,可出現肛門部墜脹、隱痛。直腸炎癥、肛門異物損傷等均可引起肛門直腸疼痛,臨床上常需注意,加以鑒別。因此痔瘡可能出現肛門疼痛,但肛門疼痛不一定是痔瘡,如出現肛門疼痛應及時就醫,完善檢查,明確診斷。
肛門有物脫出可出現于多種肛腸疾病。內痔脫出物為痔核,常伴有便鮮血;直腸脫垂的脫出物為環狀或螺旋狀,伴有肛門松弛;直腸息肉脫出肛外多為單個,長蒂,質地硬;肛乳頭肥大脫出物呈錘狀,灰白色,伴有肛門墜脹。因此肛門有物脫出時不能認為一定是痔瘡,需要結合脫出物的大小、質地、形狀及伴隨癥狀等綜合診斷,如出現肛門有物脫出應盡早就醫,以免耽誤治療。
當患者痔瘡病史較長,病情變化不大但時有反復,或者由于客觀原因造成就診不便此時,可以進行簡單的自我檢查,根據檢查結果大致對病情有所了解。
自我檢查的第一步是記錄大便的次數,觀察大便的性狀、便血的顏色。
自我檢查的第二步采用蹲位照鏡法:即在蹲位基礎上于肛門的垂直方向放置鏡子,利用鏡面反射觀察病變情況,檢查時應注意采光條件。
自我檢查的第三步采用拍攝法:智能手機大多具有拍攝功能,可在排便后痔核脫出時進行拍攝,有助記錄病情的嚴重程度以及為后續的就醫就診提供有效客觀的依據。
當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痔瘡患者還是應該定期去醫院就診,完善相關檢查,才能明確病情變化,及時采取治療措施。
側臥位:多左側臥位,雙腿充分向前屈曲,靠近腹部,若屈曲的右腿放在左腿前方,臀部暴露更好。是常用檢查體位,特別是年齡大、體弱,或肛門疼痛者。
膝胸位:雙膝屈曲,跪伏在檢查床上,胸部著床面(肘部著床為肘膝位),雙腿分開,臀部抬高,使肛門充分暴露。是檢查直腸下端、前壁,體形肥胖及年輕人常用體位。
蹲位:下蹲排便姿勢,增加腹壓,可使三期內痔、低位直腸息肉、肥大肛乳頭、直腸脫垂暴露肛門外。
彎腰扶椅位:向前彎腰,兩手扶椅,露出臀部。該體位方便,適用于團體檢查。肛門劇痛、活動受限時也適用。
截石位:仰臥檢查床上,臀部靠近床邊,雙腿放在直腿架上,能最大限度顯露會陰、肛門等部位。適用于肛門聯合陰道檢查及肛門手術。
肛門直腸指診是肛腸科最常見且簡便易行的一種檢查方法。首先進行肛周常規的視診,再將食指與肛門平面呈45度夾角,輕輕按揉肛緣進行肛周觸診。待患者肛門括約肌放松以后,食指緩慢插入肛管進行肛管直腸指診。肛門直腸指診可以檢查有無痔瘡、肛周膿腫、肛瘺、直腸黏膜脫垂、直腸腫物,有無肛門失禁或者是肛管直腸的狹窄。對于痔瘡患者,可大致了解到痔核的數目、位置、大小、形態、質地等,有助明確診斷。
肛門直腸指診一般選擇左側臥位、膝胸位或者膝肘位。患者在檢查前應盡量排空糞便,放松心情,檢查時配合醫生指令做提肛或排便動作,如檢查過程中出現難以忍受的疼痛或其他異常感覺需及時告知醫生,勿自行變換體位或調整姿勢。
肛門鏡是肛腸疾病檢查的常用工具,分為傳統肛門鏡和電子肛門鏡。傳統肛門鏡分為有一次性塑料材質的,還有可反復使用的不銹鋼肛門鏡。而電子肛門鏡是利用的醫用照明、影像采集結合的現代產品,也是目前臨床應用較多的一種檢查方式。
肛門鏡一般在完成肛門直腸指診后進行,在將鏡身插入肛門后,退出鏡栓,再將鏡頭緩緩插入。通過邊退鏡邊拍攝可清晰觀察到肛管直腸內的情況,包括黏膜有無充血、水腫、糜爛、潰瘍、出血、膿血、腫物、脫出等,還能明確位置、顏色、形狀、范圍等。對于痔瘡患者,肛門鏡可明確痔瘡的形態及嚴重程度,能夠明確診斷,指導治療。
(1)貧血。長期慢性出血可以引起貧血,患者多有面色蒼白或萎黃,尤以口唇黏膜、瞼結膜和甲床等處最為明顯,并有乏力、頭暈、眼花、記憶力減退、耳鳴、動則心慌、氣喘等癥。嚴重者會有食欲下降、惡心、腹脹、四肢水腫和其他營養不良的癥狀,而肛門部大多伴有痔核黏膜糜爛,容易脫出、出血。
(2)疼痛。內痔嵌頓常有劇烈疼痛,繼發感染時往往有發熱等。
(3)肛門潮濕、瘙癢。中晚期內痔,由于肛門括約肌松弛,痔核容易脫出,刺激大腸腺分泌大量黏液,黏液順著肛管流出,使肛門潮濕,產生肛周濕疹而瘙癢不適。
(4)便秘。部分病人由于畏懼大便出血而不敢排便,久忍大便,而致便秘。
(5)女性容易引發婦科炎癥,如陰道炎,盆腔炎等。
痔瘡的中醫辨證分為四型,大致與內痔分期中的Ⅰ、Ⅱ、Ⅲ、Ⅳ期相對應。
