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是指由各種原因導致的面神經受損而引起面部肌肉癱瘓,是一種復雜的面部疾病,其發病原因大多與受涼、感染、創傷、全身性疾病或先天因素有關。面癱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面部運動功能障礙,部分面癱發病初期可僅表現為面部不適,耳后疼痛或頭痛等癥狀,患者或可出現額紋消失、眼角下垂、流淚、鼻唇溝變淺、患側口角喝水流水、齒頰部留飯、口角歪斜等癥狀,部分患者可伴有頭暈、耳鳴、味覺下降等表現。癥狀表現不同的面癱,可能源自于不同的發病原因和發病部位,故對其癥狀需要全面了解和檢查,以便明確病因,采取恰當的治療措施,對于疾病預后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應盡量避免因治療不及時或病因不清而引起病情加重、遷延難愈,甚至產生其他不良疾病結局的情況。
面癱在中醫中稱為“口僻”,早在《靈樞》中便將面癱稱為“口喎”“僻”“卒口僻”“口眼喎斜”,是指突發面部麻木,口眼歪斜為主要表現的一類因風致病的疾病?!督饏T要略》稱之為“喎僻”;《諸病源候論》稱為“風口喎候”;宋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記載為“吊線風”,后世醫家多稱之為“面癱”“口眼喎斜”“吊線風”“歪嘴風”等。目前臨床上根據發病部位不同將面癱分為中樞性面癱、周圍性面癱,或按面癱不同的病因將面癱具體的按其病因命名而分門別類的歸入感染、炎癥、腫瘤、先天性疾病等各種不同疾病中。面癱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是周圍性面癱中的特發性面神經麻痹(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lsy),又稱貝爾氏麻痹(Bell`s palsy)或面神經炎(facial neuritis),也是與中醫古籍中對該病相關記載重合率最高的一種面癱類型。
面癱表現為一側口眼歪斜,古人對面癱的論治,多列于中風門類中闡述,因為古人認為其發病與風邪引動有關,《內經》記載“足陽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則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疾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靈樞》中將面癱稱為“口喎”、“僻”、“卒口僻”,所涉及經脈與足陽明胃經關系最為密切。對該病的病因病機、治療方法都作出了詳實的記載。
《金匱要略》中論述面癱屬于正氣引邪,喎僻不遂,認為邪氣為正氣所引,發為口喎;李東垣的認識稍有不同,認為此病為邪中血脈;《諸病源候論》認為風邪客入足陽明經,遇寒引動而發病,張子和認為胃脈挾口環唇,故此病發病為賊風虛邪客入足陽明胃脈,這種說法,被后世醫家接受,并廣泛用于面癱的治療。
古人在認識面癱的過程中,也認識到有的面癱單獨發病,僅表現為面癱,也有的面癱發生在偏癱疾患中,是偏癱疾病中的伴發癥狀,并意識到二者的發病、病程與治療均不相同,并將其按病情輕重程度不同,分為筋病或脈病。
在辨證論治上,將其以風邪與其他邪氣夾雜致病進行區分?!吨胁亟洝诽岢雒姘c致病,非獨為風邪致病,寒、熱、濕、痰等諸多因素均可與風邪夾雜,共同導致面癱。沒有肢體偏癱,單發為口眼歪斜者,仍然主要認為因外邪侵犯胃土或邪中經脈所致,以針對足陽明胃經的辨證治療為最多?!夺t學綱目?口眼喎斜》觀察到的有單純口眼歪斜而不伴偏癱者,記載為:“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喎斜,亦有無半身不遂而喎斜者?!睂⑵浞Q為口僻癥?!夺樉拇蟪伞分赋龅拿姘c治療的穴位為:頰車、水溝、列缺、太淵、合谷、二間、地倉、絲竹空?!夺t林改錯?口眼歪斜辨》認為仔細觀察口眼歪斜發現“口眼歪斜,并非歪斜。因受病人之半臉無氣,無氣則半臉縮小。一眼無氣力,不能圓睜,小眼角下抽,口半邊無氣力不能開,口角上抽,上下相湊,乍看似歪斜,其實并非左右之歪斜?!庇终J為“若壯盛人,無半身不遂,忽然口眼歪斜,乃受風邪阻滯經絡之癥……氣必不上達……氣不上達頭面,亦能病口眼歪斜。用通經絡散風之劑,一藥而愈,又非治半身不遂方之所能為也。”在治療上區分了單純面癱和半身不遂伴發面癱的區別。
根據病變部位不同,一般將面癱分為中樞性面癱、周圍性面癱兩類。
中樞性面癱病變發生于面神經核以上至大腦皮層中央前回下1/3間,包括皮質、皮質腦干纖維、內囊、腦橋等部位,解剖位置上均為面神經核核上部組織受損,屬于中樞神經系統,因此將這些部位病變引起的面部肌肉癱瘓稱為中樞性面癱,多見于腦血管病變、腦腫瘤和腦炎等疾病中。
周圍性面癱發生于面神經核及面神經核以下走行的面神經,因病變發生在面神經屬周圍神經,故稱為周圍性面癱,或稱核下癱,多見于受涼、感染、腫瘤等原因引起的周圍性面神經病變導致面部肌肉癱瘓失用。
又稱核上癱,病變發生于面神經核以上,包括皮質、皮質腦干纖維、內囊、腦橋等屬于大腦中樞部位的損害,引起的面部肌肉癱瘓,稱為中樞性面癱或核上癱。中樞性面癱的典型癥狀是:雙側額紋存在,僅表現為病變腦區對側的眼眶以下面部肌肉癱瘓麻痹癥狀,從上到下癱瘓側表現為鼻唇溝變淺,口角不能上提,呲牙或咧嘴笑時口角歪向病灶側,癱瘓側不能做嘟嘴、吹口哨和鼓腮等動作。整體上患者常伴有面癱同側的肢體偏癱,往往無味覺和涎液分泌障礙。
又稱核下癱,發生于面神經核及其以下走行的面神經病變引起的面癱,因發病的面神經屬于周圍神經,稱為周圍性面癱或核下性面癱。周圍性面癱可分為特發性面癱和繼發性面癱兩種,特發性面癱占周圍性面癱半數以上,繼發性面癱則為腫瘤、外傷、感染等原因所致。周圍性面癱的典型癥狀為:病變側所有面神經支配的肌肉均發生癱瘓,從上到下表現為額紋消失,不能蹙額、皺眉、閉眼,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呲牙或咧嘴笑時口角歪向健側,患側不能做皺眉、閉眼、嘟嘴、吹口哨和鼓腮等動作,喝水漏水、吃飯齒頰內留飯?;紓瓤砂橛辛鳒I、耳鳴、舌前2/3的味覺減退、涎液分泌障礙、說話欠清晰或頭暈等癥狀。
⑴急性和亞急性面癱 這種類型最多見,因其多數在受涼、吹風或感冒之后出現,故其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病毒的感染;各種物質的中毒(如鋁、氯仿等化學物質)、代謝性疾?。ㄈ缣悄虿 ⑦策Y等)可以出現急性或亞急性面神經麻痹;傳染?。ㄈ绨缀?、腮腺炎、風疹等)也可并發面癱。
⑵慢性進行性面癱 慢性面癱起病隱匿,病程緩慢,呈進行性發病,以各種良/惡性腫瘤為多見病因,例如聽神經瘤、腮腺腫瘤、巖骨腫瘤、顱底腫瘤或肉瘤等。另外,某些特異性傳染病,如麻風性面神經炎也表現為慢性面癱。
⑶反復發生型或稱復發性面癱 此種面癱為面癱反復發生,常見于多發性硬化、脊髓癆、梅克松-羅森塔爾綜合征(Melkersson - Rosen?thal Syndrome)等疾患。其中以梅-羅綜合征表現最典型。
⑷雙側性周圍性面癱 表現為雙側面部均發生麻痹癱瘓現象,可見于雙側特發性面神經炎、格林-巴利綜合征、麻風、雙側中耳炎(見于猩紅熱的合并癥中)、梅毒、脊髓前角灰質炎、病毒性腦炎、進行性球麻痹以及重癥肌無力等。
⑸先天性面癱 先天性面癱多在生后就發生,多為遺傳發育性疾患,與基因疾病有關,患者出現面神經核發育不全、巖骨發育畸形等癥狀。
貝爾氏麻痹(Bell palsy)又稱特發性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炎,屬于周圍性神經麻痹的一種。臨床上大多數病人發病與炎癥、感染、受涼、免疫力下降引發面神經缺血缺氧有關。患者表現一側面部癱瘓,典型的癥狀為患側不能皺眉、眼裂增大、額紋消失、眼瞼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不能鼓腮、口角下垂、示齒時口角偏向健側、吹氣漏氣、喝水漏水等。因貝爾醫生(1774-1842)在自己的研究中確定了支配顏面的神經分為運動神經(面神經)和感覺神經(三叉神經),并以此為基礎展開了面神經麻痹的臨床研究內容,為了紀念他的重要貢獻,將此類面癱命名為貝爾麻痹、貝爾氏麻痹。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又稱面神經炎、貝爾氏麻痹,中醫稱口僻、口眼歪斜,是一種急性面神經功能障礙。其主要病是I型單純皰疹病毒潛伏在腦神經節,在環境的變化下發生病毒的活化,但是病毒破壞面神經的具體機制尚不明確。臨床上特發性面神經麻痹以患側面部自主運動、表情功能減退或喪失,面神經和面部表情肌組織營養障礙為主要表現,該病可顯著影響患者容貌和面部功能。疾病早期即可出現面神經水腫,水腫的面神經處于缺血缺氧狀態,行走在骨管里的面神經,因為自身的水腫可受到嚴重的擠壓,導致神經壞死、變性,功能喪失。
目前治療方法可分為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發病早期7-10天以內,多以藥物治療抗水腫、抗病毒、神經營養為主,7-10天水腫期過后,針灸、理療、康復訓練在治療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輕中度患者經1-3個月的治療可以基本痊愈,但有1/3以上的中重度患者可能殘留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因此明確病因、及時確定合適的治療方案,對疾病預后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情感性面癱主要表現是在笑或哭等情感運動時面肌麻痹,而隨意運動時,面肌仍能收縮,這種情感性面癱屬于中樞性面癱,往往在患者情緒波動劇烈時,隨大哭或大笑等表情時能夠出現,而無情感運動時,則面癱不明顯,面部做隨意運動如咀嚼時則無面癱出現。情感性面癱發病是因為錐體外系的基底節、丘腦或丘腦下部等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損害而引起,但其明確的病變部位至今沒有得到完全的揭示。目前科學家僅推測,情感面癱與隨意運動面癱可以分離出現是因為它們在大腦中分屬不同的腦區支配,其發病和痊愈的不同步,可能與這些腦區的受損程度、恢復能力等諸多因素相關。
