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是中醫辨證診斷名稱,是一組急性腦循環障礙所致的局限或全面腦功能缺損綜合征,分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典型的臨床表現為神識昏蒙或無神志改變、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一般將發病6個月以上的稱為中風后遺癥。中風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和復發率高等特點。在中風后遺癥期仍然需要加強治療和康復護理,防止病情加重或復發,預防或減輕殘疾,促進功能恢復,減輕家庭及社會的負擔。
中醫認為:中為損傷,風為腦,卒為突然。腦卒中為腦部突然受傷,腦部受傷的疾病稱為中風病。痰瘀互結是中風病各階段的基本病機,在中風后遺癥階段,多表現為虛實夾雜或本虛之證,以氣虛血瘀、肝腎陰虛為多,亦可見氣血不足、陽氣虛衰之象,臨床上表現為中風后遺留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語不利、口舌歪斜等表現。隨著病情變化若見痰濁內阻、氣機郁滯出現情緒低落,寡言少語而成中風后抑郁;病情進展出現毒損腦絡,神機失用可出現反應遲鈍、神情淡漠而發展為癡呆;還有部分患者會出現癲癇、肢體痙攣、疼痛、手足腫脹、吞咽困難、小便失禁等;若調攝不當,陰血虧虛、陰不斂陽,可再次發作中風。
根據起病原因分:(1)缺血性中風:即腦梗塞;(2)出血性中風:包括腦出血等。
根據癥狀分類:(1)運動功能障礙:即常說的癱瘓、半身不遂,是由于腦血管的原因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出現的骨骼肌肉系統的活動障礙;(2)言語功能障礙:常表現為失語和構音障礙。失語是指語言交流能力障礙,如聽不懂別人或自己的談話,說不出要表達的意思,不理解也說不出病前會讀會寫的句子,另外部分患者還可表現為失讀、失認、失寫等。構音障礙指因神經肌肉的器質性病變,造成發音器官的肌肉無力、癱瘓,或肌張力異常和運動不協調等而出現的發聲、發音、共鳴、韻律、吐字不清等異常;(3)吞咽功能障礙:表現為吞咽困難,進食水嗆咳;(4)排便和性功能障礙:可表現為尿潴留、二便失禁、便秘、性功能障礙等;(5)認知功能障礙:患者會出現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計算力下降,執行功能障礙,日常生活能力受到影響;(6)精神和心理障礙:常表現為焦慮、抑郁、恐懼、幻覺、妄想、不能適應社會環境等。
中風后運動功能障礙是由于中風后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受損表現為骨骼肌肉系統的活動障礙。由于病灶部位不同,可表現單個肢體癱瘓、偏側上下肢癱瘓、四肢癱、截癱等,其中偏癱是最常見的癱瘓形式。如果沒有積極正確的進行康復治療,家庭護理不當,可能還會出現系列并發癥,如關節攣縮、肌肉萎縮、肩手綜合征引起的上肢肩胛帶及手關節疼痛、肩關節半脫位、肩痛、肩關節活動受限、骨質疏松易導致骨折、壓瘡等等,嚴重的影響了患者的康復及生活質量。因此在病情穩定后,身體一般狀況好轉,應盡早的進入全面系統的康復治療。中風后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效果,取決于病情的輕重、治療早晚、年齡、合并癥、患者是否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康復治療、以及其它的繼發性因素。
中風后的部分患者會遺留不同程度的言語功能障礙,影響患者的社交能力,導致生活質量下降,也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中風后常見的言語功能障礙有失語和構音障礙。(1)失語是指患者的發音是清晰的,有時候還能滔滔不絕的講話,但是卻答非所問,不能正確的表達意思;有的言語內容空洞,找詞困難,就像常說的話到嘴邊卻說不出來;有的病人表現為聽不懂別人說話的意思;還有的是不理解也寫不出發病前會讀、會寫的句子;有的病人命名不能,例如看到一把鑰匙,可以描述它的形狀、顏色、用途等,但確不能準確說出“鑰匙”。(2)構音障礙是指患者能夠準確的理解和表達,但是卻發音不清,言語含糊,嚴重者不能講話,喪失發聲能力。部分言語障礙的患者,由于講話不流利、口齒不清,內心壓抑,情緒緊張,導致與外界交流越來越少,會給康復治療增加難度,有的患者可能還會出現抑郁、焦慮等情緒問題。目前言語功能障礙的康復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通過針對性的康復訓練,配合針灸以及中藥等治療,可以得到良好的恢復。
中風后吞咽功能障礙是指患者不能將食物或液體從口腔送至胃內,而出現嗆咳誤吸,有的患者還有咀嚼或舌體運動異常,部分患者可能還會伴隨出現言語障礙、發音困難、強哭強笑等。中醫認為吞咽功能障礙主要病機為心、肝、脾、腎諸臟的功能失調,風、火、痰、瘀閉阻舌竅引起,屬于本虛標實、下虛上實的病變。隨著中風發病率的不斷攀升,中風后吞咽障礙明顯增加患者誤吸和吸入性肺炎的風險,經口進食的食物及液體量減少,導致脫水、電解質紊亂、營養不良等,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死亡率及不良預后。因此需要積極的重視,除了盡早開始康復訓練外,教會家屬和患者正確的進行康復護理是很重要的,能夠使患者及時得到足夠的營養補充,增強機體抵抗力,盡快康復。
7.什么是中風后排便和性功能障礙
(1)排尿障礙:包括尿頻、尿急、尿失禁和尿潴留。有的小便頻數,尿后余瀝;有的尿意急迫,難以控制,時而自出;有的驟然用力,咳嗽,或大笑等而尿自出;有的毫無尿意,小便完全失禁;有的小便量少,點滴而出,甚至閉塞不通??梢酝ㄟ^定時排尿等行為治療、間歇導尿、藥物干預、針灸等手段進行干預。(2)排便障礙:指中風后排便的隨意控制功能消失,導致便秘和大便失禁。通過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培養定時排便的習慣,配合藥物、針灸等治療,可以得到改善。中風后排尿排便障礙不僅是疾病嚴重性的標志,也是阻礙患者康復及回歸社會的重要因素,應該給予患者關愛與關注,避免其精神過度緊張、抑郁,加重尿便障礙。(3)中風后性功能障礙目前康復的內容較少,男性多表現為勃起障礙和射精障礙,女性可表現為性高潮缺乏、性冷淡、陰道痙攣。
中風事件后出現并持續到6個月時仍存在的以認知損害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杀憩F為記憶力下降,計算力下降,時空定向力障礙,執行功能下降,不會做以前能夠勝任的事情,不能認識熟悉的人等。認知功能障礙多與年齡、教育水平、中風類型、病變部位、病灶特點、中風的次數等多種因素有關。如果發現患者在中風后出現顯著的認知、感知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問題,建議醫院就診,通過相關的神經心理量表進行認知及其他領域的篩查以明確診斷。建議高危的患者在急性中風事件發生后,有條件進行認知評估的應當盡早評估,同時進行階段性的認知評估,推薦每3-6個月進行認知評估隨訪,以明確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及演變。早發現、早篩查、早治療,通過對已知危險因素的干預、藥物治療以及認知康復,能夠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癥狀,盡可能的使患者能夠恢復生活能力,如自我照料、家庭和經濟管理、甚至重返工作崗位等。
中風后由于高級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導致體內神經遞質失衡,可能會誘發精神障礙,例如漫無目的徘徊、攻擊行為、罵人、多疑、性格改變、幻覺、妄想等。另外,由于突然出現的肢體、語言等功能障礙,失去正常工作生活能力,患者心理上一時難以接受軀體的突然變化,會產生急躁、恐懼、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有的患者會出現疾病否認,拒絕承認自己得病了;有的患者會焦慮緊張,擔心久治不好,擔心疾病復發;有的患者悲觀失望,對生活失去信心,覺得自己沒有了價值,嚴重者還會有輕生的想法;有的患者煩躁易激惹,覺得自己是家庭和社會的累贅;有的患者還會出現個性、性格的改變;有的患者由于焦慮、抑郁等情緒因素,誘發了多種軀體癥狀,導致患者輾轉各處就診,消耗醫療資源,加重疾病經濟負擔,等等。因此家庭和社會應該積極的給予患者支持,解決患者所面對的心理障礙,減少焦慮、抑郁、恐慌等精神癥狀,幫助患者重樹信心,正視疾病,積極康復治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人格的正常成長,積極面對生活,適應社會,回歸社會。常用的治療手段有心理康復、中西藥物治療、針灸治療、音樂療法等等。通過積極的康復和治療,能夠最大限度的緩解患者的癥狀,降低精神心理障礙對中風恢復的影響,提高治療的依從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中風包括缺血性中風(腦梗死)和出血性中風(包括腦實質、腦室出血等),其發病率居高不下,已成為危害我國國民健康的第一殺手,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城市化進程加速,中風危險因素流行趨勢明顯,我國中風疾病有增長的態勢。2019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GBD)數據顯示,我國缺血性中風發病率由2005年117/10萬升高至2019年145/10萬,出血性中風發病率由2005年93/10萬下降至2019年45/10萬,但患病率仍處于上升階段。2019年我國人群的中風患病率為2022.2/10萬,男性為1770.7/10萬,女性為2283.2/10萬。同時疾病負擔也在成上升趨勢,其中缺血性中風導致的健康生命損失年上升最多,為202.7%??梢娭酗L發病率高,已成為我國成人致死、致殘的首要原因,希望得到民眾的重視。
中風的易患人群常見的有:(1)吸煙者:目前我國吸煙人數約為3.08億,其中男性占到了50.5%,女性為2.1%。(2)超重和肥胖者:2004年-2018年,我國的肥胖率從7.1%上升到來16.8%,由于超重和肥胖會導致一系列的疾病產生。(3)高血壓病史者:高血壓是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之一,會引起動脈硬化、腦出血等,但目前我國僅有11%的高血壓患者血壓得到控制,且高血壓的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4)糖尿病病史者: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謝和脂肪代謝紊亂,可引起心腦血管,特別是微血管病損,增加動脈硬化和血管疾病的危險性。我國糖尿病總患病率也持續上升,從2007年的9.7%增加到2017年的11.2%。(5)心臟病病史者,特別是冠心病,心臟擴大,心律失常,心房顫動,心功能不全,都不同程度的減少了腦血流量,容易形成心臟微血栓脫落,使發生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增加。心房顫動是中風獨立的危險因素,但公眾對于心房顫動的知曉率卻不高,且只有6.0%的高危心房顫動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療。(6)此外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以及受環境因素、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影響,中風的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在中國,年齡在18-45歲的青年人群中風的年發病率為97.7/10萬,且在逐漸升高。青年人群罹患中風與老年中風人群相比,危險因素更為復雜多樣,對家庭及社會造成更大的負擔,需引起重視。
根據2020年《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顯示:我國中風后患者中77.7%有不同程度的殘疾,其中重殘的占40%,可造成經濟損失數百億元。中風后通過積極康復治療一部分患者可以完全康復,但仍有50%-70%左右的患者會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最常見的就是病人會產生運動障礙、言語障礙、吞咽障礙、認知障礙、精神和心理障礙以及排便和性功能障礙等后遺癥。所以,很多中風患者雖然經過積極的治療,卻仍然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后遺癥,非常影響生活質量。
對于存在肢體功能障礙、長期臥床的患者,如果缺乏正確的康復技巧及護理,則容易出現諸多的并發癥,包括:骨質疏松、中樞性疼痛、肩關節半脫位、肩痛、肩手綜合征、關節攣縮、深靜脈血栓、壓瘡、跌倒、癲癇、中風后疲勞、中風后情緒障礙、睡眠障礙等。其中中樞性疼痛大約發生于2%-8%的中風患者,它是一種表淺的、燒灼樣撕裂般或針刺樣的感覺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肩痛的發生率為5%-84%。肩關節半脫位的發生率為17%-81%,肩手綜合征的發病率為10%-75%。中風后情緒障礙中中風后抑郁最為常見,其發生率高達40%-50%,其中約15%為重度抑郁,可伴有嚴重自殺傾向甚至自殺行為,需要引起重視。