(1)風傷腸絡證:大便帶血、滴血或噴射狀出血,血色鮮紅,或有肛門瘙癢等;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2)濕熱下注證:便血色鮮,量較多,肛內腫物外脫,可自行回縮,肛門灼熱;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
(3)氣滯血瘀證:肛內腫物脫出,甚或嵌頓,肛管緊縮,墜脹疼痛,甚則肛緣水腫、血栓形成,觸痛明顯;舌質紅或暗紅,苔白或黃,脈弦細澀。
(4)脾虛氣陷證:肛門松弛,痔核脫出須手法復位,便血色鮮或淡;面白少華,神疲乏力,少氣懶言,納少便溏;舌質淡,邊有齒痕,苔薄白,脈弱。
痔瘡的治療原則主要有以下三點:一、即使患者檢查發現明顯的內痔和外痔,只要沒有出血、脫出和疼痛等癥狀,不需要特殊治療;二、有癥狀的痔瘡,一般是減輕或者消除癥狀,而非徹底的根治痔瘡;三、若反復發作,或經過非手術治療無效,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1)調整飲食起居,痔瘡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多與患者的飲食習慣有關。應攝入足量的液體和膳食纖維,多喝蜂蜜水,維生素飲食,食用富含纖維素的食物、新鮮水果、蔬菜,忌食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從而起到預防和治療的作用。
(2)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在排便時,專心排便,避免蹲廁過久。
(3)保持肛門周圍清潔,在每天睡前清洗肛門皮膚,防止感染,做到勤換內褲,特別是對便秘、內痔患者,需要進行肛門熱水坐浴,促進肛門血液循環,減少肛門局部炎癥的出現。
(4)加強體育鍛煉,避免久坐久站,堅持做提肛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腸蠕動,對防止便秘、減少痔瘡具有重要作用。
當患者出現便血嚴重、肛門有物脫出、肛周潮濕、瘙癢、水腫、肛門疼痛時,或者癥狀反復發作,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時應該及時來醫院治療,根據病情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以防病情發展。
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是治療痔的保守療法,分為內服藥物和外用藥物兩種。
熏洗法:多采用先熏后洗的方法,將組方按比例配制,直接作用于患處,趁熱在患處熏蒸或洗浴,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疏通腠理的作用。
坐浴法:即通過溫水及藥液的作用,松弛骨盆區肌肉,加速局部血液循環進而減輕炎癥與疼痛。
塞藥法:將栓劑或膏劑塞入肛門內,通過肛門的吸收達到止血止痛等效果。
針灸治療:通過針刺特定的穴位進行治療,對痔出血、脫出及腫痛均有良好效果。
推拿法:通過推拿按摩可以調和陰陽,通經活絡,改善肛門局部的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的充血水腫和疼痛。
其他療法:包括冷凍療法、激光療法、微波療法、電刺激療法、銅離子電化學療法、紅外線凝固療法等。
坐浴療法具有活血、止血、消炎、消腫、鎮痛的作用??梢运沙诟亻T括約肌,擴張肛門周圍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痔瘡的臨床癥狀,有時候也能夠縮小痔核的體積。操作方法是用開水將散劑直接沖化,或將藥物加水煮沸,先以其蒸汽熏肛門部位,待藥液溫度降至37~40℃,用毛巾蘸藥液趁熱敷于患處,涼則更換,或坐入其中,使肛門浸于藥液中,每次坐浴15~20分鐘左右,避免坐浴時間過長。