創傷性面癱指面神經在外力作用下發生損害而引發的面癱,創傷性面癱按損傷程度不同可分為5級,輕度的創傷性面癱,即神經內膜保持完整的面神經損傷,可僅為神經失用性損傷,表現為暫時性面部功能障礙,經保守治療后可于3個月至半年內恢復。第五級損傷為整個面神經干完全斷裂,兩斷端分離或產生間隙,增生的纖維結締組織可出現瘢痕條索相連,神經功能完全喪失,是創傷性面癱里程度最嚴重的類型,經外科評估后可行手術治療。創傷性面癱的原因可歸納為機械性損傷(包括擠壓傷、撕裂傷、切割傷等)、物理性損傷(包括冷熱損傷、放射損傷等)、化學性損傷(如青霉素、溴化鈣等藥物)及醫源性損傷。
Hunt綜合征于1907年首先由Ramsay以及Hunt二提出,全稱Ramsay - Hunt綜合征,又稱膝狀神經節帶狀皰疹綜合征、耳帶狀皰疹、膝狀神經痛。本病是因為帶狀皰疹病毒從耳部經過皮膚侵入至膝狀神經節、面神經主干,發生炎癥性、出血性病變引起。因為面神經與位聽神經都在狹窄的內耳道內相鄰,且被同一神經鞘所包裹,故易影響位聽神經,并發聽覺、平衡覺障礙,在面癱的同時出現頭暈、耳鳴、聽覺過敏等癥狀。Hunt綜合征首發癥狀為耳痛或頭痛,一般耳部出皰疹后1-10天發生患側面癱,患者同時出現耳鳴、眩暈、聽覺過敏,自發性眼震,唾液、淚液分泌障礙,患側舌前2/3感覺遲鈍。相對于Bell綜合征而言,Hunt綜合征發病更重,損傷更廣,恢復更慢,預后相對更差。
即梅克松-羅森塔爾綜合征(Melkersson - Rosen?thal Syndrome),是一種較少見的神經、皮膚、黏膜綜合征。本病兒童及青少年多發,臨床表現為復發性周圍性面癱、復發性唇面水腫及皺襞舌三主征。其病因不明,可能與自主神經障礙有關,同時因血管運動神經功能障礙引起小血管收縮、異常擴張,而出現唇舌水腫,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可誘發本病。本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根治方法,以對癥治療改善局部循環,消除炎癥、水腫為主,部分患者激素治療有效,也可使用中醫藥治療及理療。該病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癥狀可自行消退,也可反復發作,反復發作者持續存在面神經麻痹狀態。本病不影響壽命及日常生活,預后良好,但可復發,對于有家族因素者進行遺傳咨詢,預防措施包括避免近親結婚、攜帶者基因檢測等。
面癱是一種比較復雜的面部疾病,據不完全統計其發病原因概況如下:
1.特發性面癱(Bell`s麻痹):占比60%以上,患病率為(11.5-53.3)/10萬人,是最常見的面神經疾病。貝爾麻痹的原因多因疲勞、受涼等原因引起。
2.感染性面癱:約占30%,感染性病變多是腦炎、腦膜炎、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猩紅熱、瘧疾、多發性顱神經炎、局部感染、蜱蟲叮咬等引發。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顳骨化膿性炎癥也是感染性面癱發生的原因。
3.腫瘤:約占5.5%,腫瘤本身及外科切除腫瘤均可以引起。腫瘤包括:基底動脈瘤、顱底腫瘤、聽神經瘤、腮腺瘤、原發性膽脂瘤及頸靜脈球腫瘤。
4.神經源性面癱:約占13.5%,由于腦血管病,顱內、非創傷性神經源性引起。
5.創傷性面癱:約占比例不到10%,顱底骨折、顳骨骨折、面部外傷、外科手術以及面神經分布區神經毒性藥物的注射如酒精、青霉素及肉毒素等藥物均可導致。
6.其他:中毒(如酒精中毒、長期接觸有毒物質)、代謝障礙(如糖尿病、維生素缺乏)、血管機能不全、先天性發育不良等疾病中均可出現。
以往針對面癱的發病情況調查顯示,在面癱發病者中貝爾氏麻痹患者可占50%-60%以上,Hunt綜合征可占到20%左右,二者可占據面癱發病人數的60%或更多。其他創傷性面癱約占9.6%,耳源性面癱約占6.8%,腫瘤性面癱占3.2%,中樞性面癱占3.2%, 其他型面癱占7.3%。貝爾氏麻痹發病與受涼、疲勞、免疫力下降、手術、拔牙等創傷有關,我國的貝爾麻痹患病率高于國外,據報道我國患病率為35/10萬人口,國外約為5/10萬人口,其原因尚不清楚。目前的調查研究中未發現因該病致死的病例。該病發生率男/女比例為1:1.2,年齡從5個月-70歲均可見發病,夏秋季節發病略高于冬春,多數與疲勞、受涼、飲酒、情緒波動等因素有關,近年來有關于新冠病毒感染后面癱的報道,但仍難以確切其中的因果關系,有相當一部分病人無法追溯到明確的發病原因。該病有自愈傾向,恢復期短則一個月,長則數年,其恢復情況首先與發病輕重相關,其他與治療措施及合理康復有關。發生一次面癱者,有再次和多次發病的可能,面癱與上次發病同側或對側出現均有可能。
兩種疾病發病在青壯年、老年均可見,貝爾氏麻痹更多見于青壯年,Hunt麻痹發病則傾向于中老年體質虛弱者。貝爾麻痹耳蝸前庭癥狀程度往往不如Hunt綜合征嚴重;Hunt綜合征耳聾、耳鳴、頭暈等耳蝸前庭癥狀更加明顯且多見。在冷溫試驗測試中,貝爾麻痹異常者約20%左右,Hunt綜合征異常者約65%左右。貝爾麻痹病毒抗體測定多為單純皰疹病毒、腺病毒的單純感染,單純皰疹病毒和帶狀皰疹病毒雙重感染者少見;Hunt綜合征帶狀皰疹病毒和單純皰疹病毒雙重感染者多見。
總體而言,全身性疾病和面神經局部疾病均有引起面癱的可能。在面神經走行支配區域不同部位病變,可出現不同的癥狀。面神經核上部位受損,即皮質、皮質腦干區、內囊、腦橋等屬于大腦中樞的部位受損,往往出現病灶對側眼瞼以下半側臉癱瘓,患者咀嚼、語言等隨意運動正常,哭笑等表情活動時可出現面癱,且往往伴有肢體癱瘓等其他全身性病變體征,常見于腦血管意外、腦腫瘤、腦脊髓炎、多發硬化、腦炎、轉移瘤、外傷等疾病中。當病變發生于小腦橋腦角段面神經時,病變易累及耳蝸及前庭神經,出現面癱、無淚、耳鳴、頭暈、味覺下降、唾液分泌減少等癥狀,可見于神經瘤、腦膜瘤、先天性膽脂瘤、骨折、轉移癌等多種疾病。病變發生于膝狀神經節,可見面癱伴有聽覺過敏、味覺下降、唾液及淚液分泌減少,常見病因為耳帶狀皰疹、貝爾氏麻痹、骨折、膽脂瘤、腦膜瘤等疾病。病變發生在鼓室乳突段,面癱可伴發聽覺過敏、味覺和唾液分泌改變,淚液分泌可不受影響,常見病因為貝爾氏麻痹、各種良/惡性神經瘤、骨折或轉移癌中。位于顱外段面神經受損,通常面癱可發生于其在面部的某一個或幾個分支上,而很少出現面神經全部分支的受累,面癱的同時,面部的副交感神經及味覺功能表現正常。發生在腮腺部、咽部等部位的局部病變往往可觸及腫塊,其可能的病因為腮腺、咽部的腫瘤等,也可因外傷等原因導致。
面神經受損可單獨受損,也可與其他臨近顱神經或神經結構同時受損。一般周圍性面神經損傷最常見的病因是面神經炎引發的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即貝爾氏麻痹,其次為耳源性、外傷性、耳部帶狀皰疹所致的面神經麻痹。全身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腦炎、脊髓灰質炎、多發硬化、脫髓鞘疾病、猩紅熱、瘧疾、多發性顱神經炎、腫瘤等疾病侵害面神經也可引發周圍性面癱,臨床上需進行全面檢查方能明確病因。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是莖乳孔內急性非化膿性面神經炎引起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其確切的病因尚未明確。相當多一部分病人是因局部受風吹、著涼而起病,通常認為患者發病后面神經腫脹、受壓,引發面神經局部缺血、缺氧,面神經髓鞘或軸突有不同程度的變性,神經功能受損而導致了其支配區域肌肉癱瘓失用。病理變化早期主要為面神經水腫,以在莖乳突孔和面神經管內部分水腫對神經損害最為嚴重,這與水腫的神經在骨性管道內受到擠壓有關,部分病人乳突和面神經管的骨細胞可發生變性。近年來隨著檢查方法的不斷完善和進步,發現除面神經外,有其臨近的其他神經損害也被發現,故對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病因和含義也在不斷的修正中?,F有研究結果表明,寒冷、外傷、缺血、缺氧、感染、內分泌失調、自身免疫反應亢進等多種原因均可導致該病,有研究提出病毒感染是本病最可能的病因,但目前為止,尚未無明確分離出病毒的報道。一些先天性因素,如面神經管先天性狹窄,創傷因素如拔牙、整形手術等刺激也有報道可引發此病。另外,高血壓、糖尿病、中毒、過敏體質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發,故對此病應綜合分析多種復合的因素,對病因進行綜合判斷。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被認為與病毒感染有關,在長期大量的研究中被提及最多的是單純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腺病毒及其他一些病毒,其中前四種都屬于單純皰疹病毒群,故此病被認為最有可能與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有關,并且推測其發病機制并非是因近期受到病毒感染,而是人體內潛伏的病毒在內外環境的改變下被再活化而引起的,這種病毒的活化可能在機體免疫力低下的情況下被誘發。
有的學者認為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是一種免疫疾病,認為面癱發病機制是體內病毒啟動激活了某種抗原抗體反應,這種反應可以引起面神經及其周圍組織水腫,面神經管內壓力增高,導致面神經受壓、變性、功能受損而發生面部肌肉麻痹。一過性免疫缺陷可能是導致本病的重要原因,至于這種免疫缺陷是被何種免疫機制誘發目前尚不明確,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人類耳部的鼓索神經在通過中耳的部分是暴露在空氣中的,經過鼓膜段的鼓索神經表面僅有薄層的纖維覆蓋,其附著部的血管遇冷很容易發生強烈的收縮,引起鼓索神經缺血水腫,這種非炎性水腫擴展可波及面神經主干,即可導致面癱。故冷空氣吹入外耳道內可以引發面神經麻痹,面部尤其是耳朵及其附近區域吹風受涼很容易影響面神經而引發面癱。當然,這只是部分情況,還有大量的面癱病人受涼只是其發病的誘因而不是全部病因,還要辨證論治。