中風發生后有一部分病人可以自然恢復,則不需要接受下一步康復治療。大部分中風病患者往往會遺留有認知和行為上的異常,患者的活動能力受到限制,不能自理生活,這會給患者參與正常社會生活造成極大的障礙,這部分病人就需要接受康復治療,康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防殘疾的發生,幫助和加快受損功能的恢復。
需要進行康復治療的患者,選擇康復時機也很重要,若患者病情不穩定,隨時可能出現病情加重的情況,首先應進行臨床治療,暫緩進行康復治療,患者病情穩定是能否進行正規程序化康復的首要條件。其次,接受康復治療的患者需要有一定的認知功能可以配合完成康復治療,康復需要醫護人員和患者及家屬的共同努力。具有上述特點的患者經過系統康復治療,預計可以達到康復治療的目的,需要接受康復治療。
腦中風患者會出現運動障礙、言語障礙、吞咽障礙、認知障礙、情緒障礙以及大小便障礙等后遺癥,令他們失去了正常行走、說話、吃飯、穿衣甚至洗臉刷牙等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更有甚者,中風后遺留進食、喝水時嗆咳,嚴重的會引起吸入性肺炎、窒息等,導致呼吸驟停,危及生命。根據2020年《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顯示全國大約75%的中風患者會遺留不同程度的殘疾,喪失勞動能力,無法重回到工作崗位,40%存在重度殘疾,患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長期有人照顧,生活質量嚴重下降,給家庭造成沉重的負擔。
中醫康復療法提倡“雜合以治”,“雜合以治”是中醫康復療法的基本原則,其來源于《素問異法方宜論》提倡的“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具體而言,就要求在康復治療過程中針對不同的病情,采用綜合性的康復治療手段,注重辨證康復、整體康復和綜合康復。中醫康復強調治療與康復結合,康復治療應該在生命體征平穩后盡早開始,康復治療時間越早效果越好,中醫康復還注重中西醫相結合,許多當代的中醫大家也通過大量的研究和實踐證實了在常規西醫康復學治療的基礎之上,配合中醫中藥、拔罐、針灸、推拿等特色手法,將人體五臟、六腑、五官等這些不同層次的系統、組織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看成統一的整體,強調人與自然、社會與環境和諧統一的主線,在康復過程中針對不同的疾病采取相應的綜合性康復治療手段,能夠起到顯著的康復療效,讓廣大中風患者受益。
中風病在臨床上一般根據發病時間大致分為3個時期:急性期、恢復期和后遺癥期。中風急性期是指發病后2周內,恢復期為發病滿2周至發病后180天內,后遺癥期為發病超過180天后。處于急性期的中風患者,該時期的治療非常重要,合適的治療方案有利于降低致殘率。中風恢復期內,進行有效的康復治療能預防并發癥,最大限度地減輕障礙、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對降低致殘率、提高生存質量具有很大意義。中風發病超過180天,經過急性期和恢復期的治療仍存在的功能障礙,稱為中風后遺癥。
中風患者是否會留下后遺癥主要與病情輕重、中風部位和發病后就診及時情況有關。中風根據病位淺深、病情輕重的不同,分為中經絡和中臟腑兩大類。中經絡為輕,中臟腑為重。中經絡輕證,多表現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伴神志障礙。中臟腑重證,均表現為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中臟腑患者因病情危重,經積極搶救治療后雖可脫離生命危險,但仍會留有半身不遂、口歪或不語等后遺癥,一般恢復較難。同時,如果中風部位面積較小或處于大腦的非功能區,且發病后就診及時、積極治療,大部分可以痊愈而不留下后遺癥。但如果中風的面積較大,位置關鍵,自遺留言語障礙、吞咽障礙、認知障礙、日?;顒幽芰φ系K以及大小便障礙等后遺癥的幾率較大。中風患者發病后的就診時間對預后也有很大影響,“時間就是大腦”,盡早就醫、積極治療能夠把中風后的神經功能損傷降到最低,可以最大限度減少或減輕中風后遺癥。
中醫認為中風后遺癥的病因總以正氣不足﹑肝腎陰虧,血脈不通、風邪稽留而不去為致病之本,以虛(氣虛﹑腎虛)、瘀﹑痰為主。部分中風后遺癥患者因虛、痰﹑瘀并存,相互影響,增加中風復發幾率。中風后遺癥具體病因可細分為5種:(1)正氣虧虛,外感邪氣:患者平時身體虛弱,正氣不足,或者中風之后,氣血虧虛,不能抵抗外來邪氣,風邪乘虛侵襲人體,使氣血痹阻,筋脈不能得到氣血濡養而出現口眼?斜、肢體麻木、舌強語笨、半身不遂等癥狀。(2)肝腎陰虛,風邪內生:年老體衰、長期勞倦過度或中風之后的患者,元氣不足,肝腎虧虛,陰精虧虛而不能制約陽氣,化為風邪,虛陽化風擾動人體,則出現頭暈頭痛,肢體麻木震顫,同側手足偏癱等癥狀。(3)脾失健運,痰濁內生:平時飲食喜肥膩甘甜之物,加上中風后安逸過度,缺乏鍛煉,導致形體偏胖而脾氣虛弱,滋生痰濕,阻滯氣血運行,瘀阻經脈,導致出現言語不清,肢體麻木無力等。(4)情緒過激,風火上擾:中風后遺癥期,病程日久,肝腎陰液逐漸虧虛,再加之患病時間較長,肢體、語言等功能障礙恢復減慢,更易誘發情緒不穩,引動心火,風火上擾導致筋脈不通,肌肉失養,導致出現言語不利,肢體無力等癥狀。(5)氣虛血瘀,脈絡不通:平時養慎失宜,陽氣逐漸衰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且久病多有血瘀,瘀血常與痰濁并病,阻滯經脈,影響氣血運行,致使髓海氣血衰少,四肢百骸不能被榮養,輕則肢體麻木,重則偏癱失語。以上諸多因素,均可形成程度不同的瘀血證,使腦脈不通,腦竅不利,神機失運,肢體失主,從而形成中風后遺癥諸多證候。
中醫認為中風后遺癥為本虛標實之證,且本虛多,標實少。中醫古籍中,有關中風后遺癥的記載始見于《內經》,雖未明確提出病名,但有“偏枯”、“偏風”、“痱風”、“暗痱”等與中風后遺癥臨床癥狀相似的記載?!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酚涊d:“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敝赋鰵庋澨摚蠲}失養,肢體癱軟,屈伸不能是本病的病機所在。王清任在《醫林改錯》指出:“半身不遂,元氣虧損,是其本源”,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指出:“今治偏枯者多主氣虛之說,而習用《醫林改錯》補陽還五湯”??偨Y歷代醫家論述中風后遺癥的中醫關鍵內在因素是:正氣未復,邪氣獨留。中風后遺癥的病理因素主要為痰、瘀、虛,肝腎陰虛、氣血衰少為致病之本。中風后遺癥多屬本虛標實之證,多因中風后期氣血失調,血脈不暢而致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癥難以痊愈,并出現多種變證。
體質是在人的生命過程當中,在先天與后天結合的基礎上結合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狀態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的一種綜合且穩定的固有特質。中醫體質學說認為氣虛體質是中風患者的一種特殊體質類型,氣虛病機與中風病的發病密切相關。臨床觀察中發現,相當多的中風患者即使在發病前不是氣虛體質,發病后仍可迅速呈現出一系列氣虛的證候表現,有的表現為全身氣虛,更多的表現為偏身氣虛。研究同時發現,中風患者的中醫體質主要以氣虛質、痰濕質、血瘀質、氣郁質和陽虛質為主,氣虛質、痰濕質、瘀血質是復發中風和形成中風后遺癥的危險因素。以氣虛質和血瘀質為主的中風恢復期患者,若同時伴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等危險因素,對體質的調整起到了阻礙作用,且易遺留中風后遺癥。由此可見,中風后遺癥與體質有一定關系,在中風急性期、恢復期,藥物治療、康復治療的同時,堅持服用中藥湯劑治療中風癥狀同時調整體質,利于中風康復,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遺留后遺癥的幾率。
通過前文所說中風即急性腦血管病,我們也知道大體上可分為腦梗死和腦出血,分別由于不同血管狹窄或閉塞或血管破裂造成的,多表現為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嚴重者出現昏迷等全腦癥狀。由于血管病變部位的不同,大腦受損的部位有差別,臨床表現就不同。如頸內動脈系統腦梗死,表現以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偏盲為主;發生在椎-基底動脈系統的腦梗死則以眩暈、復視、交叉性運動及感覺障礙、構音障礙、吞咽困難等為主要表現。神經科大夫的基本功就是通過詳細問診和查體,弄清楚是大腦哪個部位受損,責任血管在哪里,這也稱為腦血管病的神經定位診斷。這種損害是不可逆的。雖然目前也有很好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及康復手段,但因每個患者病變程度不同,不同地域及醫療機構水平不一,故同一癥狀比如偏癱,在不同患者身上會遺留不同的后遺癥,有些中風后遺癥患者可以獨立行走,僅遺留偏癱側肢體精細動作笨拙,有些患者遺留偏癱步態,再嚴重者臥床不起。
中風后肢體運動障礙常見的是偏癱,即半側上、下肢活動不利,包括同側口舌歪斜。其中缺血性中風中不同責任血管的閉塞,因受損的部位不同,嚴重程度不等,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偏癱。出血性中風也會因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不同,出現不同程度的偏癱。針對癱瘓情況,神經科大夫通過查體,定位在運動傳導通路上,這條通路有一專有稱謂叫做“錐體束”(包括支配上、下肢的皮質脊髓束,以及支配面部,眼球,舌頭活動的皮質腦干束)。典型的偏癱見于大腦中動脈深穿支豆紋動脈供血的內囊層面梗死,以及供應這一部位的豆紋動脈破裂發生腦出血而導致錐體束損傷所致。由于錐體束在延髓下段發生了交叉,大部分神經纖維交叉到了對側,支配對側肢體以及對側面部及舌肌,所以內囊部位的腦梗死或腦出血在臨床上均會表現為病變腦對側上、下肢活動不利。
中風有時候肢體活動不利不明顯,或沒有肢體運動障礙,僅僅出現口舌歪斜,即一側口唇肌肉癱瘓,微笑時口角歪向對側,伸舌時舌偏向口唇肌肉癱瘓一側,臨床上也很常見,屬于皮質腦干束受損。這與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平時也有稱呼其為“中風”,有根本不同。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多與病毒感染有關,發病前可有耳后疼痛,伴有同側額紋消失,閉目無力,無舌歪斜,臨床表現可以進行區分,治療也不相同。同時還有一臨床表現為眼球偏向一側,中醫稱為目偏不瞬,神經病學上屬于凝視麻痹,腦血管病患者中如病變累及額葉側視中樞,或者腦橋側視中樞,均可出現這一表現。
中風后感覺障礙也非常常見,感覺是大腦對作用于感覺器的各種形式的刺激所產生的直接反應,包括兩大類,即“一般感覺”和“特殊感覺”。一般感覺分為:淺感覺(包括痛、溫覺和觸覺)、深感覺(包括本體感覺)、復合感覺(包括二點辨別覺、實體覺等);特殊感覺分為視、聽、嗅、味覺。這里重點介紹淺感覺和深感覺障礙。淺感覺損傷主要表現為偏側上、下肢體的麻木,疼痛,甚至是燒灼感,發涼,感覺減退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它的發生是由于中風病變部位累及到了感覺神經通路,有一稱謂叫做脊髓丘腦束。脊髓丘腦束,起自脊髓后角,向上有一個交叉(脊髓丘系交叉),交叉后進入對側丘腦,這里是感覺的中繼站。深感覺損傷主要表現為對自身所處的位置、運動方向不能準確的定位,從而出現行走不穩、頭暈等癥狀。它的發生是由于中風病變部位累及到深感覺傳導通路,薄束、楔束、內側丘系及丘腦等部位。以上兩條感覺通路損傷,均會出現不同形式的感覺障礙。臨床最典型的感覺障礙是丘腦損傷。以缺血性中風為例,大腦后動脈供應丘腦的部分血供,大腦后動脈一旦發生缺血,丘腦梗死,其接受對側顏面,以及上下肢的感覺便會發生障礙,出現對側顏面,上、下肢,甚至是軀干的麻木,刺痛。
中風后言語障礙又稱為言語不利,可包括構音障礙,即發音含糊不清,但無理解或表達障礙,另一種是失語。我們都知道,皮質腦干束控制舌肌、面部肌肉的運動,皮質腦干束受損后舌肌及面部肌肉癱瘓,出現構音障礙。如果多次中風后出現假性球麻痹,也會出現言語不利。專業的神經科大夫會通過問診,查體,結合影像檢查進行相應的診斷。中風后失語,表現為言語的流利性障礙,或說話流利無障礙,但是不能聽懂對方說的,最嚴重的是既不能說出來又聽不懂,這都屬于失語的范疇,這與前文說的構音障礙不同。中風后失語專門是指腦血管病后出現語言障礙,屬于大腦的高級皮層功能受損。在大腦皮層有專門的語言中樞,具有不同的功能。如運動性語言中樞,感覺性語言中樞,書寫中樞,視覺性語言中樞。一旦出現相關的語言癥狀,一定要配合神經科大夫的問診,還可以通過各種語言障礙量表測試,對失語進行很好的評定和診斷。
飲水嗆咳見于中風后吞咽障礙的患者,主要是由于腦干上與吞咽功能有關的顱神經受損,引起的延髓麻痹,或雙側皮質腦干束損害產生的假性球麻痹引起,表現為吞咽困難,常伴有構音障礙,震咳無力,發病率高。由于舌咽神經、迷走神經支配的咽喉部肌肉,面神經支配的面部表情肌,舌下神經支配的舌體肌肉癱瘓,或張力不協調,導致其運動障礙,不能完成正常的進食水動作,飲水后進入氣管,刺激氣管發生嗆咳。