注射療法的基本原理是通過將藥物注射到痔組織內及周圍組織中,誘發痔血管閉塞、組織纖維化形成而使痔組織萎縮、出血停止等,其作用機制根據注射藥物的不同而有所區別。適用于無并發癥的各期內痔,特別是Ⅰ期、Ⅱ期的內痔,及混合痔的內痔部分。其優點體現在療效可靠、安全性較高、并發癥較少,微創無痛,恢復快,費用低,患者痛苦小,適合老年人,耐受力較差的病人。缺點是操作要求精細,注射液的量不易掌握,量過多易造成痔硬結過大、壞死及大出血等并發癥,復發率高,若消毒不嚴,容易引起感染。
枯痔療法是將具有腐蝕、收斂作用的藥物制成的散劑直接涂搽于內痔核表面,使其逐漸壞死、干枯、脫落而愈的一種治療方法。適用于Ⅱ期、Ⅲ期內痔或混合痔的內痔部分。其優點是操作方法簡便,減少病人的痛苦,縮短住院的時間,減免了手術后的并發癥,使病人樂于接受,免去對手術抱有不必要的顧慮,多年的病痛能很好地治愈。設備都很簡單,技術易于掌握,各地醫院和醫生都可以使用。缺點是藥物具有很大的毒性和腐蝕作用,如果使用不當,很容易引起患者出現皮膚潰爛,化膿,出血等癥狀,而且還容易出現中毒的反應,對身體的傷害比較大,此外,本法在治療后不能夠根治,只能夠起到暫時性的作用。
擴肛療法也叫肛管擴張療法,是指在局部麻醉或全麻下,用手指或器械將肛門擴張,解除肛管痙攣,降低直腸內壓,改善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治愈的一種療法。擴肛療法各期內痔均可采用,對內痔合并絞窄引起疼痛、出血效果較好,此外,也可以治療陳舊性肛裂肛管有縮小的患者。優點體現在擴肛療法是治療內痔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對止血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本法操作簡單,痛苦少、并發癥少,不影響工作,在基層醫院均可進行。缺點是擴肛后容易造成嚴重的松弛現象,會造成肛門括約肌損傷,肛門松弛、大便失禁等癥狀,并且有可能造成直腸黏膜的損傷,甚至還可能會導致其他疾病的出現,因為肛門在擴開后容易導致細菌入侵,一旦人體免疫能力下降,就容易導致疾病的出現。
痔瘡的治療,包括一般治療、藥物治療以及手術治療。不是所有的痔瘡病人,都一定要進行手術,無癥狀或癥狀較輕的患者可以選擇保守治療。但當內痔出現了以下情況建議進行手術治療:(1)排便時劇痛,影響正常的排便。(2)痔瘡出血量多、頻繁,或出血量雖不多,但每次排便都便血,持續時間較長,無法通過藥物和飲食控制,甚至出現了貧血。(3)當痔核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便后頻繁的脫出到肛門外邊,甚至走路、下蹲、久站、咳嗽時痔核脫出,需要用手回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4)痔核脫出后不能回納,經常腫脹,用藥不能好轉,甚至脫出的痔核發生嵌頓,引起水腫、血栓形成、糜爛壞死,伴有劇烈疼痛。
內痔傳統手術治療有注射療法、結扎療法和套扎療法。其中注射療法適用于各期內痔及混合痔的內痔部分;而結扎療法適用于內痔痔核較小,臨床癥狀以便血為主或痔核較大,排便時痔核出肛門外,甚至行走、站立、咳嗽后痔核脫出肛門外,脫出后可或不可自行回納的情況;套扎療法的適應癥基本與結扎療法相似,兩者也可用于混合痔的內痔部分。
外痔傳統手術治療有外痔切除術、血栓外痔剝離術和靜脈叢剝離切除術。其中外痔切除術主要適用于經保守治療無效的炎性外痔和結締組織性外痔的切除;血栓外痔剝離術適用于發病急、疼痛劇烈的血栓性外痔或血栓性外痔保守治療后腫塊無明顯變化或疼痛不緩解的情況;而靜脈叢剝離切除術適用于單純性靜脈曲張性外痔。
混合痔的傳統手術治療有外剝內扎術、切除術和分段結扎術。其中外剝內扎術及切除術適用于反復出血或伴有嚴重脫出癥狀的情況或經保守治療后臨床癥狀仍不能緩解的情況,混合痔的內痔部分脫出后嵌頓于外疼痛難忍的情況也可應用該方法治療;而分段結扎術適用于環形混合痔的患者。
隨著“微創”治療觀念的普及,對于痔瘡的相關治療同樣衍生出了許多微創療法。其中非手術類微創療法有:硬化劑注射治療、微波治療、激光治療、冷凍療法、套扎療法、遠紅外線凝固療法、銅離子電化學療法等。主要適用于I、Ⅱ度內痔的治療,具有安全、便利、恢復速度快等優點,但較為容易復發,療效并不穩定;微創手術治療包括:PPH、HCPT、TST、STARR等。主要適用于Ⅲ、Ⅳ度內痔,混合痔及包括外痔血栓形成或血腫在內的非手術治療無效者。具有創傷小、術后疼痛輕等優點,但價格較高且可能發生術后感染及出血,肛門狹窄,肛門括約肌功能下降等并發癥。