有研究認為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有一定的家族易感因素,對面癱家族的調查中發現該病在面癱家族中有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特征,但家族性面神經炎較為罕見。有學者推測面癱患者可能是在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下而發病,但目前對于其遺傳發病的基因點位和遺傳路徑均缺乏確鑿的證據和有效的揭示。
貝爾博士本人的研究中曾提示了面癱可見于孕婦和產婦,面癱往往發生在妊娠期最后三個月或產褥初期,這可能與孕產期女性身體內環境改變有關,尤其是孕期后期,孕婦體內細胞外液明顯增加,尤其對于有高血壓的患者,面神經管管內壓力也會增高,合并貝爾麻痹的孕婦,其先兆子癇的發生率比普通孕婦高數倍。另外孕婦體內皮質類固醇增加可以引起免疫抑制,使原有的病毒被激活,造成孕婦對單純皰疹病毒或其他病毒的易感性增加而引發面癱。產孕期的特殊生理狀態,使面神經更易受到病毒和炎癥的侵襲發生面癱,激素治療對面癱的恢復無確切改變,這方面的很多問題尚需深入研究結果??紤]到疼痛刺激對孕產的影響,妊娠期通常不行針刺治療,而對于產后和哺乳期婦女,相較于藥物治療,針灸治療則可能成為產婦的首選。
蜱蟲叮咬于外耳道處,是很有可能引發面癱的。凡患者有在林區、牧區生活旅游或飼養寵物等經歷,一旦突然出現耳部劇烈疼痛并發生面癱者,應注意詢問患者是否自覺耳朵曾有小蟲鉆入,且應及時檢查其外耳道狀態,檢查是否有蜱蟲吸附于耳道內。蜱蟲叮咬人體后可持續分泌出導致神經麻痹的毒素,神經麻痹的程度與毒素的持續分泌有關,毒液對機體產生神經麻痹作用,及時取出蜱蟲對于神經康復和疾病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急性中耳炎炎癥擴散,影響到其相鄰的面神經,或慢性中耳炎合并膽脂瘤壓迫面神經時,均可發生面癱。急性中耳炎早期引發面癱,在兒童身上較為多發,大多數預后良好。對于外耳道出現明顯的腫脹疼痛,經檢查發現骨管破壞、肉芽滋生,炎癥侵犯中耳、顳骨和顱底骨質者則需及早進行手術治療。慢性中耳炎出現膽脂瘤壓迫、或合并半規管瘺等情況下出現的面癱,亦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糖尿病引發的面神經炎經常發生于中、老年人,可見于病程較長的糖尿病人,或見于血糖升高未能發現或未能得到良好控制的人群,有些人甚至是在面癱發病后做檢查的過程中,才發現自己血糖升高已患上糖尿病的。故中老年人突發面神經麻痹時,應常規檢測血糖,以排除糖尿病的可能。機體在高血糖,血液黏度增高的狀態下,小動脈和毛細血管可發生堵塞,當附著于神經上的神經滋養血管發生阻塞時,神經的營養代謝受到影響,便可損傷相關神經功能。比面神經更易受到高血糖影響的顱神經是動眼神經和外展神經。 有的研究認為,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等代謝紊亂,在糖尿病神經系統并發癥中有一定的協同致病作用,這些都有可能參與了面神經炎的發病。另外,對于高血糖引發的面癱,如僅為一側面癱,可能是面神經缺血缺氧導致,但若雙側發生面癱者,則可能是全身多發性神經病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面神經的炎癥病變。對于出現一側眼部以下面部肌肉癱瘓,額紋對稱者,則要注意檢查是否合并了肢體癱瘓和其他部位的病變,以鑒別糖尿病病人是周圍神經病變還是中樞神經病變。迅速控制血糖,可直接影響糖尿病引發的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療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約有5%的面癱是因腫瘤引起,可以引起面癱的腫瘤有面神經瘤、聽神經瘤、頸靜脈球體瘤、腮腺腫瘤、顳骨部腫瘤,或部分中、外耳腫瘤。少量的面癱是由轉移癌引起,但若未明確原發癌者(如乳癌、結腸癌、肺癌等),則診斷困難,故對于緩慢發病呈進展型的面癱,必須做詳細的檢查,以排除全身性疾病。對于中耳腔有可疑積液者,應吸出積液做癌細胞培養檢查。部分發生于面神經走行部位的良性腫瘤,如面神經瘤、聽神經瘤或腦膜瘤等,可在數年內呈反復發作的輕度面癱,故對發生緩慢、時有時無、反復發生、逐漸進展型的面神經麻痹,應注意進行針對腫瘤的檢查與診斷,CT或核磁共振檢查往往更容易早期發現病灶。
面神經是混合神經,由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副交感成分)、一般內臟運動纖維、特殊內臟感覺纖維、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四種成分組成,分為粗大的運動根和細小的感覺根,兩根均起自腦橋。
運動根發出的傳出神經纖維經過內耳道至中耳乳突部,分布于鐙骨肌、二腹肌后腹、莖突舌骨肌和表情肌。支配額枕部肌肉的面神經纖維來自雙側大腦皮質,故一側的面神經核以上部分病變時,額部運動常無障礙。支配面中、下部表情肌的神經纖維來自一側大腦皮質,交叉行走到對側面神經核,故面神經核上病變時,對側面部下2/3出現癱瘓。
感覺根因其在腦橋小腦角,位處面神經運動根與前庭蝸神經之間,又名中間神經。感覺根部分始于膝狀神經節,傳入纖維經中間神經入孤束核,周圍支循鼓索神經到舌,管理舌前2/3的味覺。感覺根部分所含副交感神經的傳出纖維起源于上涎核,出腦干后并入中間神經,在膝狀神經節內與感覺神經纖維混合,經鼓索神經與舌神經伴行至頜下神經節,管理頜下腺、下頜下腺分泌。巖小神經的副交感成分進入耳神經節支配腮腺的分泌。巖大神經在膝狀神經節分離出來以后,經蝶腭神經節后伴隨三叉神經的上頜支到達淚腺。
臨床上根據面神經的走行及其與顳骨之間的解剖結構關系將面神經分為6段加以認識,其中第1段為顱內段,第2-5段為骨內段,第6段為周圍段。
①面神經離開腦干橋腦小腦角下緣進入內耳門,此段為第1段,又稱“顱內段”。②面神經進入內耳門,行走于內耳道底,直至其進入面神經管之前,為第2段,稱為“內耳道段”,中間神經在內耳道段加入面神經走行。③從面神經管處,走行在耳蝸與前庭之間,最后形成面神經膝狀神經節,這一段為第3段,又稱“迷路段”或“巖骨內段”。④面神經從膝狀神經節,經鼓室內壁的前庭窗到達鼓室后壁,為面神經第4段,又稱“水平段”或“鼓室段”,該段內有面神經隱窩,面神經隱窩是進行面神經減壓術的重要入路。面神經在水平段的膝狀神經節前方分出巖大神經、巖外神經和巖小神經這些主要的神經分支。⑤面神經水平段經錐隆突向下轉,為第5段即“垂直段”的開始,其上端在外半規管后段下方,相當于砧骨短突之下和錐隆凸平面,下達莖乳孔。垂直段發出的神經主要有鐙骨肌神經、鼓索神經、到迷走神經的耳支、耳后支、二腹肌支、莖突舌骨肌支。在做耳部手術時,醫生會盡量避免損傷垂直段的面神經。第②-⑤段面神經被統稱為面神經骨內段。⑥第6段面神經,經莖乳孔出骨性管道,后迂回向前,在腮腺處分為上下兩支,然后再分為顳支、顴支、頰支、下頜緣支、頸支,遍布于周圍面部表情肌,又稱為“周圍支”。
面神經走行過程中,將內耳門和莖乳孔作為面神經分段的標志,分為顱內段、骨內段和顱外段三部分,顱內段走行短且沒有分支,骨內段相對走行長,期間匯入和分出的神經較多,其主要的分支有巖大神經、膝鼓室支、巖小神經、鐙骨肌神經和鼓索神經。其中巖大神經控制淚腺、鼻腔、腭部小腺體的分泌及味覺的感知。巖小神經是舌咽神經的節前纖維,它與膝鼓室支結合后進入舌咽神經的耳神經節,與腮腺的分泌和聽覺管理相關。鐙骨肌神經控制鐙骨肌,受影響后與聽覺和耳的功能改變有關。鼓索神經分布于舌下腺和下頜下腺,管理舌前2/3的味覺,且引起與耳神經節之間有交通支,故也與聽覺相關。
面神經從骨性管道出顱后,從莖乳孔走向腮腺深部,在腮腺處分支,分布到面部各處管理表情肌,稱為周圍支,臨床上按其分支的形式將其分為4級。一級分支為面神經主干,此段長約1-2厘米,粗細如火柴桿直徑約2-3毫米,走行到腮腺,在腮腺的深度從2厘米到5厘米不等,是腮腺手術中尋找面神經主干的重要部位。二級分支主要分為顳面干和頸面干兩個重要分支,使面神經上達顳頂部,下達頜頸部。三級分支為二級分支的進一步分化,形成顳支、顴支、頰支、下頜緣支和頸支。四級分支是三級分支后到達各自支配靶點肌肉的所有分支,四級分支分支眾多,損傷后再生修復能力較強,若面神經四級分支損傷,一般患者不會遺留面癱。
面神經的三級分支分為顳支、顴支、頰支、下頜緣支和頸支。其中顳支支配額肌、皺眉肌、蹙眉肌、眼輪匝肌上部、耳前肌和耳上肌,顳支受損則該側額紋消失、不能蹙眉、眉毛不能上抬。顴支支配眼輪匝肌眶下部、下瞼部、顴大肌,主要管理眼瞼閉合,顴支受損眼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或下瞼下垂,出現兔眼征。頰支支配鼻肌、口輪匝肌、提鼻翼上唇肌、上唇方肌、提口角肌、顴小肌、顴大肌、笑肌、降口角肌和頰肌。頰支受損,鼻翼不能開合、鼻孔不能張大、鼻唇溝變淺或消失、上唇功能受限,噘嘴、齜牙鼻唇溝偏向健側,鼓腮時漏氣。下頜緣支主要支配降口角肌、下唇方肌、頦肌,損傷后可出現口角歪斜、流口水、吃飯齒頰留飯、喝水漏水。頸支支配頸闊肌,損傷可影響患者咀嚼或說話,出現進食無力或言語欠清晰的現象。
膝狀神經節為面神經主干面神經膝處的膨大部分,位于顳骨巖部上面,面神經內耳迷路段轉折處的面神經管裂孔處。膝狀神經節位置比較深,在顳骨巖部內,面神經管起始部彎曲處,支配功能區較多,組成如下:①巖淺大神經(副交感)—蝶腭神經節 ? 節后纖維支配淚腺及鼻黏膜分泌②鐙骨肌神經—支配鐙骨?、酃乃鳌苯桓欣w維及感覺纖維?舌神經?下頜下神經節和舌,支配下頜下腺、舌下腺的分泌和舌前2/3味覺 ④耳后神經—支配枕肌、耳后肌運動及耳廓皮膚⑤二腹肌支—支配 二腹肌后腹 ⑥莖突舌骨肌支—支配同名肌。⑦腮腺叢:包括顳支、顴支、頰支、下頜緣支及頸支。故膝狀神經節損傷后,影響范圍廣,出現癥狀重,其他神經受影響多,治療復雜,康復時間長,遺留后遺癥可能大。