中風后二便障礙,排尿障礙:包括尿頻、尿急、尿失禁和尿潴留。排便障礙:便秘和大便失禁。是由于皮質和錐體束病變使其對骶髓排尿中樞的抑制減弱所致。臨床表現為尿頻、尿急、尿失禁,常不能抑制,每次尿量少,但排尿后仍存在膀胱膨脹感。如果大腦前動脈供血的額葉內側面的旁中央小葉受損就會出現排尿障礙。腦血管病常見的排便障礙是便秘,是由于大腦皮質對排便反射的抑制增強,可出現排便次數減少,糞便干硬難下,或糞質不干但排便困難。
中風后出現昏迷,意識障礙,一般提示疾病嚴重。意識障礙包括覺醒程度以及意識內容。大腦中管理意識的部位是腦干網狀結構,以及其上行激活系統,如果相應部位受損,就會出現意識障礙。另外大腦半球大面積梗死,腦水腫,甚至腦疝時也會出現大腦全面功能下降,出現昏迷。
中風后頭痛很常見,多見于腦出血的患者,常主訴為劇烈的頭痛,此生從未有過的頭痛。因顱內壓高,可伴有惡心、噴射樣嘔吐。如果中風病平穩以后仍有頭痛遷延反復發作,這時的頭痛往往為脹痛、隱痛、悶痛,程度不嚴重,這個時候需要排除血壓波動,休息不好,情緒不穩等影響,更多的與全身基礎疾病有關。頭暈可細分為頭暈、眩暈、頭昏沉。眩暈的解剖基礎是前庭系統,包括中樞前庭以及外周前庭。中樞前庭包括小腦、腦干以及部分大腦皮層。中風后如果上述相應部位受損,會出現眩暈、惡心嘔吐、眼球震顫等癥。如常見的小腦后下動脈供應延髓的背外側的供血,一旦小腦后下動脈阻塞后延髓背外側的前庭神經核受損,就出現眩暈,天旋地轉,惡心嘔吐。隨著腦血管病的治療恢復,這種眩暈才會逐漸緩解。另一種常見的為頭暈,在腦血管病穩定以后仍然覺得頭暈,頭昏或頭腦不清醒,頭重腳輕,常認為是在腦動脈硬化基礎上慢性腦缺血所致。
中風后出現記不住事,嚴重者記不住回家的路,不記得親人,這屬于認知障礙范疇,除了記憶力下降,還可表現為反應力、定向力、計算力下降,語言功能下降等。原因是中風后大量神經元受損,功能下降,據研究病變部位在左半球,病灶為多部位/大面積及再發/復發/多發患者,其中風后認知功能損害的發生率則更高。常見的類型有:(1)皮質及皮質下多發大小不一的梗死灶,認知障礙常表現為斑片狀(某一功能明顯受累而另一功能相對保留)。(2)重要功能腦區如丘腦、額葉皮質、基底前腦、內側顳葉和海馬、尾狀核和角回的單發或多發梗死,臨床表現與損傷的功能區有關。(3)以急性腔隙綜合征為主要表現的腦小血管病,其認知表現以注意執行功能的突出受損為特點。(4)腦實質出血或腦小血管病變導致的多發微出血灶,也會導致認知障礙。臨床上神經科大夫可通過詳細的問診,以及不同性能的量表進行評估,以便診斷和對癥用藥。
中風后抑郁常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缺乏,樂趣消失,發病率很高,嚴重影響疾病的恢復,降低生活質量,嚴重抑郁者可有自殺傾向。大多數學者認為中風后抑郁是內外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如與患者既往心理素質,性格,以及病后對生活事件的應激反應有關。在疾病方面:與腦部病變部位有關,如優勢半球病變較非優勢半球發生抑郁概率高,且優勢半球額葉皮質及基底節病變出現的抑郁情緒更重。再者腦部情感調節通路關鍵部位病變可引起單胺類神經遞質功能異常及相關的神經遞質(如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水平下降,可出現失眠、食欲下降、心情郁悶不舒、少語少動等。疾病致殘導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也容易使患者感到焦慮、恐懼、無用感及悲觀和絕望。同時外在家庭、社會支持也會給患者帶來不同的內心體驗。當然中風后常見的血管性癡呆,屬于大腦功能受損的表現,也可表現為性格改變,變得孤僻,不與人交流,表情淡漠,寡言少語等,與單純的中風后抑郁有所不同。針對患者的性格改變,應放在生物-社會-心理-醫學的大背景下考慮。神經科大夫可通過問診,與照護者溝通等方式,配合神經心理學量表評測進行診斷。
癲癇是中風病常見的并發癥,8%-9%的中風會發生繼發性的癲癇,其表現為肢體抽搐,可有口吐白沫和尿失禁現象,部分患者可伴有意識喪失或意識障礙,一般持續3-5分鐘,為大腦皮質的神經元群異常放電所致。是否發作癲癇與中風的病變部位有關,大多數是由于病灶累及大腦皮質引起的。根據中風后引起癲癇的早晚,分為早發性癲癇和遲發性癲癇兩種,早發性癲癇在中風發病2周以內出現,2周以后出現癲癇者為遲發性癲癇,兩者發病機制不同。據研究,早發性癲癇是由于中風急性期腦組織缺血、缺氧,水腫和代謝改變有關。遲發性癲癇主要是由于中風恢復期腦組織中血紅蛋白、含鐵血紅素沉積,膠質細胞增生等刺激皮質引發神經元異常放電所致。
中風后部分患者會出現一些視覺的改變,如單眼失明、以及雙眼一側視物不清。視覺神經通路來自視網膜的節細胞,入顱后來自鼻側的神經纖維交叉到對側,與來自顳側(不交叉)的神經纖維組成視束,視束經內囊后肢最后部,到達枕葉距狀裂視覺中樞,該通路完整則能反映眼的對側視野。視覺通路不同部位受損,視野損傷也有所不同。如果大腦中動脈分支供血的內囊后肢因血管阻塞發生腦梗死,則會出現雙眼對側視野缺損,即病損側眼鼻側及健側眼顳側的視野缺損,即同向性偏盲。如果是頸內動脈堵塞導致其分支眼動脈失去供血可出現病側眼視野完全喪失。
中風的主癥包括:神昏、半身不遂、言語謇澀或不語、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但是并非所有的患者都出現神志問題,病情較輕的患者僅出現半身不遂、言語謇澀或不語、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中的一種或多種組合癥狀。(1)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神昏,神昏就是大家所理解的“神志不清”,多出現在中風發病之初,輕者可見神志恍惚、嗜睡(即睡眠時間過度延長,但能被喚醒,醒來后意識基本正常,能進行交談或執行命令,停止刺激后會繼續入睡)或昏睡(患者處于較深睡眠狀態,一般外界刺激不能喚醒,不能對答,較強烈刺激可有短時意識清醒,醒后可簡短回答提問,當刺激減弱后很快進入睡眠狀態),重者則可見昏憒不知人、昏迷(即意識完全喪失,無自發性睜眼,缺乏覺醒睡眠周期,任何刺激均不能被喚醒);有的患者發病時神志清楚,幾日后病情逐漸加重,出現神志不清,多數患者還可伴有譫妄及躁狂等精神癥狀。(2)口舌斜:就是“嘴歪眼斜”,多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同時出現,常常伴有口角流涎。(3)半身不遂:輕者僅有肢體力弱或活動不利;重者則出現完全癱瘓,僅可見肌肉收縮,不能活動。有的患者上下肢癱瘓程度相同,有的患者不相同,常表現為上肢輕、下肢重或下肢重上肢輕。有的患者起病時即完全癱瘓,也有的患者起病時僅肢體力弱或不完全癱瘓,但呈進行性加重,直至完全癱瘓。多數患者為同側上下肢同時癱瘓,少數患者僅有單個肢體力弱或癱瘓。(4)言語謇澀或不語:主要表現為構音障礙及失語,構音障礙即發音不清,輕者僅自覺舌體發僵,言語笨拙或遲緩,吐字不清,重者則吐字困難,不能說話;失語,多表現為不能理解他人言語或找詞困難,表達受限,答非所問,不能與人正常交流。
根據中風病的病程時間,可以分為急性期、恢復期和后遺癥期,下面介紹一下具體時間劃分。急性期:是指中風病發病后2周以內,中臟腑可至1個月;恢復期:是指中風病發病后2周到6個月;后遺癥期:是指中風病發病后6個月以上。中風病急性期經積極治療,患者神志逐漸轉清,癥狀逐漸平穩,進入恢復期?;謴推诔R姲Y狀有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語言謇澀或不語等癥狀,也有郁病及癡呆等并發癥,藥物、針灸及康復訓練等多種治療方法聯合治療,可以提高臨床療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后遺癥期,部分患者遺留患肢強痙拘攣,尤以手指關節僵硬,屈伸不利,活動障礙最為突出,應繼續康復治療,癥狀可能進一步改善,另需規律服藥,調暢情志,做好二級預防,減少復發。
中風先兆就是中風發生前的預兆,是指中風發病前表現出的各種臨床癥狀,如:一過性頭暈頭痛、言語不利、肢體麻木或活動不利及視覺癥狀等,部分患者最終可發展為中風。中風先兆是預示中風可能發生或可能即將來臨的先兆,具有突發性、短暫性、可逆性及反復性等特點,好發于中老年人群,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飲酒及肥胖等多種危險因素。臨床上,只有少部分患者在發生中風前無任何先兆癥狀,大多數患者都有先兆表現,發生中風先兆癥狀時如果能高度重視,及時就醫,積極救治,部分患者可防止中風病的發生,減少致殘率及病死率。
中風先兆與中風的表現類似,但較中風輕微,不容易引起重視,相當于現代醫學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中風先兆的表現復雜多樣,臨床上常見的癥狀包括:一過性偏身癱軟、短暫性言語蹇澀、陣發性眩暈及頭痛、發作性偏身麻木、暈厥發作及瞬時性視歧昏瞀等,下面逐一進行介紹。(1)一過性偏身癱軟:表現為突發一側肢體乏力或活動欠靈活,走路不穩、走路向一側偏斜或突然跌倒。(2)短暫性言語謇澀:突發嘴及舌頭不靈活,發音不清,嚴重者吐字困難,不能說話,或詞不達意,不能理解別人說的話,可伴有口眼歪斜,口角流涎及吞咽困難等。(3)陣發性頭暈頭痛:突發頭暈,常表現為眩暈,可伴有惡心嘔吐,或突發劇烈頭痛,常表現為跳痛或脹痛;或頭暈頭痛的性質及程度與之前不同。(4)發作性偏身麻木:突發面部、舌頭、口唇或肢體麻木,可自行緩解。(5)暈厥發作:近期有突然暈倒的表現。(6)瞬時性視歧昏瞀:突發眼前發黑或一過性視物不清。也有的患者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倦怠嗜臥,健忘,性格反常,如突然變得沉默寡言,神情呆滯,筋惕肉瞤,步履不正或出汗多,煩躁易怒,低熱,胸悶,心悸或突然出現打呃、嘔吐等表現,但是以上癥狀不一定全部出現。
“風、癆、臌、膈”被古代中醫稱為四大頑癥,其中的“風”指的就是中風,中風的基本病機為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關系密切,可牽涉多個臟腑,虛實夾雜,寒熱交錯,陰陽易變。中風起病急,就好像自然界“風”善行數變的特點;病情危重,有的患者發病時即出現神志不清,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如:重癥肺部感染等,嚴重時危及生命;癥狀繁多,如言語不利、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吞咽困難、口舌歪斜、頭暈等;一旦發生中風,其病死率及致殘率均較高,而且急性期病情不穩定,易于反復,預后較差。因其具有發病驟然、病情復雜及變化迅速等特點,故位于古代中醫四大頑癥之首。
中風后運動障礙是指患者發生腦梗死或腦出血所導致的腦神經功能受損,表現為神經運動功能的障礙,就是我們所說的“偏癱”,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中風后運動功能障礙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分別為:肌力異常、肌張力異常和姿勢反射異常。(1)肌力異常:肌力是由于肌肉收縮產生的效應,它負責身體的運動,由大腦控制。中風病損傷大腦后,相應的運動控制能力出現問題。中風病后引起的運動功能障礙為中樞性癱瘓,因病灶部位不同,可表現為單癱、偏癱、截癱和四肢癱等,偏癱是最常見的癱瘓形式。病變早期腦組織損傷嚴重,肌力降低,受累的肢體運動嚴重受限。恢復期,腦組織損傷得到部分修復,肌力、運動控制能力逐漸提高。后遺癥期,通過正確的康復治療,肌力有可能進一步提高。(2)肌張力異常:肌張力是肌肉收縮產生的另外一個效應,它負責身體姿勢的維持,功能由大腦控制,臨床上肌張力常以被動運動機體的某部分時所感到的抗阻來表示。中風病損傷大腦后,對肌張力的控制出現了問題。異常肌張力主要包括肌張力過低、過高、痙攣,表現為協調運動差。①肌張力過低:是指被動運動機體的某一部分時,感到阻力過小或沒有阻力,常出現在中風病發病后1-2周,即“軟癱期”,“患病的肢體像面條一樣軟”,不能維持正常姿勢。②肌張力過高:被動活動機體的某一部分時感到阻力明顯增加,常出現在中風后的“硬癱期”,“患病的肢體像木棍一樣硬”,硬癱會影響患者肢體的正常活動。③痙攣:表現為肌群的肌張力增加、協調異常的特定模式,輕者可做粗大運動,但不能做肢體各部分精細的選擇性運動,重者則不能運動。(3)姿勢反射異常:姿勢由反射控制,嬰幼兒期由脊髓控制,隨著人體發育生長,逐步由大腦控制。中風后大腦損傷,姿勢反射失去了大腦控制,轉由脊髓控制,患者又出現了原始反射,即不同部位的肌張力增高,影響患者正常的活動。如:患者步行時低頭可導致下肢伸肌張力增高,造成行走困難;患者在床上翻身時頭部后仰,會導致全身伸肌張力增高,造成翻身困難;患者行走時前足著地導致下肢伸肌張力增高, 造成行走困難;正常下肢單獨支撐時,患病的下肢屈曲,不能著地,造成雙腿站立困難;患者掌心接觸物品時,手掌曲屈不容易放開,造成抓握困難。
中風后部分患者會出現感覺功能障礙,表現為感覺減退、感覺缺失、感覺過敏、感覺過度、感覺倒錯、疼痛等癥狀,如:麻木感、腫脹感、沉重感、癢感、蟻走感、針刺感、電擊感、束帶感、冷熱感及異常疼痛等,它的的類型、范圍和嚴重程度與大腦損傷的部位和大小等有關,部分患者的感覺功能障礙比運動功能障礙更加痛苦,因此,應該引起廣泛重視。下面,我們先了解一下“感覺”。感覺是大腦對作用于感覺器的各種形式的刺激所產生的直接反應,包括兩大類,即“一般感覺”和“特殊感覺”。一般感覺分為:淺感覺(包括痛、溫覺和觸覺)、深感覺(包括本體感覺)、復合感覺(包括二點辨別覺、實體覺等);特殊感覺分為視、聽、嗅、味覺。中風病損害感覺通路,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感覺功能障礙。如:淺感覺障礙,患者在進行各種日?;顒訒r,很容易受傷,比如燙傷、凍傷、壓瘡及切割傷等;深感覺障礙,可導致患者觸摸困難,持物不穩,本體感覺障礙使患者因感覺不到患側足部的位置,因此在行走時像踩在棉花地上,造成行走困難。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即使沒有肌力減低,深感覺障礙也會造成行走困難等運動功能障礙。復合感覺障礙的患者常伴有知覺障礙,感受和判斷外界的刺激能力下降,導致患者活動和運動控制能力降低。特殊感覺障礙,如視覺障礙中常見的視野缺損,可能會影響閱讀和文字交流以及走路撞墻等。