PPH術全稱為“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釘合術”,其原理是基于肛墊下移理論,將直腸下端內痔以上的部分黏膜和黏膜下組織環行切除后再將直腸黏膜釘合,阻斷痔區的血液供應,使痔核體萎縮,并對脫垂的肛墊起到固定升提的作用,保持直腸黏膜與肛門括約肌間的正常解剖關系。其能有效避免在肛管和肛周等敏感部位的損傷,操作較為簡單,術中出血少、術后恢復快,理論上可以減輕術后疼痛。PPH手術主要適應于伴有黏膜外翻和黏膜脫垂的Ⅲ、Ⅳ期內痔,尤其是呈環狀脫出者。但目前該手術費用相對較高,遠期療效仍有待觀察。
TST術全稱為“選擇性痔上黏膜切除術”,是基于中醫分段齒形結扎術理論并結合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設計的術氏,該手術運用特制的肛門鏡形成開環式窗口,簡化了荷包縫合過程,保留了部分正常的皮橋及黏膜橋,進而保護了非痔區黏膜及肛門的原有功能,有效減少術后創傷,并預防術后肛門狹窄。TST術主要適用于Ⅱ到Ⅳ期內痔、混合痔及各種直腸黏膜脫垂性疾病等。妊娠婦女、兒童、盆腔腫瘤、門脈高壓、布卡綜合癥的患者不應行此手術。
DNR多尼爾等離子低溫消融術是一種新型微創治療方式,可通過儀器的低溫治療頭形成的高度離子化粒子,對病變部位進行定點低溫消融,快速阻斷痔核供血并防止靜脈血液倒流,使病變痔區組織凝固脫落。治療過程中,儀器不直接接觸組織,而是通過產生的粒子電場傳導能量,因此組織表面的溫度一般保持在40-70℃,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非常小。DNR等離子低溫手術過程出血少、疼痛輕、愈合快、安全性高、臨床適應癥廣泛,適用于各種內痔、外痔、混合痔、肛瘺、直腸息肉等肛腸疾病的病變組織消除、切割。
HCPT術是一種相對無痛的微創痔瘡術式,全稱“高頻電容場痔瘡治療技術”,其通過儀器的高頻電容場內離子高速振蕩所產生的熱效應,在鉗夾痔核部位時,使病變組織自行脫水萎縮壞死。適用于各期內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瘺、肛周濕疹等肛腸疾病。其優點是操控較為較精確,可一次性精準處病變部位。手術過程幾乎不出血、疼痛輕、并發癥少、無需住院。肛周膿腫、腫瘤患者以及孕婦禁用。
超聲多普勒引導下的痔動脈結扎術(THD)是通過多普勒探頭于齒狀線上方探測痔動脈并直接進行結扎的一種術式,1995年日本學者Morinaga初次報道了多普勒超聲引導痔動脈結扎術。其原理是通過結扎阻斷痔核供血的血管,促使痔組織萎縮壞死并改善痔核脫垂表現。THD術具有較為安全、術后疼痛輕、恢復速度快等優點,主要適用于Ⅱ-Ⅲ度內痔患者。但存在術后較易復發的可能,仍需要大量臨床試驗驗證。
眾所周知,射頻消融術(RFA)是一種主要應用于治療陣發性室上速等心臟疾病的方法。但隨著其廣泛應用,其已經成為一種治療痔瘡的新型微創方法。原理是利用無線電波產生的電流來產生熱效應,導致病變區域使血管通道閉塞破壞、干燥,最終導致局部纖維化,并產生無菌性壞死使病變組織脫落,同時肛門直腸墊收縮,起到固定作用。這些變化可導致肛門直腸黏膜的折疊和癥狀的緩解,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具有操作簡便、術后疼痛輕,無嚴重的并發癥及肛門括約肌受損等優點,適用于Ⅱ-Ⅳ期內痔。但該療法并未大量普及,療效及術后恢復情況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痔瘡手術一般采用骶管阻滯麻醉、蛛網膜下腔麻醉等方法進行麻醉,因此術中一般不會出現疼痛,只在麻醉過程中伴有些許疼痛。但是,任何形式的麻醉都只能短暫解決術中的止痛問題,手術麻醉失效后,疼痛不可避免,因此肛門手術后病人可出現數天甚至長達十余天的痛感,且疼痛程度存在個體差異。對于手術疼痛的防治,首先應消除患者恐懼心理,囑患者放松心情。醫生在手術過程中應精細操作,減少組織損傷,防止術后水腫引發疼痛。術畢可應用長效利多卡因或羅哌卡因做切口創面軟組織封閉,或靜脈止痛泵進行防治。術后可通過于肛中塞入消炎鎮痛栓劑、中藥熏洗、局部針灸治療等方式減輕疼痛,必要時口服或肌內注射止痛藥物,將術后疼痛降低到最低限度。