與面神經相聯系的副交感神經節有兩對。一對是翼腭神經節(蝶腭神經節),為人體最大的副交感神經節,位于翼腭窩內,上頜神經下方,為一不規則的扁平小結,有三個根:副交感根來自面神經的巖大神經、交感根來自面動脈交感叢、感覺根來自上頜神經的翼腭神經。由翼腭神經節發出分支,分布在淚腺、腭和鼻甲的黏膜,支配黏膜的一般感覺和腺體的分泌。另一對是下頜下神經節,為橢圓形副交感神經節,位于下頜下腺和舌神經之間,有三個根:副交感根來自鼓索,經舌神經到達此節、交感根來自面動脈交感叢、感覺根來自舌神經,分布于下頜下腺和舌下腺,管理腺體分泌及一般感覺。
中間神經包含感覺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面神經支配肌肉的深感覺,均通過中間神經傳入三叉神經。來自外耳道、鼓膜、耳廓的外側面以及耳后、乳突區域的痛、溫度覺和觸覺,也由中間神經傳導。中間神經還管理舌前2/3味覺的傳入纖維,鼻腔、軟腭和扁桃體的感覺和面肌的深感覺纖維等,并且支配舌下腺、頜下腺和淚腺分泌的副交感纖維。中間神經是面神經的感覺根,在功能和通路上與面神經運動纖維不同,但是在進入內聽道后面神經感覺根與運動跟合成一條神經,故將中間神經統一歸屬于面神經。
面癱的特殊病例包括:雙側同時麻痹、雙側再發性麻痹、雙側交替性麻痹、單側復發性麻痹等。各種特殊的面神經麻痹在性別、年齡、發病頻率等方面有所不同。其中雙側面神經麻痹發病更傾向于男性,特別是雙側同時出現貝爾氏麻痹者。單側復發性面癱傾向于女性多發。雙側貝爾氏麻痹發病年齡與單側貝爾麻痹發病年齡分布大致相同,一側復發性貝爾氏麻痹更多見于年輕人。反復發作的面癱病人往往伴有面神經水平的骨質變化、肌肉變性或肉芽增生,這可能與面癱反復發生有關。特殊型面癱可能與病人本身的先天結構異常、內分泌因素、病毒感染、免疫因素、以及神經脫髓鞘改變等諸多因素有關,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完善檢查,再確定治療方案。
人類與動物面部最大的不同就是人具有豐富的表情活動,人類面部肌肉比動物發達,這與人類大腦皮層的高度進化有關。面部參與形成面部表情的肌肉稱為表情肌,位于淺筋膜或皮下組織內,為扁而薄的皮肌,其位置表淺,大多起自頭面部骨骼或筋膜,止于面部皮膚或皮下組織,表情肌主要分布于面部孔裂周圍,如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圍,可分為環形肌和輻射肌兩種,有閉合或開大上述孔裂的作用,肌肉收縮牽動面部皮膚,產生喜怒哀樂等表情。人類面部肌肉個體差異明顯,因此人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表情。人類耳周肌肉普遍明顯退化,頸部的頸闊肌因為參與口周的運動,也被歸于面部肌肉加以討論。目前為了便于表述,常將面部肌肉分為七組,即:頭皮肌、眼周肌、鼻肌、口周肌、頰肌、耳周肌、頸闊肌。
額部的枕額肌收縮可出現額紋,參與抬眉等動作;顳肌呈扁平的扇形,分為前、中、后三部分,主要功能是提升下頜骨,為口唇提供向上的張力以抵抗重力,并使口唇保持閉合,二者受面神經顳支支配。眼裂周圍的眼輪匝肌,包括:瞼部(環狀,圍繞眼裂)、眶部(環狀、圍繞眼眶)、淚部(束狀,淚囊部)。其作用為:眨眼、閉眼、擴大淚囊使淚液流通。所受的面神經支配為:面神經顳支、顴支。鼻孔周圍的鼻肌,包括:鼻背的橫部、鼻翼后背的翼部。其作用為:開大、縮小鼻孔。神經支配為面神經頰支??诹阎車鷾\層,神經支配為面神經頰支、顴支、下頜緣支。其中環狀圍繞口裂的口輪匝肌,作用為閉口;提上唇肌作用為上提上唇、開大鼻孔。顴肌作用為牽口角向外上方。舌肌作用為牽口角向外。降口角肌作用為牽動口角向下??诹阎袑由窠浿錇槊嫔窠涱a支,支配提口角肌作用為上提口角,降下唇肌作用為下降下唇??诹焉顚邮苊嫔窠涱a支、下頜緣支支配,頰肌、頦肌作用為使唇頰緊貼牙齦,參加咀嚼與吸吮,上提頦部皮膚,前送下唇。另有頸闊肌附著于下頜骨下緣和下頜間隔,與下唇周圍的面部肌肉相結合,有時可重疊并覆蓋到對側,受頸支支配,參與下唇和舌的部分活動,可影響發音和咀嚼等動作。
先從上到下觀察面部兩側是否對稱,包括額紋、眼裂、鼻唇溝和口角是否相等,有無面偏側萎縮、面肌痙攣或攣縮。再囑病人作蹙額、皺眉、閉眼、露齒、鼓腮和吹哨等隨意動作。一側周圍性面神經損害引起的面癱,表現為患側面部額紋消失、瞼裂變大,鼻唇溝變淺或消失,口角變低或歪向健側,蹙額及閉眼不能,露齒、 鼓頰和吹哨時出現面肌癱瘓。周圍性面癱時,隨意運動及情感運動均發生肌肉癱瘓。
一側皮質延髓束損害引起的中樞性面癱,則主要表現為眼部以下半邊面肌癱瘓,即出現鼻唇溝變淺、口角變低,露齒、鼓頰和吹哨時出現肌肉癱瘓,而眼部以上,蹙額、閉眼仍正常。由皮質延髓束損害所致的中樞性面癱,只有在隨意運動時出現肌肉癱瘓,而情感運動如哭或笑時,不隨意收縮仍存在。當錐體外系的基底節、丘腦或丘腦下部損害時,則引起情感性面癱,表現在笑或哭等情感運動時有面肌麻痹,而隨意運動時面肌仍能收縮。
意識不清和不合作的病人,可觀察面部的表情動作,給予壓眶等疼痛刺激,使其面肌收縮,比較兩側是否對稱,以判斷是否存在面癱。雙眼閉合的昏迷病人也可采用扳開眼瞼突然放松的方法進行觀察,如有面癱,則兩瞼閉合不同步,患側上瞼向下閉合較慢且閉合不完全。
中樞性面神經麻痹的病人,顏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現癱瘓,閉眼、抬眉、皺眉動作均正常。額紋深度、眉毛高度與瞼裂大小均與對側無差異。這是與周圍性神經麻痹相鑒別的重點。
對于面癱明顯者,中樞性與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易于鑒別,但癥狀極輕者鑒別困難,可以依靠以下幾方面來鑒別:①表情運動:中樞性癱者哭笑時不表現癱瘓,周圍性者則癱瘓更加明顯,②掌頦反射:中樞性癱瘓有或亢進,周圍性癱瘓無或減弱,但此法不太可靠;③將其他體征聯系起來共同判定,此法最為可靠。例如當面癱難以判定屬于中樞性或周圍性時, 如患者合并一側上下肢輕癱,癱瘓側上下肢與面癱不是一側,其面神經癱瘓為周圍性面癱;如癱瘓側上下肢與面癱發生在同側,其面癱為中樞性面癱。中樞性面癱常伴有肢體癱瘓,與肢體癱瘓同時發生,而周圍性面癱單純病變在面神經者,則不會出現肢體癱瘓的情況,而是在面神經分布走行的區域受病變影響明顯。
中樞性面癱與周圍性面癱鑒別的意義在于他們發病的部位不同,對癥狀的鑒別直接決定著不同的治療決策和患者的預后,所以中樞性面癱與周圍性面癱的鑒別診斷至關重要。
對于面癱明顯者,中樞性面癱與周圍性面癱易于鑒別,而癥狀輕微,或繼發于其他疾病之后的病人則鑒別困難。不易鑒別的面癱可以依靠以下幾方面來鑒別:①看患者的表情運動:中樞性癱者哭笑時無面癱表現,周圍性面癱者表現更加明顯;②檢查掌頦反射:中樞性癱瘓可見或表現亢進,周圍性癱瘓一般不出現或表現極為微弱,但此法因表現不穩定,故不完全可靠,可以與其他檢查方法共同使用,以鑒別參考;③與其他體征(如瞬目運動、睫毛征、眼瞼震顫現象、Hoffmann征、Babinsiki征等)或檢查(如CT、MRI、肌電圖等)聯合判定,此法最為準確。臨床上尤其對于一些復雜性面癱,應先明確診斷,再制定治療方案。如因腦血管病伴發的中樞性面癱,以治療腦血管病方案為主。而對于面神經炎引發的周圍性面癱,則以周圍神經治療方案為主。如因腫瘤引發的面癱,應明確腫瘤的具體病灶部位,對因治療。有的患者之前曾經患有面癱,再次發病時一樣要明確病因,不宜未經分辨就直接按上一次方案治療。尤其對于有基礎病、情況復雜、或反復面癱、相繼出現雙側面癱者,更要注意完善相關檢查,明確病因,才能把握治療時機、確定正確的治療方案。
當面癱明顯時,診斷并不困難,但有時并非典型,尤其是對輕度面神經麻痹癥進行早期的發現和診斷是極為重要的,對于不好判斷的早期面癱一般常用的檢查法有:
⑴睫毛征:囑患者強力閉眼,正常人在強力閉眼時,睫毛多埋在上下眼瞼之中;當面神經麻痹時,則睫毛外露。特別在輕度麻痹的情況下,用力閉雙眼,開始時睫毛不對稱現象并不明顯,但經過很短時間之后,輕度麻痹側的睫毛即慢慢顯露出來,稱為睫毛征陽性。
⑵眼瞼震顫現象:強力閉雙眼,檢查者用力扳其閉合的上瞼,此時感到一側上瞼有微細的肌肉攣縮性顫動現象,另一側則沒有,說明攣縮顫動一側有輕度面神經麻痹,以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多見。
⑶瞬目運動:雙側瞬目運動不對稱,此種現象意義較大。如囑作瞬目運動時,輕度麻痹側瞬目運動緩慢且不完全。
⑷斜卵圓口征:囑患者大張口,輕度面神經麻痹時,患側口角下垂呈斜的卵圓形口。此與三叉神經運動支麻痹的斜卵圓形口之不同點,在于無下頜偏斜。中樞性面神經麻痹時,此現象輕。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發生時,在病灶同側全部面部肌肉均發生癱瘓,患者抬眉受限,額紋變淺或消失,眉毛較健側低,由于眼輪匝肌麻痹,眼瞼瞼裂變大,閉眼時眼瞼不能充分閉合,眼球上竄露出鞏膜,出現貝爾氏征,可有眼淚外溢。患者患側頰肌松弛,鼻唇溝變淺,大笑或齜牙時,口角被牽引向健側,張口呈斜卵圓形,喝水漏水,吃飯食物貯留于面頰與牙齦之間,以致患者必須用手指將食物掏出,不能噘嘴,鼓腮漏氣,說話發音不清楚,乳兒發生面神經麻痹時吸吮受限。
⑴貝爾征:貝爾征是周圍性面神經麻痹重要體征,表現為眼瞼瞼裂變大,閉眼時眼瞼不能充分閉合,眼球上竄露出鞏膜。⑵眼球征:麻痹側的眼球與健側不在同一水平,較健側上移,瞳孔水平也比健側高。⑶頸闊肌征:患者頭用力前屈時, 在患者額部施加阻力,健側頸闊肌收縮,麻痹側不收縮。⑷舌體偏斜:舌的位置與口唇位置不正有關,多屬錯覺,人為矯正口角之后, 舌偏斜可消失。⑸聽覺過敏:面神經發生在鐙骨肌分支以上的病變可以伴隨聽覺過敏出現。⑹反射:麻痹側眼輪匝肌反射、口輪匝肌反射、恐嚇瞬目反射、視反射均低下。⑺味覺障礙:在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時,可表現為患側舌前2/3味覺障礙,少數病人可出現味覺倒錯。 ⑻淚腺分泌障礙。⑼唾液分泌障礙。
常用的有:淚腺分泌試驗、棉線流淚試驗、鐙骨肌反射試驗和味覺試驗。
淚液分泌試驗是在特定時間內,將標準濾紙條一端放置于患者下眼瞼內側1/3處結膜囊內,觀察濾紙條浸潤的長度,以測定淚液生成的多少。在面癱中使用淚液分泌試驗,主要用于判斷患側有無淚液分泌過多的情況。