“語言是受大腦控制的”,語言的產生與大腦皮層某些特定的結構有關,如果中風后的病灶位于這些特定的部位,就會產生相應的言語功能障礙。中風后言語功能障礙包括中風后失語和構音障礙。
中風后失語是指中風后大腦語言中樞或與其聯系的傳導束受損,導致出現相應的語言功能障礙,患者神志清楚、發音無異常,但是缺乏或喪失理解及語言運用能力。臨床上可分為以下五種類型:(1)運動性失語:表現為患者不能講話,喪失語言表達能力,但能理解或聽懂別人講話,可以用手勢或點頭回應。如:患者可能找不到適當的字來表達自己,出現“有口難言”或“兜圈子”的情況;患者可能說錯字或者發音錯誤,有時也會用錯誤的句式結構,導致重復說某些話。(2)感覺性失語:表現為患者聽不懂別人講話的內容,不理解、也不認識或不懂手勢,自己講話卻非常流暢,滔滔不絕,但不知道自己說的是什么,語無倫次,對別人的講話答非所問。(3)混合性失語:表現為患者既有運動性失語又有感覺性失語,表現為自己不能講話、又聽不懂別人講話。(4)命名性失語:表現為患者能講話、講得也正確、也能理解別人的問話,只是叫不出物品的名稱,但是知道物品的用途。比如病房里的消毒液,患者知道是用來消毒的,但是自己卻說不出“消毒液”這個名稱。(5)傳導性失語:主要表現為復述障礙,自發言語比較流利、但只是短小的句子,聽與理解能力接近正常。
中風后構音障礙是多見于腦干病變,查體可見咽反射消失,軟腭上抬無力?;颊哐哉Z所表達的內容和語法都是正常的,對理解他人的語言也無困難,而僅僅是口語的表達障礙。主要表現為發音不準,咬字不清,“說話大舌頭”,說話含糊不清和不流利。嚴重時,言不分音,語不成句,難以聽懂。最嚴重時完全不能講話。
中風后的視覺異常有非常多的表現,視力下降是最容易讓大家所關注的。有些患者的眼睛完全是正常的,但患者就是看不見,這可能是腦中風后的皮質盲。事實上,除了視力下降以外,還有視野缺損、眼球運動障礙、視空間障礙、視覺感知缺陷等多方面。我們的眼睛之所以可看到東西,眼球自由活動,感知事物,都是受到大腦的調控,在這些傳送鏈條中,由于中風造成某些特定部位的受損,就會出現眼球運動障礙,醫生稱之為復視,通俗的講就是一個東西看成兩個,有的病人就會描述成視物不清。也會出現視野缺損,患者就會說似乎某個角度就看不見了。
眼科疾病與中風后引起的視覺異常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例如復視,是指兩眼所見物象不能重疊在一起,看任何物體都呈雙影。如果遮住任何一眼復視還存在,即為單眼復視,多由于眼球本身內部結構異常引起;如果遮住任何一只眼,復視消失,即為雙眼復視,多由眼肌、眼球運動神經或顱內病變引起。若還伴有頭暈、頭痛、偏側肢體無力、言語不利、反應遲鈍、行走不穩、認知功能突然下降、飲水嗆咳、聲音嘶啞等癥狀,則考慮中風可能性大,提示患者需要盡快前往神經內科就診。
中風后好多患者發現,越是進食質地稀薄的食物,如飲水,就越容易嗆咳,這就高度提示存在吞咽障礙。在家中可自行進行的洼田飲水試驗,這里提醒大家一下,如果是臥床的病人,務必搖高床頭,盡量呈現端坐位,喝下30ml溫開水,觀察所需時間和嗆咳情況。1級(優):能順利地1次將水咽下;2級(良):分2次以上,能不嗆咳地咽下;3級(中):能1次咽下,但有嗆咳;4級(可):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嗆咳。5級(差):頻繁嗆咳,不能全部咽下。結果:正常——1級,5s之內;可疑——1級,5s以上或2級;異?!?-5級。若患者在3級及以上,可能就需要鼻飼飲食了。
一般而言若患者中風前沒有排尿障礙,但是中風后出現了排尿障礙,可以高度懷疑是中風后神經損傷所致的排尿困難,但是還需要排除其余診斷,檢查也以排除性診斷為主要目的。中風后排尿障礙為大腦排尿中樞與神經傳導通路 (包括腦干、小腦、內囊、基底節區、頂葉及額葉等部位) 發生病變,致使尿道及膀胱功能發生障礙所致。但同時應考慮可能合并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尿路感染、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腰骶部病變、膀胱尿道受壓、膀胱器質性病變、藥物引起或精神心理因素導致等。應該根據具體患者臨床癥狀有針對性的選擇檢查鑒別和確診,具體有關于排尿困難的檢查項目有:血常規+CRP;腫瘤標志物(尤其是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有腫瘤家族病史或有可疑癥狀時可以篩查腫標;肛門指檢:可作為一個常規檢查,可觸及前列腺是否腫大、直腸有無病變,旁邊有無異常腫物等;尿常規+尿培養+腎功能:鑒別尿路感染、腎臟疾病;前列腺液常規+細菌培養:鑒別前列腺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篩查:鑒別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超聲和CT檢查:可發現結石、血塊或器質性病變、測定殘余尿量等;尿代動力學相關指標:膀胱最大容積、膀胱殘余尿量、最大尿流速及排尿功能分級等;膀胱鏡:對于高度疑似膀胱病變者可以行膀胱鏡檢查,詳細查看膀胱內狀態,留取活檢病理標本等。
中風后認知功能障礙是指在中風事件后出現并持續到6個月時仍存在的以認知損害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由于中風后譫妄和一過性認知損傷等可早期恢復,中風后認知功能障礙診斷常常要在中風后3-6個月進行認知評估來最終確定??v觀國內外指南以及目前的臨床實踐,中風后認知功能障礙診斷的確立應當具備三個要素:(1)明確的中風診斷:臨床或影像證據支持的中風診斷,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2)存在認知損害:患者主訴或知情者報告或有經驗臨床醫師判斷中風事件后出現認知損害,且神經心理學證據證實存在一個以上認知領域功能損害或較以往認知減退的證據。(3)中風和認知損害的時序關系:在中風事件后出現,并持續到3-6個月。其發病率是很高的,對患者的生活影響同樣較大,因此我們需要對此進行早期的識別。
我們要在早期識別中風后認知功能障礙的高危人群,如果患者總是出現丟三落四、注意力不集中、語言功能下降、甚至迷路、找不到家的情況,且有高齡、女性、低教育水平、中風史或復發中風、出血性中風、多發病灶、大面積病灶、腦萎縮、腦白質病變 、高血壓、糖尿病、心房顫動、吸煙等多項危險因素,就要高度懷疑發生中風后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因此,在中風后1-2周內,針對高危人群,利用神經心理學量表對患者進行神經心理評估,可以一定程度上預測中風后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有報道發現,在中風后5-9 d采用MoCA評估,以21分為界值,預測半年后發生中風后認知功能障礙的敏感度為91.4%,特異度為75.8%,以實現早發現早治療。
中風后抑郁是以一系列抑郁癥狀及相應的軀體癥狀為表現的中風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中風后抑郁有三大核心的表現:(1)大部分時間內總是感到不開心、悶悶不樂,甚至痛苦。(2)興趣及愉快感減退或喪失,對平時所愛好、有興趣的活動或事情不能像以往一樣愿意去做并從中獲得愉悅。(3)易疲勞或精力減退,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感到生活枯燥無意義,感到度日如年;經常想到活在世上沒有什么意義、甚至生不如死;嚴重者有自殺的傾向。此外患者還可能會出現一些其他的軀體的不適,例如體重減輕、入睡困難、眠淺多夢、易驚醒和早醒、不明原因疼痛、胃腸道不適、健忘、食欲減退或亢進、性欲減退等。有些患者就表現為依從性差,不按時服藥,不積極主動康復等等,對自我評價低,感覺自己連累了家里,從而導致中風的癥狀加重或者經久不愈。約l/3的中風患者會在中風后的某一時刻發生中風后抑郁,而且發病后的第1年內患病率最高(約1/3),此后逐漸降低。中風后抑郁作為一種繼發的抑郁癥,具有較高的發生率、病死率以及漏診率,應該引起我們對中風后抑郁的充分認識。其對患者不止造成情感上的痛苦,還會誘發植物性和精神性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中風后抑郁也會減慢肢體功能和認知功能恢復,最終造成康復效果差,遺留殘障程度高,影響患者今后的生活質量,增加家庭及社會醫療健康服務負擔。中風后抑郁與心腦血管疾病存在客觀的病理改變,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復發率,造成腦血管的再發,大大提高了病死率及致殘率。此外,患有抑郁癥的人更容易出現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行為,包括較高的吸煙率、飲酒率、缺乏運動和不良的飲食習慣。這些不良行為會再次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而心血管疾病又是導致中風后抑郁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從而產生1+1大于2的危害。
目前臨床上中風后抑郁的評估方式有三種:觀察與訪談、評估量表、計算機輔助康復評估,以觀察與訪談和抑郁量表評估為主,計算機輔助康復評估為輔。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及訪談發現問題,使用自評量表,初步評估中風后抑郁情況,若發現自評量表評分異常,或是患者出現明顯的性格改變,建議前往醫院就診咨詢。
(1)觀察與訪談: ①是結合患者的病史及詢問,重點判斷患者是否存中風后抑郁的危險因素。大量研究發現軀體殘疾、中風的嚴重程度、中風前抑郁和認知功能障礙是中風后抑郁的危險因素。此外,中風后缺乏家庭與社會支持、中風后焦慮、高齡、女性、糖尿病、獨居、是否處于或曾經經歷照顧者及家屬更換或離去、病程轉折點等患病高峰點均可能是中風后抑郁的危險因素。②護理人員及康復治療師通過對患者的觀察及問診,從患者的字里行間及表情中發現其是否存在核心癥狀中的任一負性情緒。③是護理人員及照顧者判斷患者是否存在睡眠連續性差和體重減輕等中風后抑郁的軀體癥狀。④異常體征數據,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體征數據與中風后抑郁的相關性:比如血脂水平、炎癥指標、高同型半胱異常的患者,更容易發生中風后抑郁。
(2)通過臨床篩查和評估量表:如果發現患者存在可疑的抑郁癥狀,我們家庭中可以使用《患者健康問卷抑郁量表(PHQ-2)》來快速的篩查。這個量表只有兩個問題:
最近2周內,您被以下癥狀所困擾的頻率 | 完全沒有 | ≤7天 | >7天 | 幾乎每天 |
做事情時缺乏興趣或樂趣 | 0 | 1 | 2 | 3 |
情緒低落、抑郁或無望 | 0 | 1 | 2 | 3 |
如果篩查陽性(≥3分),建議醫院進一步評估抑郁的嚴重程度,積極治療。評估量表作為一種定量及標準化工具,不但能夠輔助醫生對患者進行辨識并給予相應客觀的評價,而且可以讓患者意識到自身疾病的狀態及程度,配合醫生的治療。
中風后疲勞是中風患者長期普遍存在的并發癥和后遺癥,即患者在少量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后自覺感到疲勞、乏力,感覺精力下降,甚至感到筋疲力盡,感覺難以完成日常的生活活動,且通過睡眠或休息依然難以恢復精力,有的患者對繼續活動產生消極情緒,以致對患者身體健康的恢復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產生不利影響,可能與腦結構的改變、神經遞質失調以及心理情緒因素有關。中風后疲勞通常在中風后恢復期發生,主要表現為患者自覺能量缺乏而影響主動運動,在康復訓練和日常生活中過早出現疲勞現象,或疲勞現象出現較為明顯的一種主觀感受,是機體的一種持續性病理反應。
中風后除了會出現功能的障礙之外,如果護理不當,還會出現很多并發癥。常見的有:(1)肩手綜合征:是一個復雜的癥候群,表現為患手突然水腫、疼痛、肩關節疼痛,并使手功能受限?;颊叱霈F沿神經分布和損傷區域的劇烈壓痛,手部腫脹、感覺障礙,上肢燒灼感、僵硬、出汗、寒涼或發熱。因疼痛較重并發攣縮,對于中風肢癱較重的病人,肩手綜合征常為阻礙康復的常見因素,因此要重視該病的預防,建議:①患者體位擺放,抬高患肢,防止腕屈曲。②活動范圍的把握,被動和主動運動都要在正?;顒臃秶蛘邿o痛范圍內活動。避免過度牽拉,避免長時間的腕關節屈曲以免發生燙傷等情況,避免意外的損傷。盡量避免在患手上靜脈輸液。(2)中風后癲癇:是指在中風前無癲癇史,在中風后一定時間內出現癲癇發作。出血性中風、腦梗死后出現風險、蛛網膜下腔出血、中風病變部位累及皮層年齡大于65歲、癡呆是該并發癥的危險因素。中風后癲癇可導致患者致殘率和病死率明顯增加,伴有中風后癲癇的青年中風患者肢體功能恢復較差。但與其他原因繼發癲癇相比,中風后癲癇藥物難治率相對較低,總體預后較好。(3)中樞性疼痛:在中風后不同時期出現的與中風病灶直接相關的疼痛,年輕及男性患者多發,疼痛性質多種多樣,主要表現為燒灼性、觸物感、刀割感、放射痛、繃緊感,90%有客觀感覺異常,常見與丘腦損害有關,也可由脊髓丘腦和丘腦皮質通路上任何病變部位病變引起。建議在醫院專業人員的指導下,行對癥藥物止痛治療,以及認知行為療法、暗示療法、催眠療法等心理干預以及以針灸等治療。(4)深靜脈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靜脈內不正常凝結引起的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常發生于下肢。在中風后患者發病率非常高,尤其在肢體癱瘓較重的老年人常見,若深靜脈血栓沒有得到合理治療,易發生肺栓塞,甚至會危及生命。臨床上表現為下肢腫脹、沉重感、乏力、淺靜脈曲張。嚴重者可以發生小腿皮膚脂質硬化、慢性疼痛、頑固性水腫、潰瘍等。若有上述癥狀發生,急性期嚴格臥床,切忌擠壓患肢,盡快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可行對癥治療。