尿潴留是痔瘡術后常見的并發癥,需要及時處理。主要預防方法包括給患者正向的心理暗示,消除緊張情緒;術前盡量排空膀胱并適度限制攝入液體量;術中避免不必要的組織損傷;術后肛門敷料不能過多、過緊;避免長時間臥床,適當活動。有前列腺增生或肥大等泌尿系統疾病的病人,應在術前進行適當預防性治療。
術后尿潴留的處理方法包括熱敷會陰部或下腹部,以緩解尿道、膀胱括約肌的痙攣;如敷料過緊,可在術后2小時之后適當放松;膀胱平滑肌收縮無力者,可肌內注射新斯的明;因疼痛所致尿潴留者,可應用有效的止痛藥物,或用長強穴封閉療法,以解除疼痛以促進排尿;膀胱俞、中極、關元、氣海、三陰交、足三里針刺等。必要時應進行導尿。
術后24小時之內的大量出血屬于原發性出血,通常由于術者操作失誤引起,如痔核結扎不當,止血線脫落等;而24小時后的延遲出血(7~10天)一般是術區感染壞死造成的,也可能由于免疫力低下,創面愈合不良等因素導致。
術后出血的病因包括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全身因素包括一些基礎疾病導致的凝血障礙;局部因素包括術中止血不徹底、結扎線滑脫以及RPH術后膠圈脫落所致直腸黏膜潰瘍等。與此同時,繼發感染、組織壞死、血管破裂也能引起出血。
痔瘡術后出血的誘因還包括腹瀉、便秘、久蹲、肛門怒掙、熏洗過久、熏洗液溫度過高、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劇烈活動等。此外,高血壓、糖尿病、急慢性支氣管炎等基礎疾病控制不佳的病人均有出血風險。
臨床上,痔瘡手術后一般不會發生感染,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切口局部感染,但全身性感染較為少見,兩者可以單獨發生也可以同時出現。其可能由于手術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原有肛管及肛周皮膚的菌群,造成菌群異常,加之糞便刺激,使得某些細菌可通過手術切口、穿刺等損傷的黏膜屏障侵入組織導致感染。也可由于手術操作不當導致。常見的感染因素包括:手術前腸道準備不充分,消毒不徹底;肛竇損傷導致炎癥擴散;創面引流不暢,存在死腔;創面過大導致局部靜脈、淋巴回流障礙;年老體弱者機體抵抗力下降等。術后患者應保持局部干燥衛生,并可通過正規操作的換藥、熏洗、坐浴、靜脈滴注抗生素等方法以防治傷口感染。
痔瘡手術一般不會導致大便失禁。術前醫生會評估患者肛門的生理情況并對手術過程進行設計,盡可能避免肛門功能的過度損傷。手術對肛門功能確實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術后患者出現肛門墜脹伴排便感屬于正常現象,這與術后肛門括約肌功能損傷、局部神經感覺異常有一定關系。某些痔瘡患者術后恢復過程中會出現不自覺的少量大便溢出,大多數情況將通過保守治療逐漸緩解,隨著肛門功能的恢復,可達到正常狀態。如果肛門括約肌因術中操作不當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或因某些其他疾病的并發癥引起,也可能發生大便失禁,應根據具體患者的情況進行分析。
痔瘡手術后出現便秘情況,大多是由于術后長時間臥床,導致腸胃蠕動差;術后進食較少,不能有效形成糞便;患者懼怕排便時的疼痛感,自主減少排便次數等造成或者是不良的飲食習慣等因素導致的。所以術后應鼓勵病人盡早進行適當的活動,以促進胃腸道蠕動,其次改善飲食結構與生活習慣,多食新鮮的蔬菜瓜果,多飲水,少抽煙??梢宰们槭褂寐槿释?、潤腸丸、開塞露、乳果糖、復方聚乙二醇等藥物,如果仍然不能自行排便的可以用石蠟油、甘油或肥皂水或生理鹽水等液體灌腸。