棉線流淚試驗是用長10cm的全棉棉線,24小時內用 70%酒精加70%乙醚脫脂干燥,用10%氫化螢光素液涂染棉線的一端3cm長,置于一側上瞼外側、淚腺下方,插入后閉目放置60秒取出棉線,即刻測量浸濕的氫化螢光素染色長度。淚腺流量正常范圍為60%-140%,功能低下型即60%以下,功能亢進型即140%以上。此方法的優點是:微量淚液即能測量,比淚液分泌試驗法更精確。
鐙骨肌反射試驗是用聲導抗儀測試,正常反射呈陽性,當鐙骨肌支近端受損時則為陰性。面神經為聽面反射的傳出神經,當面神經麻痹是,確定鐙骨肌反射閾值有助于判斷神經損害的定位,為判斷面神經損害的預后提供參考。
味覺試驗:借助電味覺計用酸、甜、咸味的液體測試舌前2/3味覺,根據兩側味覺閾值變化對比,判斷面神經損害平面,但該試驗可靠性差,僅可作為參考使用。
面神經麻痹可為面神經單獨受損,或與其他顱神經及神經結構同時受損,面神經周圍支受損的病因最常見的是因病毒感染導致的面神經炎,其次為耳源性、創傷性、腫瘤性、自身免疫性、先天性等原因。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因面神經損害部位不同,可以出現不同的癥狀表現,了解這些癥狀之間的區別有助于明確面神經損傷的部位,對于指導診斷和治療以及判斷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⑴莖乳孔或以下鼓索分出后遠端部分受損:表現為病側的面部表情肌癱瘓,但沒有舌前2/3味覺障礙。
⑵面神經骨管內鼓索支和鐙骨肌支之間受損:表現為面肌麻痹,舌前2/3味覺喪失,唾液腺分泌障礙。
⑶面神經骨管內鐙骨肌支和膝狀神經節之間受損:出現面肌麻痹,舌前2/3味覺喪失,唾液腺分泌功能障礙,聽覺過敏。
⑷膝狀神經節處受損:面肌麻痹,舌前2/3味覺喪失,唾液腺腺分泌抑制,淚液分泌抑制,聽覺障礙,鼓膜、耳甲、乳突區疼痛。因帶狀皰疹病毒感染,鼓膜、外耳道、耳廓外側面及耳廓與乳突間可見皰疹出現。
⑸腦橋和膝狀神經節之間受損:此處面神經與聽神經一起行走,發生病變時除周圍性面癱外,尚有耳鳴、聽力減退和眩暈;中間神經也一起受損時可有舌前2/3的味覺減退及唾液和淚液分泌減少。小腦腦橋角病變還可影響到三叉神經、小腦腳及小腦,出現同側面部疼痛或感覺障礙、肢體共濟失調及眼球震顫。
⑹腦橋內核性或核下性損害:出現的周圍性面癱常伴有附近結構損害的表現,而感覺與腺體分泌功能??杀4?。因面神經核及其發岀的纖維與外展神經核有密切的關系,腦橋病變常引起同側面神經和外展神經同時麻痹,并常因損害皮質脊髓束而發生對側肢體偏癱。在面神經核的變性疾病,如進行性延髓麻痹及延髓空洞癥時,面神經支配的肌肉可出現肌束顫動。
一側上運動元面肌麻痹的特點是半側臉眼部以下、口角周圍肌肉麻痹。一側錐體束纖維病變時,對側面肌下1/2-2/3的隨意運動消失,但情感運動,如自發性笑、哭或其他情感表現時仍存在不隨意收縮。當支配面肌的中央前回小部分皮質受損時出現單純核上癱瘓,由于面神經與錐體外系的聯系未受破壞,盡管有面神經核上性癱瘓,面肌仍可有不自主運動 出現陣攣性抽搐或張力性面肌痙攣。當病變位于大腦半球,而未累及丘腦到面神經核的纖維,患者大笑時并無癱瘓,但若同時累及到丘腦的面神經核上性癱瘓,則在歡笑時也表現出癱瘓。丘腦病變時,隨意運動可以保留,但對側“下意識”表情動作喪失。蒼白球至面肌的神經作用中斷時,面肌僵硬呆板,有情感沖動時,僅可出現輕微的肌肉收縮,稱為震顫麻痹的假面具。上運動元由錐體束、丘腦、蒼白球等處病變引起的面神經麻痹,均無肌萎縮、無肌束震顫、無電變性反應,但它們各自伴有錐體束、丘腦、基底節相應的受損癥狀,可依其癥狀特點加以辨認。
中樞性面神經麻痹發病時顏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現癱瘓,閉眼、揚眉、皺眉均正常,兩側額紋對稱,深度相等,眉毛高度與瞼裂大小均與對側無異。眼部以下部位肌肉出現癱瘓,患者于靜止位時該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示齒動作時口角歪向健側。中樞性面神經麻痹時,顏面不對稱并不明顯,面肌痙攣者極為罕見,中樞性面癱往往伴有偏癱之其他體征,如腱反射亢進、掌下頦反射、Hoffmann征、Babinski征等中樞神經系統體征出現陽性改變。
面肌均為小肌肉,肌力不強,屬于表情肌,不引起關節運動,難以對動作給予助力或阻力以致達到最大面部表情肌的肌力,通常按肌力大小可分成6級。
0級相當于無肌力,病人試圖收縮面部表情肌時,醫生肉眼觀察不到表情肌收縮,手觸表情肌也無收縮,患側因受到健側牽拉出現表情不對稱。
1級相當于正常肌力的10%,讓病人主動運動時即表現皺眉等,僅能達到健側的1/3以下,或僅產生輕微的肌肉微動。
2級相當于正常肌力的25%,面部表情肌做各種運動時雖然困難,但主動運動表情肌可產生動作,如皺眉動作可達到健側的1/2以上。
3級相當于正常肌力的50%,面部表情肌能做自主運動, 但和健側相比有差距,如皺眉時比健側眉紋少或額紋也少。
4級相當于正常肌力的75%,面部表情肌能做自主動作, 皺眉、額紋、閉眼等基本與健側一致。
5級相當于正常肌力,面部表情肌抬額紋、閉眼、皺眉、示齒時鼻唇溝深淺和健側比較完全一致。
新生兒面神經檢查,主要是在其睡眠或安靜時,隨意運動與表情運動(如哭或笑)時,觀察雙側面部是否對稱。舌前2/3的味覺檢査,可給服甜(如5%葡萄糖)或苦(稀的奎寧溶液)的液體,分別觀察其反應,正常者對苦味溶液引起皺眉并拒絕或哭泣時,觀察雙側面部是否對稱。較大的兒童運動和味覺檢查則可與成人相同。
Sunderland根據周圍神經纖維受損的嚴重程度從輕到重將面神經的損傷分為五級,I級損傷最輕,V級最嚴重。
I級損傷:面神經結構完整,各層面神經纖維結構未受損,損傷僅因神經內壓增高阻滯軸漿流動導致,因神經受壓不能傳導神經沖動,導致神經失用產生面癱。這種情況,神經遠端對電刺激仍存在反應,隨著神經受壓部位的壓力解除,面部表情可在3周左右的時間內恢復正常。
II級損傷:面神經因持續壓迫未能緩解,導致軸索裂傷、軸突減少、軸索變性,但神經內膜管仍保持完整。這種情況若在壓力及時解除的情況下,面神經可在3周到2個月內開始恢復功能,如果神經軸索數量也沒有減少,那么面神經可以得到完全的恢復。
III級損傷:當面神經內膜和軸索出現斷裂,形成神經斷裂傷,神經對電刺激反應明顯降低,在神經再生的過程中,再生的軸突可因混合分裂而非正常的進入神經內管,導致神經恢復緩慢不完全,且出現聯動癥等后遺癥。病人在2-4個月內看不到面神經恢復的跡象,在恢復的過程中會伴有連帶運動,而且最終難以得到完全的恢復。
IV級損傷:比III級損傷更嚴重,神經出現了部分橫斷或撕裂,神經束膜及其神經束均發生斷裂,可因瘢痕形成而減少神經再生可能,面神經功能喪失更完全,若面神經損傷過重則可以不出現聯動、面肌痙攣及攣縮等癥狀。
V級損傷:整個神經的完全性斷裂,神經損傷處形成瘢痕,無新生軸索通過,面神經完全麻痹,無任何運動產生,保守治療無任何恢復可能。
I-III級損傷可由病毒感染、中耳炎感染、腫瘤壓迫或外傷導致,而IV級、V級損傷則多由外傷、手術、生長迅速的腫瘤導致,一旦確定發生面神經的IV級、V級損傷,則必須盡快手術修復治療,以盡量減少其自行恢復的不確定性。
中樞性面癱時,舌往往是可以出現歪向患側的,即歪向面癱側偏斜,這是因為大腦內部腦皮質向下走行支配舌的運動神經支配對側的舌肌運動而決定的。故在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同時波及到顱內的面神經核和舌下神經核的時候,是可以同時出現伸舌偏歪的癥狀的。單純的面神經周圍神經病變,一般伸舌時舌的位置是居中的,但若一側舌下神經下運動神經元受損,則可導致病變側舌肌癱瘓而出現伸舌偏歪的癥狀,這個時候舌頭是向健側偏斜的,與神經損傷后莖突舌骨肌和腭舌肌麻痹有關。
面肌痙攣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以半側顏面面神經刺激癥狀為要表現的疾病,其臨床特點為:陣發性不規則的半側面部肌肉顫搐,中年以后女性較多見,疾病初期多表現為眼輪匝肌間歇性顫搐,呈逐漸進展性擴展至面部其它肌肉。該病可因精神緊張、疲倦及自主運動而加劇,入睡時消失,休息后可減輕,面肌痙攣不受意志控制,不能隨意發生或停止。真性面肌痙攣一般被認為是器質性病變引起,還有部分病人是習慣動作或精神因素導致。當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不恢復或不完全恢復時,癱瘓的肌肉可以出現面部瞬動或聯帶運動。面部瞬動表現為病側半面部肌肉異常抽搐,病側口角收縮,鼻唇溝加深,眼裂縮小,這種情況下有時患者甚至會誤認健側是病側,讓病人做主動運動時(如露齒等),卻可以發現攣縮側肌肉并不收縮。這種情況系由面神經及面部肌肉病變后的繼發改變,與面肌痙攣并不完全相同。另一種常見情況為聯帶運動,當病人眨眼時伴發上唇顫動,也有人在露齒時眼瞼不自主閉合,試圖閉眼時額肌發生收縮或同側口角不自主上提。這種聯帶運動的產生,系由于面神經的某些纖維在再生過程中誤與其他神經纖維吻合生長,而導致神經沖動的錯誤傳導而引發。有在吃飯時引起反射性流淚的,可能是由于應長入涎腺的纖維錯誤地長入淚腺中而引發,這種現象醫學上稱為鱷魚淚現象。面肌的不自主運動可以由很多原因引發,當面神經的中樞及周圍通路任何一部分受刺激時,均可出現相關肌肉痙攣的情況,可見于單獨的疾病中,也可見于其他疾病的伴隨癥狀中,臨床上需具體分析,甄別對待。
除中樞性面癱、周圍性面癱外,面部肌肉病變還可以見于肌病,出現“肌病顏貌”,見于進行性肌營養不良、萎縮性肌強直癥等疾病。對于腦干病變者,患者可出現完全性顏面肌肉麻痹;假性球麻痹引起大腦廣泛病變,病人可出現面無表情、強哭強笑呈現悲傷、驚訝、恐懼等特殊表情表現;重癥肌無力患者因雙側眼外肌麻痹,可出現兩眼固定、雙瞼下垂、額肌代償性收縮,呈睡眠外貌;帕金森病可出現面無表情,瞬目運動減少,呈面具樣臉,半側病變時左右臉表情差異明顯;舞蹈病患者表現為做鬼臉特征;麻風病、面偏側萎縮癥、偏側肥大癥等疾病均可出現特殊的面部肌肉運動障礙表現,因此當出現面部肌肉運動障礙時,必須進行詳細檢查,明確病因。