中風患者常遺留運動、感覺、語言、認知、精神心理、吞咽、膀胱與直腸功能、自主神經功能等方面的障礙,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受到限制,甚至無法勝任工作或者生活不能自理,這些都給患者參與正常社會生活造成了極大的障礙。所以中風后遺癥的治療目標就是:(1)最大程度地減輕殘疾的影響,充分發揮殘余功能,使患者最大程度恢復并參與社會生活和提高其生活質量。(2)預防并發癥,如長期臥床導致的褥瘡、墜積性肺炎、肌肉萎縮、深靜脈血栓、肺栓塞、營養不良、心肺功能低下、卒中后肢體疼痛、吞咽功能減退導致誤吸等。(3)加強基礎疾病的管理,如對高血壓、高脂血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高尿酸血癥、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長期規范管理,預防中風復發。(4)使患者在精神心理和社會上再適應,使其盡可能恢復自立的能力并能參與社會活動和人際交往。
中風后遺癥總的治療原則是改善受損功能,預防復發,防治并發癥。具體包括:(1)根據個體差異,采取不同的綜合康復措施。中風后遺癥患者的個體差異較大,如體質的強弱、胖瘦、生活環境、病情輕重、精神狀態等,其表現的癥狀各不相同。因此,中風后遺癥康復應充分考慮患者的個體差異,采取的康復方法也要因人而異。(2)要盡量消除中風復發的潛在病理因素,避免可能的誘發因素,繼續預防性治療。如控制血壓、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調整心理狀態等。(3)積極防治各種并發癥。如吞咽障礙的患者要預防誤吸引發的吸入性肺炎,肢體癱瘓的患者要預防廢用性肌肉萎縮和深靜脈血栓形成,臥床患者要預防墜積性肺炎、褥瘡等。(4)社區、家庭及患者共同參與的社區康復形式可以激發患者自身的潛在能力,同時調動家庭成員和患者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我國傳統的中醫藥療法結合現代醫學治療中風后遺癥,具有顯著優勢。大量的臨床觀察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風病取得了很大進展。中藥內服方面,應用了多種方劑施以不同的辨證分型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在中醫外治方面,療法多種多樣,特色顯著,拓寬了中風后遺癥的治療思路?,F代康復療法與中醫針刺、推拿、中藥、心理療法等多種方法配合應用,可以使患者更快地恢復殘障功能。中醫藥在中風后遺癥康復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促進作用,積極的康復治療及全程辨證論治均能幫助中風患者早日康復。中西醫結合多種治療方法的綜合應用,不僅可以發揮其協同作用,并且可以減少西藥用量及其副作用,在防治中風后遺癥方面取得了較滿意的臨床療效。中醫理論源遠流長,標本兼治,西醫治療目標明確,起效較快,兩者結合相互取長補短,治療中風后遺癥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且不良反應明顯減少。
辨證康復是中醫康復學的精髓,通過辨證康復改善造成各種功能障礙的內在原因,體現了中醫學“治病求本”和整體康復的思想,是中醫康復學的一大特色,也是中風后遺癥康復中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辨證康復在辨病的同時,更重視辨證,強調病同證異,康復亦異。例如,偏癱患者有的可表現為肝腎虧虛證,伴有腰酸腿軟、耳鳴眩暈、舌紅苔少、脈弦細等癥;有的則表現為脾虛痰濕證,伴有形體肥胖、胸悶 腹脹、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膩、脈弦滑等癥。在康復中,前者應以補養肝腎、疏通經絡為原則,當選用補肝腎、通經絡的康復方法;后者則宜取健脾化痰、疏通經絡的原則,應選用健脾胃、化痰濕、通經絡的康復方法。辨證康復不僅體現在中藥內服的辨證論治上,還指導著針灸、推拿、藥物熏洗、藥物貼敷等多種中醫康復療法。例如,中風偏癱的主要病機是氣血瘀滯、經絡不通,常兼見風火痰濕諸因,并且與肝、腎、脾胃、心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因此在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的同時,還應配以調整臟腑功能的穴位,這樣更有益于改善體質、穩定病情和促進肢體功能恢復。
早期康復原則已得到較多的認可和應用,一旦病情穩定,就應當在24~48小時后開始康復性活動或訓練,現代研究認為,這樣可以避開再灌注損傷期或病情惡化(如腦水腫等)階段。根據腦的可塑性理論,一旦腦損傷后腦水腫消退或出血吸收,早期康復治療不僅在訓練的當時能使神經系統功能發生短暫的變化,而且還能夠起到鍛煉和加強大腦皮質活動能力的作用,使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和反應性都大為改善;同時運動可以使大腦皮質厚度增加,蛋白質含量增加以及新的血管生成,以及促進腦血流量的增加。而1-3個月是中風后偏癱功能恢復最快的時期,如果早期康復介入,能夠更快、更好、更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中醫康復與現代康復訓練相結合的方法,更有利于患者各方面功能的恢復,應盡可能早地采取多種康復措施,包括推拿、針灸、中藥、中藥熏洗等,以促進病邪的祛除和正氣恢復,使得康復進程加速,更好地提高康復效果。
中風病的康復治療包括中醫康復療法和現代康復療法。中醫康復治療源遠流長,隨著中醫學的建立和發展而產生,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其內容散見于歷代養生康復和臨床各科醫籍之中,具有獨特的康復理論和顯著的臨床療效。中醫康復療法以中醫學整體觀念和辨證康復理論為指導,針對中風病患者的臟腑、氣血、陰陽紊亂的病機進行調治,通過推拿、針灸、拔罐、貼敷、中藥湯劑內服或外用等各種傳統康復治療手段,達到平衡陰陽,調理臟腑、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等目的,身心雙調,從而促進中風病患者偏癱、失語等各種功能障礙早日恢復。用于中風病康復的中醫療法很多,如針刺療法、推拿療法、傳統運動療法、灸法、刮痧療法、拔罐療法、中醫心理療法、中藥內服外治療法、飲食療法等?,F代康復療法包括運動療法、作業療法、物理療法、心理療法、文體療法等。
(1)選擇早期康復的時機??祻蛻M早進行,早期康復是指患者在中風病發生后,生命體征(血壓、呼吸、脈搏、體溫等)穩定,神志清楚,偏癱、失語等神經系統癥狀不再惡化或有改善48小時后開始進行的康復。(2)對中風病患者進行全面評定,制定完整的康復計劃。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依靠經絡將全身臟腑、肢體、五官九竅等聯結而成的完整有機體,各臟腑組織不僅發揮各自的功能,臟腑間組織還有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約作用,以此維持正常的生理平衡。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都與其整體功能有關。中風病康復的部位不僅包括功能障礙的局部,還應包括與此相關的臟腑器官,后者比前者更為重要。所以,全面分析中風病所造成的各水平障礙,是制定完整的康復計劃的依據。(3)鼓勵患者主動參與、積極配合。由于中風病患者身體功能的喪失是突然發生的,沒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所以患者極易產生情緒低落、緊張、恐懼、煩躁、抑郁、苦悶、自卑等不良心理?;颊咦陨砜祻偷挠c康復訓練的態度將直接影響其康復效果。因此,醫生和家屬應多與患者交流,給患者足夠的心理支持。(4)注意個體差異,采取不同的綜合康復措施。中風病患者的個體差異較大,采取的康復方法也要因人而異。中醫康復講究“辨證以求病機,治病必求于本”,辨證是康復的前提和依據,即以中醫辨證康復為基礎,針對不同的病情,采取綜合性的康復措施。(5)循序漸進的康復措施??祻瓦^程中應該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康復的運動量和動作的難度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逐步提高,在不引起或加重異常運動反應的前提下,逐漸增加活動量。可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避免患者過度疲勞或強化異常痙攣模式。中風病康復是一個連續性過程,既要注意急性期預防性康復,又要注意后遺癥期的維持和適應性康復。出院后也應該繼續康復訓練,不能停止訓練,否則功能恢復將退步。(6)重視社區及家庭康復,密切配合共同促進。社區康復可以積極宣傳康復知識,使患者在康復訓練中,得到心理支持,產生戰勝疾病、早日回歸社會的愿望,發揮了患者自身的潛在能力,同時調動了家庭成員和患者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對中風病的康復和預防以及中風病患者回歸社會有著重大意義。
治療中風后遺癥的中藥外治法很多,這里介紹幾種常用的療法。(1)藥浴療法:又稱為熏洗療法或塌漬療法,是在中醫辨病辨證的基礎上選取適當的藥物,組成藥浴方劑,煮沸后借助藥物氣味熏蒸或用藥物煎湯進行全身或局部洗浴,促使中風病患者早日康復的一種中醫康復方法,具有熱療及藥物的雙重作用。藥浴的種類有全身浴、局部浴、氣霧浴、擦浴、淋浴、熏洗等,應用時根據患者情況和醫療條件選擇。藥浴療法對于緩解中風后肢體痙攣、偏身麻木、肢體腫脹、疼痛以及肩手綜合征等具有較好的效果,主要用于中風病恢復期和后遺癥期的康復。應當注意的是老年患者如有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時,應隨時監控藥浴水溫和患者的反應,防止因周圍血管擴張使大腦缺血缺氧導致的不良后果。而且由于偏癱患者感覺減退,對熱刺激不敏感,熱的耐受能力較差,進行中藥熏洗時,必須控制溫度。(2)貼敷療法:又稱為敷貼法、外敷法,是把適用于治療中風病的中藥材研成細末,用水、醋、油等調成膏糊狀,或將藥末撒于膏藥上直接貼敷于患者的腧穴,用于中風后各種病癥的康復。本法除能使藥力直達病所發揮作用外,還可使藥性通過皮毛腠理由表入里,循經絡傳至臟腑,以調節臟腑氣血陰陽、扶正祛邪,從而起到康復疾病作用。貼敷既有消腫、止痛、拔毒、生肌、收口等治療作用,又能起到調和氣血、強筋壯骨、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等全身治療作用。(3)臍療法:以肚臍為用藥或刺激部位,通過藥物、針灸、拔罐、熱熨等刺激以激發經氣、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調節人體陰陽與臟腑功能,從而防治疾病的一種傳統中醫外治方法。(4)藥枕療法:是將具有揮發性的芳香走竄藥物為主的中草藥放入枕芯中,做成藥枕,讓患者在睡覺時墊于頭項下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傳統中醫療法。藥枕療法可作為輔助治療,用于中風病恢復期和后遺癥期,有醒腦開竅、清頭明目等作用。
中風后遺癥常用的針刺療法主要包括:(1)體針療法:體針療法是應用毫針刺激十四經腧穴及經外奇穴,以糾正或改善中風病患者的各種病理狀態,促使患者早日康復的一種針刺方法。常用的針刺方法有循經取穴針刺法、辨證取穴針刺法、醒腦開竅針刺法、特定穴位針刺法、巨刺法、擇時取穴針刺法等,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酌情選用。(2)頭針療法:頭針療法是指用毫針刺激頭部特定的穴位或穴線,以糾正或改善中風病患者的各種病理狀態,促使患者早日康復的一種針刺方法,是目前中風病針刺康復廣為應用的一種方法。(3)耳針療法:耳針療法是指針對中風病患者的不同病情,用毫針或耳毫針刺激耳穴,以糾正或改善患者的各種病理狀態,促使患者早日康復的一種傳統康復方法。(4)電針療法:電針療法是在針刺腧穴“得氣”后,在針上用電針儀輸出接近人體生物電的脈沖電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種針刺方法。臨床應用時需與體針療法和頭針療法結合,有助于中風病患者的康復。