痔瘡術后是可能在一定條件的刺激下復發的,痔瘡的形成發展與人們的生活習慣、飲食結構、工作學習環境、心理狀況等因素密切相關,而久坐久立、排便時用力努掙等都可以成為痔瘡的“導火索”。痔瘡手術治療重在消除和減輕臨床癥狀,使局部組織盡可能恢復原有功能,但無法阻止肛門直腸部靜脈血管再次淤積、曲張成靜脈血管團而導致痔瘡。由此可見,痔瘡術后復發是存在一定可能性的,但有輕重、時間長短的區別,所謂“根治痔瘡”的說法是欠妥的。
女性妊娠期痔瘡發作原則上應盡量采用保守治療?;颊邞黾由攀忱w維飲食,多飲水,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盡量保持大便通暢,并保持局部衛生,平日妊娠期女性可適當做提肛運動來預防痔瘡的發生。 而如果孕婦發生痔瘡脫出的情況,需及時將脫出的痔核送回肛內,以免發生水腫、嵌頓而增加患者痛苦。對發生絞窄性痔、嵌頓痔、廣泛性血栓性內痔或血栓性外痔等保守治療無效的急性重癥痔瘡,則可考慮手術治療,但原則上手術也應選取在妊娠期20~30周,而且手術前必須取得病人、家屬以及婦產科醫師的同意,在嚴格的胎心監測下采用創傷小、痛苦少的手術方式,手術目的以消除癥狀為主。
中醫治療痔瘡的內治法主要是通過辨證論治進行口服湯藥治療。
患者為大便帶血、滴血或噴射狀出血,血色鮮紅,或有肛門瘙癢,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時,運用涼血地黃湯加減口服;患者為便血色鮮紅、量較多,肛內腫物外脫,可自行回縮,肛門灼熱,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時,運用臟連丸加減;患者為肛內腫物脫出,甚或嵌頓,鋼管緊縮,墜脹疼痛,甚則肛緣水腫、血栓形成,舌質紅或暗紅,苔白或黃,脈弦細澀時,運用止痛如神湯加減;患者為肛門松弛,痔核脫出需手法復位,便血色鮮或淡,舌質淡,邊有齒痕,苔薄白,脈弱時,運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中醫治療治療痔瘡的外治法包括熏洗法,外敷法、塞藥法和挑治法。常用的熏洗劑包括起痔湯、洗痔腫痛方、苦參湯、洗痔枳殼湯、白礬湯、五倍子湯、熏痔湯、蓮房枳殼湯等。常用的外敷藥有五倍子散、黃連油膏、九華膏、消痔膏、通用消腫散、金黃散等。塞藥法常選用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收斂止血等作用的中藥制成栓劑外用。而挑治法則是選用常用穴位,如腎俞、長強、次髎等穴位進行挑刺來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從而達到腫消痛減的目的。
第一,保持肛門周圍清潔,在大便后或臨睡前清洗,破壞病菌生存環境,減少病菌感染幾率;第二,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每天晨起或早飯后如廁,可防止大便在直腸停留時間過長而發生便秘,同時需控制排便時間,排便久蹲或過于用力會增加肛門部壓力,導致痔瘡形成;第三,每天做提肛運動,增強肛門擴約肌的力量,放松肛門部肌肉;第四,日常盡量坐硬板凳,當我們坐在硬板凳上時,臀部有兩個坐骨節支撐,影響血液循環的阻礙就會變小,也就減少了患上痔瘡的可能;第五,調整飲食結構,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會導致大便干燥,加重出血、疼痛、瘙癢等癥狀,所以患者在發病期間要清淡飲食,粗細搭配,保持大便通暢,同時多喝水,多吃些富含纖維素的蔬菜。
養成晨起排便的習慣,多吃水果、蔬菜,多喝水,少吃辣椒、胡椒、生姜、大蒜、大蔥等刺激性食物,防止大便干燥;養成定時排便習慣,排便時間控制在10分鐘之內,如果出現便干或排便困難,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麻仁潤腸丸、開塞露等溫和的藥物協助排便,不宜用瀉藥和壓力較大的灌腸等方法來通便,以免造成流產或早產;孕婦在懷孕期間要注意適當的運動,促進腸道蠕動,平時也可以練習提肛運動,減少痔靜脈叢的瘀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以預防痔瘡;在懷孕期間也要注意定期檢查,觀察胎兒的大小,避免腹壓增加導致局部血液循環不暢,引起痔瘡加重的情況;分娩時痔瘡容易水腫、外脫、增加病人痛苦,因此,要采用新法接生,以避免嚴重會陰撕裂加重水腫。