特發性面神經炎病因不明,在病人血清中可檢測到單純皰疹病毒抗體,有學者據此推測,認為機體在特殊狀態下可激活原本已存在于體內的單純皰疹病毒,病毒侵犯面神經而致病,免疫力下降、妊娠、糖尿病、遺傳因素等均是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可能的致病因素。 此病在各個年齡段均可發病,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發病前多有受涼或疲勞病史,鼻塞、肌肉痛、咽痛或其他病毒感染癥狀可在疾病早期出現。發病后病人可出現味覺減退,半數以上病人患側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耳后疼痛。伴有眩暈、眼震者,可行眼震檢測,屬于前庭神經癥狀表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多發神經病變或腦干病變等,需區別于貝爾氏麻痹。面神經水腫在7-10天內達到高峰,在這期間面癱可呈進行性加重,治療目的以退水腫最大限度保護神經功能為主。水腫消退后進入恢復期,輕癥一般在2-4周內開始恢復,4-8周可接近痊愈;嚴重者在4-8周內開始出現恢復跡象, 半年后仍恢復不好,或仍無明顯恢復,或伴明顯的合并癥者恢復不良,可造成部分面神經功能永久性損失,這可能與神經外膜內形成的神經纖維化有關。CT、磁共振檢查、肌電圖檢查、電測聽檢查、前庭神經功能檢查有助于排除面神經瘤、聽神經瘤、膽脂瘤等多種疾病,完善相關檢查對其鑒別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反復發生的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每次發病都應重新進行檢查,避免簡單依照上次診斷直接開始治療。
面神經電生理檢查主要包括:肌電圖、誘發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瞬目反射等,電生理判斷預后的準確性往往高于僅僅依據面癱自然史做出的判斷。
其中肌電圖是電生理診斷、評估周圍神經系統損害的重要手段。當神經損害時,肌電圖中可出現纖顫電位、上尖波,但由于有些肌肉是受雙側神經支配,部分患者在三周后才會出現纖顫電位,因此肌電圖對判斷患者預后準確性有限,作動態肌電圖可提高檢查的準確性。
誘發肌電圖又稱神經電圖,神經電圖的振幅與面神經放電呈正比,神經損傷振幅下降,通過健側與患側比較,可計算出患側面神經纖維損傷變性程度。在疾病1-3天內,急性炎癥水腫導致面神經興奮性增高,這時候誘發肌電圖檢查可出現偽增高情況,檢查缺乏特異性,但在8-14天內檢查,異常檢出率可達100%,是判斷面癱及預后的重要指標。面神經纖維變性超過90%的病人預后不良,需手術治療。
神經傳導速度的下降一般認為是面神經脫髓鞘改變引起,若神經病變為傳導阻滯,則潛伏期仍在正常范圍4毫秒之內;若為部分神經變性,潛伏期則明顯延長, 但神經興奮性仍存在;若神經全部變性,肌肉反應在2-3天開始減弱,5-6天全部消失。測試時必須雙側對比,神經傳導速度與面神經放電波幅結合可判斷面神經損傷的預后。傳導速度下降、波幅正常者恢復快,預后好;傳導速度下降合并波幅下降者,被認為存在神經軸索損傷,恢復緩慢,預后欠佳。
瞬目反射是針對眼輪匝肌的反射檢查,在面癱的1-3天就可出現明顯異常,能直接可靠的反映貝爾氏麻痹的早期面神經損害,在早期診斷中具有重要價值,但單獨的瞬目反射檢查對面癱的預后缺乏準確的判斷價值。
上述電生理檢查各有優缺點,必須進行反復多次檢查,對結果需綜合分析,并與臨床癥狀結合才能得出準確結果。例如傳導速度和誘發肌電圖顯示神經有嚴重損傷,但肌電圖卻查出有自主活動的動作電位,說明神經可以恢復,預后良好;如神經損傷后肌電圖無反應,但其傳導速度和誘發肌電圖反應良好,亦說明損傷不重不需要手術;如通過電生理檢查判斷神經損傷已達90%以上,則需在損傷發生兩個月內盡早手術。電生理檢查可以判斷面癱的程度及其恢復與預后,但是臨床上仍有面神經興奮性明顯減退的病人最后獲得了完全的恢復,故對面癱的判斷不能光靠這些檢測。面癱起病的緩急,病程的長短,肌肉的張力情況和癱瘓的程度均應在考慮的范圍內。那些起病緩、病程短、肌肉張力保持、靜止時兩側面部對稱、非完全性癱瘓的患者一般預后良好。目前電生理檢查已用于面神經損傷手術的術中監護中以提高患者手術療效,例如對于耳部帶狀皰疹和貝爾氏麻痹的減壓手術,理想的情況是在術中用電生理檢測判斷真正的損害部位,取代全程減壓術,以減少創傷、提高療效。
面癱是一個疾病癥狀名稱,很多原因均可引起面癱,因此發現面癱后第一時間明確診斷,是確定正確治療方案,把握治療時機的關鍵。面癱患者應盡早就醫,明確病因,正規診療,首診科室為神經內科或耳鼻喉科。面神經神經傳導通路上各個部位的病變均有可能引發面癱,一般認為面神經疾病首診于神經內科,可在第一時間分辨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針對不同的病因及時采取治療措施,尤其對于腦血管疾病的病人,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救治,最大限度為患者留存神經功能至關重要。也有專家認為首診就診于耳鼻喉科更為必要,耳鼻喉科的專科檢查對于判斷患者是否需要手術的評估更為全面準確,直接影響著患者下一步治療方案。面癱是一個復雜的疾病,必須在相關檢查完善,病因清楚的情況下,才能展開有針對性的治療。患者切忌在病因不明的情況下盲目采取治療措施,對于一些復發面癱的病人,同樣應該先進行全面檢查,以明確疾病是否產生變化,要避免在未經明確診斷的情況下,便直接按上一次治療方案進行治療。在醫療條件較差的地區,若無??瓶剖以O置,在治療一個月無明顯好轉者,必須立即轉診至上級醫院進行??圃\療。
面癱發病首診為神經內科或耳鼻喉科,在明確病因的情況下,需采取針對性治療。疾病在7-10天的急性期內,處理原則為抗病毒、退水腫、增加神經營養,此階段除采用注射或口服藥物外,可以考慮盡早介入針灸治療。應該特別注意的是,急性期針灸治療不可在病變局部使用強刺激手法,局部放血和全身治療對早期消退局部水腫和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均具有積極的意義。發病7-10天后,疾病進入康復期,針灸治療在縮短病程、恢復神經肌肉功能方便具有獨特的優勢和重要的作用,成為面癱康復期的主要治療手段。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即貝爾氏麻痹的治療方法可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部分。發病初期保守治療的原則是抗病毒、退水腫、改善循環、保護神經功能,治療藥物以抗病毒藥、激素治療為主,對于沒有治療禁忌的患者,在發病早期提倡盡早使用激素治療。輔助用藥為維生素B族、改善微循環藥、神經營養和修復藥、能量合劑等。急性期使用針灸治療應以局部輕刺激,局部放血和全身治療為主,尤其對于無法使用激素等藥物治療的患病群體,針灸療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進入恢復期后停止抗病毒、激素治療,重點為以神經修復為主的藥物和康復治療為主,這期間應盡以針灸、理療等治療方式為主,在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均可結合具體情況配合口服中藥治療。也有研究認為七成左右的貝爾氏麻痹經過一定的時間可以自愈,短則一個月,長則半年;三成左右病人殘留聯動、面肌痙攣、部分面部肌肉萎縮等后遺癥狀,預后欠佳。尤其對于發病10-20天無明顯康復的病人,建議盡快加入針灸治療,對于加速疾病恢復有重要作用。在恢復期配合手法治療和自我面部功能鍛煉也十分重要,應該加以重視。對于面神經功能損失90%以上,保守治療2個月仍無任何恢復者,應行進一步檢查,以確定是否需要外科手術治療。手術主要的方法是開放骨管,切開面神經鞘行面神經減壓術,但手術效果在不同病人身上可能出現不同結局,目前中西醫學界對于面癱后遺癥的各種治療方法仍在不斷積極探索中。
外科治療特發性面神經炎是采取面神經減壓術,開放骨性面神經管,切開面神經鞘,以減輕對面神經的壓迫,保護神經結構,防止神經變性,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對于保守治療兩個月仍無神經電活動,經評估神經損失達90%-95%的患者,或發病后病情嚴重自我修復可能小者,考慮進行神經減壓術治療,治療時機最好不晚于面癱發病后4個月。近年來隨著保守治療效果的不斷提高,且手術術后效果的不確定性,目前僅針對于貝爾氏麻痹而施行的手術大量減少。對于麻痹時間長,神經功能缺損嚴重者,可考慮施行面神經移植術進行治療,但鑒于手術結果的不確定性,在手術治療前必須至??瓶剖疫M行充分的專業評估后方可加以實施。對于有明確病因的面神經麻痹,如膽脂瘤、各種良惡性腫瘤等,必須先手術治療,術后可繼續行針灸等保守療法,促進面神經功能的全面恢復。
對于面癱晚期眼瞼閉合不全者,可以采取手術療法恢復眼瞼閉合功能,下瞼實行筋膜懸吊術,可使下瞼緣抬高以縮小瞼裂;上眼瞼可使用重瞼成形術加以矯治,術后可以改善瞼裂閉合效果、恢復患側眼大小,患者在外形和功能上都可以得到滿意提升。
目前臨床治療特發性面神經炎主要使用保守療法,其核心原則是消炎退水腫,減輕面神經壓迫,最大限度的保護神經結構和功能。這個核心療法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激素治療。輕度的麻痹治愈率與用藥與否關系不大,但對于中度以上的麻痹,則越早用藥,越早控制水腫,治療效果越好。故對于無臨床使用禁忌癥的病人強調早期足量用藥。在激素的使用方法和劑量上,存在意見不盡相同,但比較公認的方案是短期足劑量(按標準體重換算確定藥量)激素,可依據不同用藥習慣采用晨起頓服、或肌肉注射、或靜脈給藥的方法。臨床醫生也普遍認為在使用激素治療的同時,應用改善循環藥物療效更好。早期及時使用激素類藥物治療,可以明顯緩解病情,縮短病程,增強療效。對于不適合使用激素療法,或需采取謹慎用藥態度的人群是糖尿病人、肝腎功能不全病人、激素敏感人群、或有激素使用禁忌癥人群,故在使用激素療法之前若有任何基礎疾病,對醫生必須明確告知。