傳統運動療法具有“調身、調息、調心”特點,融合了傳統康復理論,在中風后運動功能恢復的過程中,發揮著傳統康復獨特的優勢。具體的傳統運動療法包括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易筋經、六字訣、五行掌等。五禽戲:適用于中風后遺癥患者,能改善患者偏癱步態,防止肌肉萎縮,并提高人體各關節運動的協調性和平衡能力。八段錦:適用于中風病中后期,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較輕的患者,對增強肢體關節的靈活性,保持身體平衡協調能力具有顯著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和運動能力。太極拳:適合中風中后期,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較輕而運動協調性和平衡性稍差的患者,有助于機體運動功能的進一步康復,還可以改善抑郁情緒。易筋經:適用于中風中后期,運動功能障礙較輕的患者,可以使筋肉骨骼強健有力,防止肌肉萎縮痙攣,改善中風后肢體麻木、疼痛,且能增強體質,降低中風復發率。六字訣:六字訣強調意念和呼吸的配合,對中風病早期以臥床為主的患者較為適宜。五行掌:適用于中風中后期,運動功能障礙較輕的患者。
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方法很多,需要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使用,具體可以分為中醫康復療法和現代康復療法兩大方面。中醫康復療法:包括針灸、耳穴壓丸、推拿、刮痧、拔罐、傳統運動療法(有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易筋經、六字訣、五行掌等)、藥物療法(有中藥內服、注射、藥浴、貼敷、臍療、藥枕等)、中醫心理療法等?,F代康復療法:包括運動療法(有神經發育促進技術、常規運動療法、運動再學習法、“強制性使用”運動療法、部分減重支持系統療法、運動想象療法等)、作業療法、物理療法(有低頻脈沖電療法、熱療法、冷療法、水療法、肌電電子生物反饋療法、高壓氧療法等)、現代心理療法、文體療法(有游泳、拍球訓練、投球進筐、乒乓球、排球、羽毛球、健美操、簡易體操等)等。
正確的臥位和坐位通常稱為良肢位,是為了防止患側肢體的痙攣或已經出現的痙攣加重,保護患側肢體關節,促進肢體運動功能康復而設計的一種治療性體位。它能有效預防骨骼肌畸形,增加患者對偏癱肢體的感知能力。良肢位擺放應貫穿在中風偏癱后的所有時期。
(1)正確的臥位:包括仰臥位、健側臥位、患側臥位、半側臥位。①仰臥位:頭部枕于枕頭上,軀干伸展,胸椎不得屈曲?;紓燃珉蜗路椒乓徽眍^,使患肩盡可能向前,將上肢伸展、肘伸直、腕關節背伸、手指伸展沿體側放在枕頭上,略高于軀干?;紓韧尾肯路綁|放一長枕,防止患側髖關節外旋。膝部下方放一枕頭或沙墊,使膝關節屈曲。足底給予支撐保持踝背屈和外翻。②半側臥位:參照仰臥位,但將癱瘓側肢體用軟墊稍微墊高。③健側臥位:頭部枕于枕頭上,患側上肢向前方伸出,用枕頭支撐,肩關節屈曲約90°,肘關節伸展,手指伸展開?;紓认轮路乓徽眍^,使髖關節、膝關節處于屈曲位。健側下肢髖關節伸展,膝關節可輕度屈曲。背后放一枕頭,支撐軀干。④患側臥位:患側肢體處于下方,患肩一定要充分前伸,使患側保持在肩外旋、肘伸展、前臂旋后、腕關節背伸、手指伸展?;紓认轮煺梗リP節可微屈。健側下肢髖關節、膝關節屈曲,下面墊一枕頭,背后放一枕頭,支撐軀干,并保持軀干放松。
(2)正確坐位:首先要保持患者軀干的直立,為此可以用大枕墊于身后,髖關節屈曲90°,雙上肢置于移動小桌上,防止軀干后仰,在前臂下方墊枕,以防肘部受壓。
在中風早期,肩關節周圍肌肉張力下降,關節囊松弛,肩關節失去正常的鎖定機制,可能出現肩關節半脫位,表現為肩胛部下沉,方肩畸形,伴有不同程度的肩部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肌肉萎縮等。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預防肩關節半脫位:(1)日常需要根據不同的體位將肩關節良肢位擺放,以矯正肩胛骨的姿勢,防治其下墜,各種體位需經常變換。(2)進行肩關節外固定,可以保護關節周圍的肌肉,促進其功能恢復,如平臥位時保持肩關節向前突出,可將患側后背用枕頭穩固支持,防治肩關節后撤;患側臥位時,盡量是患肩向前伸;坐位或立位時可借助三角巾、吊帶、“8”字支撐帶等以托起患肢,但因防治固定方法不當或時間過久引起靜脈回流障礙。(3)任何體位改變的過程中,要適當的托住肘關節,注意對肩關節進行保護,避免牽拉患肢,以免患側肩關節疼痛及半脫位。此外幫助患者進行一些聳肩練習、握手上舉動作等,活動次數以患者本人能夠承受為準,隨著患者肌力的改善,可以逐漸增加關節活動度以及活動量。還可以配合電刺激治療、針灸治療、推拿治療、藥物治療等。
中風后最常見的言語障礙是失語癥和構音障礙。目前中風后言語障礙的康復治療分為失語康復訓練和構音康復訓練兩部分。(1)失語癥康復訓練:①個人訓練:即一名康復師對一名患者的一對一訓練方式。②自主訓練:可選擇圖片或字卡片進行命名練習或書寫練習,可利用錄音機進行復述或聽寫等練習,如條件允許可采用電腦語言訓練系統,由語言康復師進行評定和確定訓練程序后,讓患者利用電腦進行自主語言訓練,也可在家庭訓練中進行。③小組訓練:康復師會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編成小組,開展多項訓練活動。④家庭訓練:語言康復師將評定及制定的康復訓練計劃介紹給患者家屬,并通過觀摩、閱讀指導手冊等方法,指導家屬掌握訓練技術,逐漸過渡到回家進行訓練。(2)構音障礙的康復:①呼吸訓練:訓練時可采用仰臥位,雙下肢屈曲,平靜地呼吸,康復師的手平放在患者的上腹部,在吸氣末時,隨者患者的呼氣動作平穩地施加壓力,通過橫膈的上升運動使呼氣相延長,并讓患者結合發音進行。也可采取坐位,鼓勵患者放松,康復師站在患者的前方或側前方,雙手放在患者胸廓的下部,在呼氣末輕輕擠壓使呼氣延長,要注意力量不要過大。②舌訓練:重度構音障礙患者舌的運動嚴重受限,無法完成前伸、后縮、上舉等運動??祻蛶熆纱魃现柑谆蛴脡荷喟鍏f助患者做以下運動:舌盡量向外伸展,然后縮回,向上向后卷起,重復幾次后休息,逐漸增加運動次數;舌尖外伸盡量上抬,重復幾次后休息,逐漸增加練習次數;舌面抬高至硬腭;舌尖伸向一側口角向另一側口角運動,可用壓舌板協助和抵抗舌的一側運動或增加兩側的運動速度;舌尖沿上、下齒跟做環形“清掃” 動作。③唇的訓練:通過手法介人可幫助患者做雙唇展開、縮擾、前突運動并進行吹吸及爆破音的訓練。下頜麻痹的患者可能會出現下頜的下垂或偏移使唇不能閉合,康復師可把左手放在領下,右手放在患者的頭部,幫助下頜上舉和下拉的運動,逐步使雙唇閉合。④非言語交流方法的訓練:重度構音障礙患者言語功能嚴重損害,可依據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和交流的實際需要,選擇設計替代言語交流的—些方法加以識練。
吞咽障礙的患者需要留置胃管進行鼻飼,鼻飼期間,食物應選擇流質飲食,在主食中配以鮮牛奶、蔬菜汁和果汁等,鼻飼時盡可能讓患者取半臥位或坐臥位,喂食時不宜過快過量,喂食后保持進食體位0.5-1小時后,方可進行翻身操作及經口喂水、試食等早期康復訓練,并做好口腔護理。在觀察患者經口進食量恢復一半以上,連續2天無嗆咳時,則可拔除胃管,避免長期鼻飼所致吞咽、咀嚼系統的失用性萎縮。鼻飼方法不宜長期使用,否則會引起咽喉反射低下。需長期胃腸營養者(大于4周)建議給予經皮內鏡下胃造瘺喂養,需要長期管飼者應該定期評估營養狀態和吞咽功能。
(1)基礎訓練:是針對與攝食-吞咽活動有關的器官進行功能訓練,也稱口、顏面功能訓練。基礎訓練是通過其他動作訓練提高與吞咽有關的神經肌肉的控制能力,不使用食物,誤吸、窒息等危險比較小,不僅適用于輕度患者,也適用于中、重度吞咽障礙患者。①口腔肌群運動訓練:指導患者空咀嚼、吞口水、皺眉、鼓腮、吹氣、屏氣、微笑、齜牙、張頜、閉頜、伸舌做左右前后舌背抬高運動或阻力運動,以鍛煉頰肌收縮,還可用壓舌板或湯匙在舌部按摩或囑患者將舌伸出時用紗布輕輕把持舌進行上下左右運動。②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先行口腔護理,用冰過的棉棒(生理鹽水浸濕后冷凍,棉簽上結成冰棒)輕輕刺激前腭弓、后腭弓、咽后壁、軟腭及舌根部,各處分別緩慢刺激10s,以誘發咽喉肌收縮,反復進行,后做空吞咽動作。寒冷刺激可提高吞咽反射敏感性,強化吞咽功能。③發音訓練:利用單音、單字進行訓練,讓患者發“啊”“呀”“我”等字,閉口后雙唇突出發“嗚”音,通過張、閉口動作,使聲門開閉,促進口唇肌肉運動和聲門的閉鎖,逐漸恢復患者語言肌群力量與運動協調性。④咳嗽訓練:指導患者做深呼吸并用力咳嗽。呼吸、咳嗽強化練習,能夠及時排出吸入物,促進喉部閉鎖,并建立或提高排除氣道內異物的防御功能,有利于提高咽部清除能力。⑤喉抬高訓練:患者把手指置于指導者甲狀軟骨上緣,在指導者吞咽時,感覺其甲狀軟骨向上運動。然后讓患者面對鏡子,將手指置于自己的甲狀軟骨上,模仿動作。當患者掌握吸吮和喉抬高后,指導患者在吸吮后立即喉抬高,不斷練習,直到唾液不再從口中流出。
(2)攝食訓練:適用于輕度吞咽困難者。①體位的選擇:能坐起的患者取坐位,頸部微前屈,咽部擴大,便于食物進入,以減少食物返流及誤吸。不能坐立者采取半坐臥位,抬高床頭30°-45°。臥床患者一般取健側臥位,偏癱側肩部用枕墊起,身體前傾,指導者位于患者健側以防墜床,此種體位通過重力作用使食物主要集中于健側口腔,不易從口中漏出,有利于食物向舌根運送,減少逆流和誤吸。②食物的選擇:根據患者吞咽障礙的程度選擇,原則上先易后難,先稠后稀。結合患者的病情調整食物的性狀,將食物做成黏糊狀,柔軟且密度均勻,有適當的黏性、不易松散,通過咽部和食管時容易變形,可避免在黏膜上殘留,更利于食用及消化,如菜泥、果泥、蛋羹、肉泥等。以偏涼食為宜,因為冷刺激能有效強化吞咽反射。注意食物的色、香、味,溫度適宜,營養搭配均衡,食物種類多樣,低鹽低脂、易消化等。③喂食的方法:進食時保持環境安靜、舒適,保證充足的進食時間。以少食多餐為原則,為患者喂食應當掌握好進食一口量,即最適合患者吞咽的每次進食量,一般先以少量試之( 3-4 ml),然后酌情增加,逐漸摸索出適合患者的一口量。如過多則口腔控制困難,食物容易流入氣管引起嗆咳或誤吸。喂食過少則刺激強度不夠,難以誘發吞咽反射。每次吞下食物后,囑患者做幾次空吞咽動作,以刺激吞咽反射。同時令其張口,檢查食物完全咽下后再給予第2口。進食速度應指導患者以較常人緩慢的速度進食、咀嚼和吞咽。一般時間在45min左右,應注意在此類患者的床邊備吸痰器,如出現誤吸、窒息等情況,應立即側臥、叩背,必要時吸氧、吸痰等。
(1)定時排泄:應在膀胱膨脹前排尿,以免膀胱內壓過高而出現尿失禁,對認知障礙患者要經常提醒其排尿。(2)膀胱訓練:適用于中風病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階段,禁忌證包括腎功能失代償患者、泌尿系統存在并發癥患者(嚴重的膀胱炎、膀胱結石、膀胱及尿道有形態、結構的異常改變)、不能完成訓練過程患者(不能記錄訓練情況,很小的孩子,虛弱的老年人,不接受誘導及不能堅持嚴格訓練者,生活不能自理,甚或排便也不能完成者)。訓練的時間應采取循序漸進,逐漸增加的方法,每2-5小時訓練1次,每次10-15分鐘?;颊哌M水、排尿或間歇導尿要有時間表,進水總量每天1800ml左右為宜。(3)手法排尿:①恥骨上區輕叩法:患者用手指輕叩恥骨上區,引起逼尿肌收縮而不伴尿道括約肌同時收縮,即可產生排尿。②Valsalva手法:用增加腹內壓的方法增加膀胱內的壓力,患者可取坐位或臥位,軀干向前屈,屈頸雙手抱膝,快速呼吸3-4次以延長屏氣增加腹壓的時間,作1次深吸氣,然后屏住呼吸,向下用力作排便動作。這樣反復間斷數次,直到沒有尿液排出為止。患有痔瘡、痛風者慎用,可致出血加重,直腸脫垂等。膀胱、輸尿管反流患者禁用此手法。③Crede手法:雙手拇指置于髂前上棘,其他四指于恥骨上下腹部,用雙手指輕揉腹部后雙手重疊壓腹部,壓力可達膀胱和盆腔。也可以把手指握成拳狀,置于臍下3cm處,用力向骶尾部加壓,患者身體前傾,并改變加壓方向,直至尿流停止。禁忌證同Valsalva手法。④肛門牽張排尿:首先牽張肛門括約肌使骨盆肌肉放松,而后用Valsalva手法排尿。⑤骨盆肌肉訓練:適用于女性輕或中度壓力性尿失禁,通過訓練可增加尿道括約肌的張力,訓練4-8周為1療程。
中風患者可能存在肢體癱瘓、臥床不動、液體或食物攝入不當、抑郁或焦慮、神經源性腸道或不能察覺的腸道癥狀、缺乏移動能力以及認知缺陷,以上均可能引起便秘和腸梗阻。中風后排便障礙中醫辨證常分為3型:(1)痰熱腑實,風痰上擾證:腹脹便干便秘,頭暈目眩,痰多,舌質黯紅或黯淡,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治法:化痰通腑。方藥:星蔞承氣湯,大黃、芒硝、全瓜蔞、膽南星。熱象明顯加黃芩、梔子。(2)津虧血虛證:大便秘結,面色無華,頭暈目眩,可見心悸,唇燥舌淡,六脈細澀。治法:養血、潤燥、通便。方藥:潤腸丸:當歸、生地黃、火麻仁、桃仁、枳殼。若血虛有熱兼見口干心煩、舌苔少、脈細數者,應于本方加生首烏、玉竹、知母以生津清熱。(3)氣虛證:面色?白,神疲氣怯,雖有便意但排便無力,大便并不干結但仍需用力排便,便后汗出氣短,倦怠無力,舌質淡嫩,舌邊有齒痕或舌面有裂溝,舌苔薄白,脈虛。治法:益氣潤腸。方藥:黃芪湯,黃芪、陳皮、火麻仁、白蜜。如氣虛下陷,肛門墜迫,屢欲登廁而虛坐努力,宜用本方加柴胡、升麻以益氣升陷。
中風后認知障礙主要是在記憶力、注意力、知覺和執行方面的障礙,與腦功能密切相關,由于腦結構與功能定位復雜、廣泛,中風后認知障礙的損傷機理至今不十分清楚,因此,目前尚無針對這一類障礙的特效療法和特效藥物,主要是中西醫結合的綜合康復治療。西醫治療以康復訓練為主要手段,包括記憶力障礙的康復訓練、注意力障礙的康復訓練、知覺功能障礙的康復訓練、執行功能障礙的康復訓練。中醫對其康復治療有其獨特之處,目前主要有中藥、中成藥、針灸、穴位封閉、頭針、耳針等療法。