痔瘡手術之后的護理,首先要注意飲食。飲食要保持清淡,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質以及維生素的食物,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粗糧、綠葉蔬菜、水果,多喝水,勿食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大便通暢,同時減少食用海鮮類食物,避免腹瀉,因為便秘或腹瀉都會刺激創面,延緩傷口愈合。術后可以用高錳酸鉀溶液或中藥熏洗坐浴,脫垂嚴重的內痔患者術后應避免蹲位坐浴,可選擇臥位高錳酸鉀濕紗布外敷、清洗。定期到醫院換藥,能夠促進傷口愈合。同時還可以涂抹促進愈合的藥膏,比如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或藥膏。
肛門提肛運動是一種簡便、又實用的肛門功能鍛煉方法,具有預防和治療肛門疾病的雙重作用,是國內外都很提倡的肛門功能鍛煉方法。
提肛運動基本操作:可采用站、坐、臥等多種姿勢進行,控制肛門部肌肉,將肛門上提至臍中,做肛門上收的動作,吸氣時提肛縮腹,呼氣時將肛門放下。此法不受時間和場合等條件的限制,一提一放為一次,每遍50~100次,每日2~3遍。
目前,臨床上主張早期進行肛門功能鍛煉,一般可在術后第三天開始進行,逐漸增加鍛煉的幅度,延長鍛煉的時間。即使痊愈以后,也主張每天堅持進行鍛煉,這樣可以避免痔瘡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減少肛門直腸疾病的復發。
于鯤鵬遼寧中醫藥大學
張鴿遼寧中醫藥大學
陳錫遼寧中醫藥大學
秦詩媛遼寧中醫藥大學
李璇遼寧中醫藥大學
劉佳宇遼寧中醫藥大學
王萌遼寧中醫藥大學
樊君遼寧中醫藥大學
于永鐸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殷志韜沈陽市急救中心
張虹璽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樊志敏南京市中醫院
楊巍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劉仍海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孟巖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柳越冬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唐學貴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
張相安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石榮福建省人民醫院
于永鐸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楊巍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西院
樊志敏南京市中醫院?
劉仍海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張書信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中醫藥科普標準知識庫是中華中醫藥學會組織建設的權威、專業、惠民、多元的中醫藥科普公益平臺,旨在發揮學會專家資源優勢,構建科學、規范、標準的中醫藥科普知識內容,促進中醫藥健康科普與文化傳播,提高公眾對中醫藥的獲得感,助力“健康中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