特發性面神經炎初期,需要足療程使用抗病毒藥和激素藥,一般從發病起服藥7-10天,在這一階段還應加入地巴唑、維生素B族藥物和其他改善循環藥。疾病進入恢復期,即面癱發病7-10天以后停用抗病毒藥和激素類藥物,口服藥以神經營養藥和改善循環藥為主,排除個別癥狀較輕可以自愈的病人之外,中重度病人口服用藥時間可以疾病痊愈程度為準,短則一個月,長則3個月至半年。口服中藥對于增強療效或對于因自身身體狀況無法使用激素類藥物的患者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另外,特發性面神經炎病人在整個疾病期,都有可能出現眼瞼閉合不全的癥狀,這時要注意眼部衛生,宜用保護性眼鏡或眼罩和消炎眼藥水,這個治療在痊愈前整個疾病期都需要注意。
面神經炎急性期是否可以使用針刺治療,一直是一個有爭議性的問題。有的人認為越早使用越好,有的醫生認為發病7天以后進入康復期再使用最好,也有的醫生認為干脆不需要針灸治療。這幾種說法均源自于臨床觀察,目前缺乏循證醫學研究證據。具體治療目標上無疑是需要圍繞著面神經炎的治療原則做決策的問題。面神經炎發病初期,神經水腫嚴重,即便實行針刺治療,也不宜在患側面部深刺施針,而是可以采取患側耳尖放血,或結合全身癥狀進行綜合調治的原則,目的仍然是最大限度的為患者減輕面神經水腫而進行的治療。初期切忌在患側面部行重刺激或做熱敷等具有溫熱性質的治療,任何重刺激和溫熱性質的治療都可以導致水腫加重延誤病情。相反的,在患病7天后,水腫期已過,面神經功能開始進入康復期,這個時候可以重點選擇患側面部穴位進行治療,以幫助患者恢復面神經功能,這個時候適時地加入針刺、艾灸、理療等治療是適宜的時機。也有的醫生認為特發性面神經炎本身是一種自愈性疾病,不需要額外的干預,但是對于那些發病10-20天仍無明顯恢復的病人,還是應該接受針刺治療,可以使病人恢復更快,縮短病程,預后更好。特發性面神經炎是一種復雜性疾病,不同的發病過程疾病結局不同,需要專業的醫師根據疾病所處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治療措施,不能一概而論。
中醫的面癱病主要包含西醫的特發性面神經炎和膝狀神經節皰疹引起的周圍性面癱,中樞性面癱多歸在中風門下討論記載。針灸在治療面癱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往往結合中藥等藥物治療,因其療效較好受到廣大醫患的認可。面癱急性期治療以疏散風邪,祛風止痛為主,可取患側耳尖放血,結合全身取穴等方法。中藥治療主方為牽正散,可依據癥狀加減化裁?;謴推冢樉闹委焺t以疏經通絡、行氣活血為主,各家針刺及方法不一,傳統取穴多為患側風池、翳風、陽白、頰車、地倉、大迎、攢竹、絲竹空、睛明、迎香、巨髎等,也可配合體針合谷、太沖等以辨證論治加減穴位治療,此時可以結合紅外線燈、電針等外用治療,并結合按摩手法和病人自我功能鍛煉。還有其他特色療法,比如梅花針、各種不同部位的刺血療法、艾灸療法、貼敷療法、穴位注射療法、割治療法、針刀治療等均有相關文獻報道。中藥治療可選用大活絡丸、天麻鉤藤飲、補陽還五湯、血府逐瘀湯、葛根湯等傳統方劑為基礎方藥加減化裁,可以依具體情況辨證論治選用。
根據經絡學說理論,行經人體面部的經脈有足陽明胃經行于鼻、顴、口、頰、至頭角及頸,是行經頭面部的主要經脈;手陽明大腸經走行于口唇下齒;手少陰心經從咽喉上行至舌,連及目下,可用于治療心煩、味覺障礙;手太陽小腸經從后項上達頭面,連及眼、耳及頰肌等重要部位,治療流淚、目干、耳鳴等癥狀常從本經選穴;足太陽膀胱經起于內眼角,上額達到頭頂,連及后項部,治療額紋消失、流淚、目干、皺眉等均可從本經選穴;手少陽三焦經其循行經過耳、頰肌、顳肌等重要部位,是治療面癱合并耳部癥狀的重要經脈;足少陽膽經行及外眼角、耳顳部、后項部,在面癱的治療中膽經穴位使用幾率也很高;另外,足厥陰肝經上達顛頂,任督二脈亦在頭面部正中線處循行,以上經脈在面癱的治療中,均可從經絡辨證的角度論治使用。
額紋消失選陽白透魚腰、眉沖透攢竹、頭臨泣透魚腰、頭維透絲竹空;不能皺眉可選攢竹、攢竹透絲竹空、陽白;眼瞼閉合不全可選睛明、攢竹、絲竹空、承泣、四白;流淚可選睛明、四白透晴明、內睛明、頭臨泣、四白、承泣。
鼻部鼻唇溝變淺可選巨髎透迎香,地倉透迎香;不能聳鼻可選上迎香、迎香、迎香透晴明;人中溝歪選水溝、承漿、口禾髎;口角下垂采用太陽透頰車、地倉透頰車、下關透地倉;流涎選地倉、夾承漿、承漿;頰唇溝偏歪選承漿、承漿透地倉等;口干選廉泉、金津、玉液;面腫局部選穴下關、翳風,還可配合谷、足三里、陰陵泉等全身選穴;味覺減退選金津、玉液、下關;乳突疼痛、聽覺過敏、耳鳴等選翳風、風池、聽宮、率谷、完骨、外關。有流淚、目干、味覺減退等感覺障礙的病人還可采取蝶腭神經刺激術治療。
經外奇穴有一個穴位叫“面癱穴”,在手陽明大腸經與足少陽膽經在肩部的交接處,它位于鎖骨外1/3斜上1.5寸,相當于斜方肌中點向外1寸的位置。操作時當患者出現針感時,感覺酸脹向頭面部傳導。該穴針刺時不可過快過深,防止氣胸,同時可以配合紅外線照射治療增強療效。目前對于此穴報道較少,屬于經驗用穴。
針灸有一個特定穴叫“吊線穴”,該穴在口腔內側頰粘膜處上下牙之間有一如線繩粗的白線或紅線,中醫稱之為“吊線穴”。此線成年人中常見,一般無自覺癥狀,若頰部肌肉運動不利,則此線可增粗、變紅或蒼白等,中醫可用三棱針常規消毒后,此線附近每間隔0.5-1厘米處點刺出血,治療患側面部活動不利。針刺后還可配合患側面部手法按摩等以增進療效。
急性期用電針治療面癱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有的醫生提倡急性期不在患側治療,因此就不存在這個時候使用電針刺激患側局部的問題。也有的醫生提倡在急性期給與患側十分微弱的電刺激,認為可以起到增強神經興奮性,增強肌纖維收縮,促進炎癥吸收,緩解病變肌肉的萎縮和變性的作用。急性期做這種治療,要求必須把握針刺的深度、電流的強度和通電的時間,通電時間應從1-2分鐘開始,隨病情好轉可增加至3-5分鐘,通電時長不宜過長,不應該看到面肌收縮良好就長時間通電。對于同時使用中頻刺激等康復治療措施的病人,應主動告知醫生,避免重復過量在病變局部使用電刺激治療。目前關于這方面的權威性研究缺乏,多來自于臨床觀察和經驗,因此急性期使用此種療法應該充分辨明病情,對治療持以謹慎的態度。
面癱后由于鼻部肌肉腫脹失用,可能出現鼻淚管受壓不暢及刺激癥狀,另外面癱時患側眼瞼閉合不利眼球易受外界刺激,下瞼下垂使淚點外露等等因素均可引發“溢淚”癥狀。針灸多使用睛明、承泣治療,各家依據經驗采用的穴位不盡相同。近年來以解剖學理論為基礎創制的蝶腭神經節刺激術也應用到面癱溢淚的治療中,其原因是來自于蝶腭神經節的神經纖維對淚液的分泌有支配作用,這部分神經在面神經炎發病中功能受到損害可能影響淚腺的分泌。
針灸治療眼瞼閉合不全,可以常規按病變局部按經絡分布或肌肉解剖分布取穴;也有透刺法分別從眼尾沿上下眼瞼平刺透向目內眥方向的針刺方法,此法為彭靜山教授首創;也有醫生采用翼腭神經節刺激術治療此病,翼腭神經節刺激術為李新吾教授首創;也有關于點刺瞼結膜治療此病,屬于點刺放血治療方式。眼部肌肉組織結構疏松,血供豐富,無論使用哪種治療方法,眼部針刺必須嚴格遵照其操作流程,不可手法過重,防止出現皮下血腫,避免不良后果。
“點眼法”是一種選取適量藥物加工配伍成粉點于眼內,用來治療面癱的一種方法。藥物一般選取石膏、冰片、玄明粉等,取少量加工好的藥粉點在眼內,眼部出現清涼冰爽感,此時眼白發紅,隨即流淚,漸漸停止,發紅的眼白一般經2小時左右會消失。傳統中醫采用這樣的方法治療面癱,起到清熱解毒、擴張血管、消除水腫、緩解痙攣、治療疾病的目的。
這種治法出自《玉龍經》,該書記載鼻孔內上端,近鼻根部眼側鼻粘膜上為“內迎香”穴,針刺此穴或點刺2-3下、深1分許放血,用于治療面癱后聳鼻困難,針刺同時令患者搐鼻,一般刺后出血者效佳?,F在有部分研究結果認為該刺法可減輕患者局部無菌性炎癥及水腫,可以通過改善局部循環的作用治療本病。
傳統中醫有一種以中藥碾粉,包裹塞于鼻內的治療方法治療面癱。多采用川烏、草烏、附子、細辛、鵝不食草等藥物配伍為末使用,治療每次塞一個鼻孔,對于刺激較強的藥物一般一側感覺發熱或麻木時,換為另一側,對于藥力平和的藥物可于一側鼻孔留置24小時再換對側。此種療法要注意監測藥塞位置,藥塞宜稍大,大部分留于鼻外,避免藥塞過小吸入鼻孔深部難以取出。
透刺法治療面癱是依據面癱病變肌肉的走行和收縮方向,選取相關的兩個穴位,從一個穴位進針,針尖刺至另一個穴位的針刺方法,針刺后可以施加一定的針刺手法以加強療效。例如針刺后可以沿單向捻轉,使肌纖維纏繞于針身成滯針的狀態,然后提拉針體,以刺激神經肌肉恢復,這種方法稱為“滯針法”,也有稱為 “掛鉤法”或“甩針法”,在中重度面癱或頑固性面癱中常常使用。行此種治療時要注意用力要適當,不能過重或過猛,出針時應先反相捻轉還原針身原有位置后再出針,而避免因手法過重造成損害。
皮內針是一種特制的微型針,針刺在皮膚的表層,并以橡皮膏固定于皮下,可留置較長的時間,適用于有長時間微量持續刺激的治療需求的使用。皮內針治療往往依據病變部位局部選穴,做這種治療需要注意皮膚表面的清潔和消毒,一般夏季留針1-2天,冬季留針2-3天左右,留針期間患者可自己每天按壓針刺局部2-4次,每次1-2分鐘,按壓以個人覺得酸脹或舒適為度,手法不宜過重,以達到增強療效的作用。治療期間注意局部保持清潔干燥,及時更換新針,針具只可做一次性使用,針眼處一旦出現紅癢等不適,則須立即取下,進行嚴格的消毒,密切觀察,防止感染,若感染較重,必須立即就醫。取下的皮內針勿隨意丟棄,應先集中收集在空瓶或紙盒內,然后作為醫療垃圾同一處理。
患者面癱后,在病變處選擇適當的穴位,注射入具有神經營養和康復作用的藥物的方法是穴位注射法。治療一般每次選取3個穴位注射治療,藥物可以采用維生素B族注射劑、神經營養因子、胞二磷膽堿等藥物。部分學者認為穴位注射療法應謹慎使用,在中重度面癱治療半年效果不理想的患者上可以從小劑量嘗試使用,避免在早期大量使用,防止誘發面肌痙攣等不良結果。也有人采用穴位埋線或埋藥法治療此病,機理與此類似,但此種方法必須經專業人士經充分評估后才可選擇使用。
梅花針療法,又稱 “皮膚針療法”、“半刺”、“浮刺”、“毛刺”,是一種使用梅花針沿一定的循行走向在皮膚淺層進行叩刺治療的針法,叩刺時要注意運用腕力沿面部輕叩,以達到激發經氣、祛除外邪、行氣活血、疏通經絡的治療作用。急性期叩刺手法必須極輕,可配合放血療法同時治療?;謴推诳蛇m當增加治療力度,叩刺以局部潮紅為度,并可配合艾灸、熱敷、紅外線燈理療等方法。