中風病患者的康復護理過程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也是一項綜合性工作。由于該類患者目前有很高的患病率,因此不可能全部入住醫療單位或護理院進行康復護理。家庭仍是主要的護理場所,家屬長期的付出和社會力量的支持非常必要。重視家庭護理,為患者創造安全、穩定、有適當刺激的良好環境,對于改善其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家庭認知功能護理:隨著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病情加重,參與正常社會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由此增加了患者的孤獨寂寞感,誘發異常行為。因此,家庭護理中應注意這類患者安排適當的活動,并安排力所能及、適應患者興趣的活動方式。①提高自理能力:疾病早期階段,當患者還能勝任部分工作和家務時,可讓其繼續承擔一定的日常事務,避免獨自承擔,以防意外事故,如忘了關煤氣、電源而引起煤氣中毒、火災等。但不要勉強被迫,也不要讓患者做能力之外的事情,否則會增加患者的挫敗感和不安。②維持社會交往能力:結合患者的愛好和能力,提供機會讓其繼續從事日常的社會娛樂活動,如書寫、下棋、打麻將、唱歌、手工、戶外活動、短途旅游等,并維持患者一定的社會交往范圍。③重視家庭生活:家人是患者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與家人一起生活是患者最熟悉、最適應和最有安全感的體驗。因此,提倡安排患者盡量多地參與家庭生活,使其經常與全家人聊天、外出活動、進餐、做家務等。④堅持戶外鍛煉:身體功能下降所致的病情惡化往往是認知功能障礙患者住院的主要誘因。因此,應鼓勵并陪伴患者堅持規律的戶外身體鍛煉,如散步、爬山、保健操、交誼舞等,以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況,并可通過適當的戶外鍛煉分散患者注意力。⑤記憶力鍛煉: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在疾病的早、中期多保持相對完好的遠期記憶力,所以與此有關的刺激可能比當前環境刺激更容易使患者感到愉悅。因此,回憶和談論往事對認知功能障礙患者而言有重要意義,如一起看舊照片、聽老歌曲、看老電影、故地重游等。
(2)家庭日常生活護理:隨著認知功能的不斷衰退,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來越差。因此,護理人員需要采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幫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盡可能長時間地維持患者尚存的自理能力。①飲食:常見的飲食問題包括:忘記吃過飯、不會正確使用餐具、不會選擇食物、過度飲食、進食異物、咀嚼或吞咽困難等。因此,需要護理者給予不同程度的幫助和督促。②穿衣方面:陪護人員應通過督促、提醒、示范、輔助等方式,為患者提供多種幫助。③洗漱與沐浴:護理者應幫助或督促患者保持定時梳洗的習慣。④睡眠:常見問題包括白天瞌睡、夜間失眠。可嘗試下列措施:安排豐富日間活動,不讓患者有機會打瞌睡,中午或下午可以安排其休息。做好睡前準備,每日固定時間上床就寢,睡前避免看情節激烈的電視電影或談論讓患者興奮的話題,根據患者的習慣喝一些熱牛奶、用溫水泡腳、調弱燈光等,誘導其人睡。調整適宜睡眠環境。必要時咨詢醫生服用藥物。⑤服藥: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往往記不住服藥的時間和劑量,有些甚至誤服或亂服,所以護理人員要督促和幫助患者正確服藥。對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要妥善放置藥品,必要時上鎖,防止其誤服或亂服而造成危險。同時,應注意觀察藥物的副作用并及時對癥處理。⑥臥床患者的護理:隨著病情的進展,認知功能障礙患者會完全喪失自理能力而臥床不起,需要護理者提供全方位的照顧。對于臥床患者,特別要注意皮膚護理和避免臥床所致的各種合并癥的發生,如壓瘡、失用性肌萎縮、關節強直、墜積性肺炎等??蛇M行推拿防治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硬;定時翻身避免骨突部位的摩擦和壓迫;保持皮膚、床褥干燥、平整、應勤換床單;更換床單及衣服時,一定要抬起患者的身體,避免拖、拉、拽等動作,以免損傷皮膚;二便護理時,注意便盆與皮膚接觸的地方要盡可能光滑,不允許硬拉、硬塞,以免損傷皮膚,誘發壓瘡。
情志療法是指醫生運用多種非藥物性的方法,包括語言、表情、姿勢、態度、作為等,致力于改變患者的心境志意、意識情形、態度行為等精神心理活動,以調整形神紊亂失常的病理狀態,從而達到治愈或緩解、控制病癥的一種康復方法。中國醫學情志療法思想源遠流長,包括天人合一整體生命觀、形神若一的唯物生命觀、心主神明的心身一元論觀、五志分臟的系統整體觀、情志制約的五行模式、陰陽睡眠論、人格體質論等系列理論。(1)順志從欲法:指順心、滿足患者的某些意愿以解決其致病心理的一種精神情志療法。(2)消除心因法:指運用語言、行為、藥物等方式和方法,使患者在有意無意間,自然地釋脫致病的境遇。(3)移情易性法:指醫生借用某種方式方法,轉移或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從而消解或祛除病理性精神刺激的一種精神情志療法,它包括兩種方法:①轉移注意法是指醫生有意識地轉移患者病理性注意力,以消除或減弱這一相對穩定的情感刺激灶,從而達到康復效果的情志療法。②分心怡情法是指醫生通過戲娛、音樂等手段,或設法培養患者某種興趣、愛好,以分散患者注意力,調節其心境情志,使之閑情怡志,從而促使形神疾患康復的一種情志療法。(4)暗示療法:采用語言或某種刺激物以含蓄、間接的方式對患者的心理狀況施加影響,誘導患者接受某種信念,重建自信心,或改變其情緒和行為,使其情緒和行為朝向特定的方式反應。它包括兩種方法:①語言暗示即巧妙運用語言,暗示某些有關疾病的情況,使患者無意中加以了解,從而消除心因,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改善不良的情感狀態。②借物暗示是指借助于一定的藥物或物品,暗示出某些現象或事物,以解除患者心理癥結的方法。(5)以情勝情法:指醫生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有意識誘發或激起患者某種新的、暫時性的劇烈情志反應,以抵消或抑制、解除患者原有的、持久而強烈的病理性情感活動的情志療法。中醫學認為,情志活動與其他藥物和現象一樣,也有著陰陽和五行的屬性。由于陰陽、五行之間均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因此,不同屬性的情志活動之間,也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由此而制定出的以情勝情療法,包括了“陰陽相勝療法”與“五行相勝療法”兩種。①陰陽相勝療法:根據陰陽學說的理論,人的情志活動可分為陰陽兩極,順人意愿者為陽,忤其需求者為陰,故中醫學素有“喜屬陽而怒屬陰”,“暴怒傷陰,暴喜傷陽”等說。兩極互制,實富有陰陽制約之意,由于情志陰陽屬性的不同,引起的情志反應性質亦迥異,因此,激發某種情志以抑制原先存在的病理性情志,強制性地糾正患者不良情感狀態的,就屬于陰陽兩極互抑療法,即陰陽相勝療法。此法應用很廣,歷代醫家留下了許多驗案。②五行相勝療法:中醫學認為,情志之間也有著五行的屬性,根據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論,以一種情志抑制另一種情志的療法,即為五行相勝療法。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指出了情志治療中的五行制約法則,即“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6)精神內斂法:《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此即強調了精神攝養的重要性。注意自身的精神攝養,對于防病、療病、養生均具有特殊意義。精神內守的關鍵在于“虛心”二字。這也就是說,心要無所牽掛,不為財物、名利、榮辱、情感等所累,讓人的心性回復到嬰兒般的質樸狀況;而不是叫人不勞作,專事閑居靜養,那是不現實的,也是無益的。精神內守是一種精神的狀況或意識的指向,而不必太講究實現它的外表形式。
肺部感染是中風病患者常見并發癥之一,其主要原因為患者機體抵抗力低下,或因吞咽嗆咳而致吸入性肺炎,或因臥床、排痰不利導致墜積型肺炎。其中意識障礙、吞咽困難是導致誤吸的主要危險因素。本癥也是中風病患者常見死亡原因之一。做到以下3條可有效預防中風后肺部感染:(1)早期識別和處理中風病患者的吞咽和誤吸問題,對預防吸入性肺炎有顯著作用。有誤吸危險時應考慮暫時禁食,可通過下胃管鼻飼預防吸入性肺炎??谇粌扔蟹置谖锖蛧I吐物時應立即處理,防止誤吸和窒息。(2)加強鼻飼工作的管理,鼻飼前需清除咽部分泌物,每次鼻飼前都必須確定管的位置,核查胃內殘余物,注意鼻飼的數量和速度,每次數量不大于300ml,30分鐘內不能超過250ml,還要注意在鼻飼時和鼻飼后30分鐘應保持坐位。(3)加強護理,定時翻身和拍背、鼓勵患者用力咳嗽,避免受涼,保持口腔清潔,及時吸痰和吸出口咽分泌物,是預防肺部感染發生的關鍵。(4)保持良肢位和早期康復及活動也是預防治療的一部分。患者應采用適當的體位,保持呼吸道通暢,使發生呼吸道并發癥的危險性降到最低。一般可采用側臥位,平臥位時頭應偏向一側,以防止舌后墜和分泌物阻塞呼吸道。經常改變在床上的體位,加強康復活動,是防治肺炎的重要措施。(5)加強營養,補充蛋白質、熱量、維生素,提供機體的抵抗力。(6)治療吞咽困難、慢性肺部疾病等同時存在的情況。若患者完全偏癱,應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中風患者由于高凝狀態、長期臥床、脫水劑的使用等原因常常并發深靜脈血栓形成,具有高發生率、高誤診率、隱匿性特點。據資料顯示,臥床的中風患者中約有20%可能發生深靜脈血栓,5%發生有癥狀的深靜脈血栓。其最大的危險在于可能導致嚴重的肺栓塞,危及生命,所以需要引起我們足夠重視。關于深靜脈血栓的防治包括以下幾方面:首先要積極預防,病情允許下,提倡積極的進行肢體的活動,肢體的按摩,適量的補充水分攝入,可以使用機械加壓(如間歇充氣壓力泵等),通過對小腿肌肉和血管間歇性施加壓力來刺激血壓流動,但腿部存在開放傷口的患者禁用,已經存在深靜脈血栓、心力衰竭、嚴重周圍血管疾病、意識模糊的患者需要慎用。其次當發現患者有下肢的疼痛、壓痛、腫脹、發熱或變色時,要警惕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盡快前往醫院完善下肢靜脈血管彩超檢查。治療方面應接受正規的抗凝治療,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維生素K拮抗劑及新型口服抗凝藥物。
中風后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或者長期坐輪椅不能站立和行走者常合并壓瘡的出現。壓瘡,又叫褥瘡、壓力性損傷,是指任何因壓力沒有解除而導致的皮膚和皮下組織的損傷。表現可以為局部皮膚發紅,嚴重者可形成深達肌肉或骨骼的深洞。關于中風后壓瘡的預防,需要注意以下方面:(1)建立壓瘡形成的風險評估意識,對移動受限、活動受限、承受摩擦力等的中風患者需要特別關注,對糖尿病患者應尤為重視壓力性損傷的發生。(2)對中風患者進行皮膚和組織觀察,包括皮膚溫度和皮下濕度,皮膚水腫、硬度和疼痛變化。(3)可進行預防性皮膚護理,臥床的患者應定期翻身,以防止皮膚受壓,30°的側臥位優于90°的側臥位,且保持患者床頭盡可能平放。保持皮膚清潔并適當保濕,大小便失禁后立即清潔皮膚,避免使用堿性肥皂和清潔劑,使用隔離產品保護皮膚不受潮,避免用力摩擦皮膚,并建議使用高吸收性、低摩擦系數的紡織品以及硅膠泡沫敷料保護有壓力性損傷風險的皮膚,可以使用特定的床墊、輪椅坐墊和座椅等。
中風病是各種危險因素積累到一定程度才發病的,所以中風不能根治。但是一些輕型的中風經過積極治療、康復鍛煉后肢體活動不利、言語不清等癥狀是可以好轉的,甚至能恢復正常。但大多數嚴重的中風都會遺留后遺癥。中風復發率很高,研究統計,我國卒中患者第1年的復發率高達17.7%,5年累計復發率超過30%。復發風險高低與危險因素有關,如高齡、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吸煙飲酒史均為中風危險因素。危險因素越多的人,復發風險越高。另外不遵醫囑隨意停藥也會導致中風高復發。所以患者需要堅持按醫囑服藥,定期監測相關指標,并使之達標,不可自行停藥,這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風復發風險。
中風后遺癥病人如果長時間未按醫囑服藥或未控制危險因素都可能出現癥狀反復。中風的癥狀多種多樣,主要表現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體乏力、口舌歪斜、言語困難、頭暈、視物不清等,還有一些不常見的癥狀,如頭痛、視物雙影、肢體麻木、舞蹈癥、飲水嗆咳等。如果出現上述癥狀,建議盡早在靜脈溶栓時間窗內(4.5小時)趕到有卒中綠道的醫院,醫生就能及時采取相應的治療策略,比如靜脈溶栓或血管介入治療,能夠幫助腦血管快速再通,改善神經功能。
一方面,中風后遺癥患者大多存在吞咽障礙,吞咽障礙的患者常出現進食及飲水嗆咳,導致進食量少,體內的營養及水分攝入不足導致營養不良,造成患者脫水、低蛋白、電解質紊亂,甚至出現腎功能不全,饑餓性酮癥等并發癥。另外,偏癱、長期臥床患者容易并發壓瘡及墜積性肺炎,這些情況會出現慢性消耗,加重營養不良。
吞咽障礙患者在進食時一定要注意以下事項:(1)進食環境:應選擇靜謐整潔、空氣清新、氣氛輕松的環境為標準,讓患者在愉悅的狀態下吃飯,這樣可以增加食欲。(2)進食姿勢:當患者坐位吃飯時,需保持軀干垂直,頭輕度向前屈曲,這種姿勢可最大限度保護氣管,有利于吞咽動作的形成,同樣在進食后也盡量保持這種姿勢30分鐘。如患者躺著進食,需保持為45°仰臥,喂食者位于病人的旁側,這種姿勢可促進殘留食物從咽峽部排出,防止誤吸入氣管。(3)進食量:在對患者進行進食訓練時,其每次所吃的食物量建議先以一湯匙的少量食物來試探,再慢慢酌情添加。這樣可最大限度減少嗆咳及窒息的風險。(4)進食速度:吞咽障礙的患者吃飯的速度不能過快,在每進食一口后,需比正常人要多花時間反復咀嚼和吞咽食物。同時,患者每次的進食時間控制在45分鐘以內,進食過程中不要講話,防止誤吸。(5)食物選擇:在給吞咽障礙的患者選擇食物時,建議選擇有適當粘性不易松散,容易咀嚼和吞咽以及不易在食道黏膜上殘留的食物。一般可選豆腐腦、米糊以及蛋羹等半固體的食物,從小量逐漸增加固體食物并進而過渡到進食普通飲食和水。患者如果頻繁嗆咳,影響進食,必要時可到醫院放置胃管,減少誤吸風險。
中風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的特點,而對中風病人來說病情恢復后,仍不能放松警惕,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復發,減少中風復發對患者的傷害。(1)休息與睡眠:中風后遺癥患者要保證充分的休息,以解除身心的疲勞,恢復體力以免中風復發。切忌體力或腦力勞動的過度。睡眠可使人體得到充分休息,是防止發生疲勞、恢復體力的重要方法,要按時睡、定時起,每天保證8小時以上的睡眠。(2)飲食習慣:飲食應該清淡有營養,可進食豆類、瘦肉、魚肉等優質蛋白。另外患者應盡量保證每日進食綠葉蔬菜,這樣可有益于降低血脂,補充必要維生素,降低同型半胱氨酸,降低中風風險。老年人多數飲水較少,中風患者尤其老年患者要養成適當的飲水習慣。特別在早上起床及白天進行各種運動后,要注意飲水,以保證血液中水分含量的相對衡定狀態。另外建議睡覺前適量飲水,這樣可防止夜間血液粘稠,降低中風復發風險。(3)適量運動:運動有助于中風后遺癥患者氣血流通、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適宜的運動形式有多種,如氣功、太極拳、保健操等,最簡便易行的為散步。一般每次15分種左右,每日2-3次即可,速度應緩慢,以微微出汗,心率每分鐘110-120次為度。運動過程中,如出現異常癥狀,如頭痛、頭暈、心慌、惡心、嘔吐等,要立即停止運動。(4)精神調節:中風后遺癥患者常伴有精神情緒的改變,諸如緊張、憂愁、焦慮、煩躁、易怒、易激動、恐懼等,可有意識地培養興趣愛好,如太極拳、書法、音樂等,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促進身體恢復,避免中風復發。
適合中風患者的運動方法有很多,大家可以根據不同的癥狀來進行選擇應用:(1)五禽戲:五禽戲,又名“華佗五禽戲”,是東漢名醫華佗在前人基礎上,通過模仿虎、鹿、熊、猿、鳥5種動物的動作,組編而成的一套鍛煉身體的功法,具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作用。五禽戲尤其適用于中風病后遺癥患者,能改善患者的偏癱步態,防止肌肉萎縮,并提高人體各關節運動的協調性和平衡能力,對其他癥狀的改善也有幫助。(2)八段錦:八段錦是由八節動作編排而成的一套具有醫療保健作用的動功鍛煉方法。因為練習起來舒展大方,猶如行云流水,狀若云錦,故將其命名為八段錦。被古人視為祛病保健、動作完美的健身功法。八段錦以內功為主,練習時除外形動作以外,還要注意配合意念及呼吸。八段錦適用于中風病中后期康復,適合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較輕的患者對增強肢體關節的靈活性,保持身體平衡協調能力具有顯著作用。(3)太極拳: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武術中的一項拳術,也是傳統運動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他的每一個動作都圓柔連貫、綿綿不絕,猶如一個完整的圓狀,狀若太極圖而得名。太極拳由練身、練意、練氣三者結合而成。太極拳適用于中風中后期,適合肢體運動障礙較輕而運動協調性和平衡性稍差的患者,有助于機體運動功能的進一步康復。(4)易筋經:易筋經就是通過鍛煉,能改變筋骨,使之強健,從而增進健康、祛病延年的一種傳統運動康復方法。適用于中風中后期運動功能障礙較輕的患者,練習易筋經可以使筋肉骨骼強健有力,防止肌肉萎縮痙攣,改善中風后肢體麻木疼痛,且能增強體質,降低中風病復發率。而中風病早期,運動功能障礙較重或體質特別虛弱者,則不宜練習易筋經。(5)六字訣:六字訣選用噓、呵、呼、呬、吹、嘻六個字,并根據臟腑配以不同的動作,進行六字練習來達到吐故納新、平和臟腑、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治病保健的目的,又稱為導引六字訣,是傳統氣功療法的一種。六字訣更強調意念和呼吸的配合,因此對中風病早期以臥床為主的患者較為適宜。(6)五行掌:五行掌是根據五行相生相克之理,結合人體臟腑五行屬性,辨證施功進行調理的一種傳統運動療法。其特點是三調并用,動靜兼練、剛柔相濟、虛實變換,松緊相輔、運動全面。適用于中風病中后期康復,適用于運動功能障礙較輕的患者。
很多中風患者在出院后認為病情好轉以后,如果沒有身體不舒服就不需要再到醫院來了,在家按醫囑服藥就行了,其實這種認識是不對的。首先,中風是一種高復發的疾病,即使首次發病癥狀較輕,如果多次發病也會給患者帶來致殘甚至致死的風險。因此,中風患者必須做到堅持服藥以及定期監測相關風險指標。這就需要定期到醫院的神經內科門診或腦血管病??崎T診隨診,由醫生定期評估患者目前指標是否達標,復發風險是否升高。其次,抗血小板聚集、降脂、降壓是腦缺血性中風二級預防的三大基石,多數患者都會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降脂藥物及降壓藥物,而這類藥物有些是具有肝腎損傷風險的,所以服藥期間需要定期到醫院抽血監測肝腎功能指標。再次,患者的血壓、血脂、血糖等水平都與中風復發風險相關,患者除了監測中風相關指標外,還需要到醫院監測動態血壓、糖化血紅蛋白以及血脂等相關指標??傊?,中風好轉出院并不意味著治療的結束,而是二級預防的開始,定期復診極其重要。
首先,是直接和中風相關的指標。大動脈粥樣硬化性占中風所有類型中的大多數,所以多數中風患者需要定期復查頸動脈超聲和經顱多普勒超聲,主要目的是觀察顱內外血管斑塊的變化以及血管狹窄的變化情況。還有一部分穿支動脈病變患者需要定期復查頭顱血管高分辨核磁。如果是心房顫動或者心房粘液瘤造成的心源性栓塞患者,應定期復查超聲心動和動態心電圖,觀察心臟結構、瓣膜功能以及心房纖顫的情況。如果沒有新出現的偏癱、肢體麻木以及頭暈、頭痛等癥狀,一般不需要復查頭顱CT以及頭顱核磁。其次,是腦血管病相關危險因素的監測,比如定期監測動態血壓、血脂全項以及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紅蛋白、糖化白蛋白等指標。再次,是在服藥過程中需要監測的指標,比如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及抗凝藥物需要監測血凝、血栓彈力圖;口服他汀類降脂藥物需要定期監測肝腎功能。
一般出院后2周需要做第一次復查。因為有些患者在住院期間可能正在強化降脂治療, 但血脂可能未達標,出院2周后應再次復查血脂,以便調整藥物。另外顱內外動脈斑塊的監測也是非常重要,因為顱內外動脈斑塊與中風的發作密切相關,且斑塊的穩定性與中風復發相關性更大,所以中風患者應每3-6月復查一次頸動脈超聲和經顱多普勒超聲,觀察粥樣硬化斑塊大小以及斑塊穩定性,如果斑塊穩定性差,比如較大的脂質核心、較薄的纖維帽或者纖維帽破裂多預示不穩定斑塊以及血栓形成。
中風復發的危險因素分為可干預因素和不可干預因素。其中,可干預因素包括吸煙、糖尿病、高血壓、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房顫、高脂血癥、高纖維蛋白原、頸動脈粥樣硬化、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不可干預因素包括中風家族史、年齡、性別、種族等等。中風患者需要做的是盡可能避免可干預因素,比如戒煙、減肥、控制血壓、血糖、血脂、調整心情、如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盡快就醫。
老百姓所講的“疏通血管”治療一般包括西藥中的改善循環藥物,另外還包含一些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藥注射液。如果患者存在腦血管缺血引發的癥狀,比如偏身無力、麻木、頭暈、行走不穩等癥狀,輸注上述藥物可以改善腦缺血癥狀,但上述藥物并不直接針對中風危險因素干預。而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控制血壓是中風二級預防的三大基石,規范的抗血小板治療、降脂以及控制血壓、血糖等才是預防中風發作的正確方法。所以,每年定期輸液“疏通血管”并沒有預防中風復發的作用。
抗血小板聚集、降脂、降壓是缺血性中風二級預防的三大基石,所以中風患者服藥主要是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抗凝藥物、降壓藥物及降脂藥物。首先,無論抗血小板聚集藥物還是抗凝藥物其目的都是防止血栓形成,但是二者都可能引發出血的不良反應。其中包括皮膚粘膜出血、消化道出血。如果有消化道潰瘍患者,消化道出血容易出現。所以要求患者服藥過程中關注有無大便色黑、柏油樣便,皮下是否經常出現瘀斑,有無結膜出血、鼻出血等。如出現上述情況應及時就醫,由醫生評估是否需要停藥或者調整藥物劑量。其次,中風患者首選他汀類降脂藥物,但他汀類降脂藥物較多的不良反應是肝功能異常以及橫紋肌溶解?;颊咝枰ㄆ诔檠O測肝功能,另外需要注意服藥后有無肌肉酸痛(尤其雙側股四頭肌明顯壓痛)、乏力、醬油色小便,抽血化驗有無肌酸激酶明顯升高(一般為10倍)等表現,如出現上述情況應立即停藥并就診。當服用降壓藥物時應監測血壓,如服用含有利尿劑的降壓藥(如吲達帕胺、阿米洛利、氫氯噻嗪)時,應定期監測電解質,觀察有無低鉀、低鈉等情況。
郭曉媛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申少珍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張鋮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楊學伶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楊賀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甄飛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楊芃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范慶菁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楊小艷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高穎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馬洪明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孔令博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李宗衡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張麗萍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孫靜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方曉磊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鄒憶懷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貢京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
周莉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徐寅平北京中醫醫院平谷醫院
蔡業峰廣東省中醫院
林亞明云南省中醫院
趙敏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俞曉飛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汪涵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閆詠梅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招遠祺廣東省中醫院
中醫藥科普標準知識庫是中華中醫藥學會組織建設的權威、專業、惠民、多元的中醫藥科普公益平臺,旨在發揮學會專家資源優勢,構建科學、規范、標準的中醫藥科普知識內容,促進中醫藥健康科普與文化傳播,提高公眾對中醫藥的獲得感,助力“健康中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