人體足部有一穴位為“太沖穴”,太沖穴隸屬于足厥陰肝經,位于足背第一跖骨間隙后凹陷處,《百癥賦》曾記載“太沖瀉唇?以速愈”意思是治療口?病應采用太沖穴。理論上足厥陰肝經循行上達頭面,而面癱的發病多因風邪侵襲面部,經脈失養筋肉遲緩不收,且肝主筋,太沖為肝經原穴,為臟腑原氣行經留止的部位,對肝經疾病調整能力較強,故選太沖穴治療面癱,另外基于臨床使用經驗,針刺太沖穴得氣感強,臨床上還常常將太沖與合谷合用,以增強療效,合稱為“開四關”法,該療法對面部疾病可以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是臨床常用的針刺治療方式。
《靈樞》中記載了一種“巨刺”針法,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選穴方法。巨刺針法多在急性期面癱、或面癱病久雙側運動和感覺極不對稱的病人中使用,認為這種療法可以調整雙側經脈陰陽失衡的狀態。有報道稱面癱急性期,針刺健側可明顯縮短面癱病程。也有報道認為面癱后期針刺健側,可以調節雙側面部肌肉張力平衡,使健側肌力松弛,有助于患側肌力的恢復,這種治法也被稱為“雙向針刺法”,在針灸學上屬于左右配穴法的一種。
割治療法是中醫外治方法中的一種,即經過捫按循或觀察顏色變化等方法確定一定的治療部位,充分消毒后以治療點為中心,在皮膚表面劃開幾毫米小的切口,可以放出一定量的血液,也可以依據治療經驗埋入一定的藥物經皮下吸收,切口不需縫合,只需治療后充分消毒,保持傷口清潔干燥,防止感染即可。割治治療每次選擇點位不宜過多過密,可以分多次,每次選擇不同部位進行治療。對于血糖高、凝血功能差、皮膚狀態不好或瘢痕體質的病人則需謹慎使用或禁忌使用該治療方法。
耳針療法是使用微針、皮內針或耳穴壓豆的方法,在耳部取穴治療面癱的一種方法。依據耳穴定位法可以辨證選擇眼、口、面頰、耳、舌等穴位,還可依據辨證加減選取胃、大腸、肝、肺、膽、心等耳穴,治療前需觀察耳部皮膚狀態,如皮膚有破損或溢液等情況則不適宜用此方法。治療前需要在局部進行嚴格消毒,針刺或壓豆后以得氣為度,長留針或不留針的方式均可,對于留針者需密切觀察皮膚局部狀態,保持局部清潔干燥,有出現刺痛難忍、顏色變紅變腫出現感染傾向者,需立刻停止治療,進行抗感染處理。耳穴壓豆相對可留置時間更長,耳針治療因為簡便廉驗而受到廣大患者的廣泛接受,但無論哪種治療方法均需以辨證論治和嚴格消毒、嚴格掌握操作流程和宜忌事項為原則。
灸法治療面癱歷史悠久,多部中醫古籍中均有關于這種方法治療的記載,近代多采用局部艾灸的方法,選穴與針刺選穴類似,常用穴位為陽白、四白、太陽、顴髎、地倉、頰車、下關、風池、翳風、迎香等,遠部取穴多為合谷、太沖、足三里等。面部艾灸一般不使用直接灸,防止燙傷結痂留下瘢痕損害面部美觀,可使用懸灸、雀啄灸,對于頑固性面癱采取直接灸的患者需采用隔姜灸或自制藥餅隔墊等方法,面部灸法還有一種特殊的方式為“葦管器灸”的方法,是使用蘆葦管深入外耳道進行的一種隔物灸法。隔物灸的材料避免使用過于刺激和發泡的材質,以免產生難以愈合的疤痕影響病人的肌肉功能和美觀。艾灸后若出現局部脹痛,或局部輕度色素沉著一般屬正?,F象,無需特殊處理,待其自行消失即可。面部艾灸一定要嚴格操作流程,必須防止燙傷起泡影響美觀,行艾灸治療后可適當補充水分,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受風,以免影響治療效果或加重病情。
面癱恢復期,也可以采用推拿的方法進行局部的康復治療。治療時患者仰臥于床上,醫生坐于一旁或患者頭側,可使用揉法或一指禪法于患側印堂、睛明、攢竹、魚腰、絲竹空、瞳子髎、四白、顴髎、陽白、迎香、下關、頰車、地倉、大迎、風池、翳風、合谷等穴。也可行循經推拿法,行此種治療前可在患者面部或醫生手上涂抹潤滑油方便操作。循經推拿可沿面部病變肌肉或表情肌走行,按著從上到下、從內到外的順序直推或旋推,再配合應用擦法治療。推拿時注意用力適度,以局部酸脹或微熱潮紅為度,應避免過輕治療無效,或用力過重對局部組織造成進一步損傷的情況發生。推拿治療也可與其他治療一同使用,也可在治療之后教會病人站在鏡前,自己學會配合一定的正確的功能鍛煉方法以增強療效,促進病人早日康復。
面癱患者掌握正確的自我按摩和功能鍛煉方法,在面癱康復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面癱進入恢復期,患者即可開始自我功能鍛煉。首先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自我治療必須在鏡前進行,鏡前康復有助于患者及時觀察肌肉運動變化,并有助于患者重新建立大腦與面部肌肉運動的協調性,對于縮短病程,減少后遺癥具有重要作用。具體按摩的動作可以分為按摩和動作鍛煉兩部分。按摩可以采取輪刮眼眶、指擦鼻翼、向上推拉額肌、向上推拉顴部及頰部肌肉、由口角下滑沿頸闊肌向頸前輕擦的方法,也可以以一定的力度揉按局部穴位,如印堂、睛明、攢竹、魚腰、絲竹空、瞳子髎、四白、顴髎、陽白、迎香、下關、頰車、地倉、大迎、風池、翳風、合谷等穴,以揉按患側顏面部為主,也可雙側同時揉按輔助治療。按摩完畢,可以對鏡練習抬眉、皺眉、眨眼、聳鼻、呲牙、噘嘴、鼓腮、吹口哨等動作。也可配合刮痧板刮擦或木梳梳頭等方式。當面部肌肉不動或僅能微微活動時,鍛煉應以被動活動,即以按摩輔助面肌活動為主;當肌力增加,病人可做表情但不完全,且兩側相差較多時,練習應以主動活動為主,即多做面部表情活動為主;當肌力恢復至4-5級時,練習應以手指給肌肉一定的阻力,以抗阻力活動為主要練習。進入面癱恢復期各種練習應盡早開始,在整個病程中堅持訓練,操作注意力度適當,起到鍛煉和恢復的目的即可,重在每日堅持,勿因心急而用力過大,對面部肌肉造成不必要的二次傷害。
面癱恢復期,可在病變局部采用拔罐法治療面癱,局部瘀滯嚴重者可配合放血療法。北京老中醫曲祖貽發明閃罐法,在面癱恢復期也常常使用。閃罐法采用拔住立即取下的方法反復多次進行,直至皮膚潮紅為止,這種療法既起到了治療作用,又避免了面部留下紅紫罐印,在面癱拔罐治療中也使用較多。拔罐法治療面癱中需注意使用火罐的話要掌握操作流程,避免拔罐過程中燙傷病人,留罐時間要適宜,不宜時間過長而起泡,更不宜留罐時間過長,留下難以愈合的損傷。一次治療后,可待顏色退去再做下一次治療,或每次治療選取不同部位進行。
面癱恢復期,可選用蒸煮具有舒筋活絡作用的中藥藥粉或藥酒,利用其蒸發的藥氣熏蒸患側面部局部做治療,熏蒸后可用毛巾或薄被覆蓋病人,使其稍稍發汗,治療時間約20-30分鐘。使用這種方法注意不可過熱或過汗,以患者微微出汗為度,可反復多次治療,避免因治療時間過長使病人虛脫,治療過程中應注意詢問病人溫度和感受,注意觀察病人意識狀態,避免不良事件發生。
外敷藥物治療面癱,可以疏通局部氣血,加快面癱恢復,臨床依據經驗采用的外敷藥物和方法多樣,中藥主要以祛風通絡、活血化瘀的藥物為主。近年來也有將具有消炎鎮痛作用的西藥貼膏(如氟比洛芬貼膏、洛索洛芬貼膏等藥物)貼于局部,對于消除早期局部水腫具有積極的治療意義。只要藥物選擇得當,外用貼敷法適用于面癱各期治療,此種治療方法對面肌痙攣也有一定的療效。當然,面癱是一個復雜性疾病,大多數時候,貼敷治療只起到輔助作用,具體如何用藥還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面癱各期治療中可依據病情選擇采用激光療法照射、超短波治療、紅外線照射治療、微波治療等方法,康復科還有電磁治療儀、神經治療儀、藥物離子導入治療儀、低頻脈沖治療儀、中頻治療儀等多種儀器供選擇。需要注意的是面癱的理療治療屬于被動性治療,需要注意刺激面神經的強度和時間,避免強度過大損傷神經,需從短時間小劑量開始,如小劑量治療即起效則不宜再繼續加量,達到促進康復和降低發生后遺癥的幾率。
患側眼裂較健側縮小、患側鼻唇溝比健側變深、出現口眼聯動癥狀、晨起面部有麻木滯澀緊縮或抽搐感,吃飯時出現流淚癥狀,當出現這些癥狀中的一項時表示病人進入了面癱后遺癥的早期,需及時調整治療方式,同時除非有手術需求者,要盡量避免進行電診斷檢查。
高壓氧治療是一種迅速提高血氧分壓、增加組織氧含量的治療方法,該方法是在超過一個大氣壓的環境中呼吸純氧,以提高血氧含量和毛細血管氧氣彌散度,可以改善神經供氧,促進神經細胞代謝,減輕神經細胞水腫,是神經系統疾病治療中一種較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法。高壓氧治療可起到消除面神經水腫,加速炎癥吸收的作用。它還能降低血小板聚集,保持水電解質平衡,改善面部血液循環和營養,防止血管痙攣,促進面神經功能修復,故對于面神經損傷后三個月仍功能恢復不良,且無高壓氧使用禁忌癥的患者可酌情考慮使用高壓氧治療。
面癱倒錯是中醫學術語,一旦出現難以自愈,多發生在周圍性面癱發病半年以上,面神經損傷嚴重,病程遷延不愈的患者中?;寄樧杂X面部肌肉發緊或癱瘓肌肉出現痙攣,患者自覺患側牽拉健側,做呲牙等動作時口角可明顯偏向患側。出現倒錯現象時,多伴有患側眼裂縮小、鼻唇溝變深、面肌板滯,還可伴有面肌聯動出現。此現象形成機制目前尚不清楚,部分研究結果推測,可能的機制與表情肌部分纖維化有關,或神經的不完全再生導致了肌肉張力過高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此病治療多以針灸外治法為主,同時也可以輔以中藥、推拿、刺絡放血、刮痧拔罐等治療?;颊咦晕义憻捒祻蜁r,應注意進行對鏡練習,反復糾正大腦與面部肌肉感覺的不協調信號反應。
面癱后出現“聯動癥”是面癱常見后遺癥之一。“聯動”是指病人眨眼時可同時牽動上唇出現輕微顫動,呲牙或咧嘴笑時眼瞼不自主閉合,吃飯或咀嚼時患側眼流淚(稱為“鱷魚淚征”),或者出現顳部皮膚潮紅,局部發熱或出汗(耳顳征)等。聯動癥的發生機制為病損后神經纖維再生時長入臨近神經細胞通路中,發生了神經錯向再生,支配眼部肌肉的神經與支配口唇部肌肉的神經纖維出現了融合,導致神經支配的紊亂。聯動的發生與面癱發病時面神經受損的部位和嚴重程度有關,也不能排除部分病人有先天神經分布的不同,故在恢復期更容易出現聯動癥。關于面癱聯動癥的發病率目前的研究統計結果差別較大,所做分析也均為假說,其出現的時間大約在面神經損傷后3個月后面神經再生顯著時,其加重期在面癱后兩年,基本上是面神經再生結束時加重,最遲的加重可發生在得病后40個月。因為發病機制不清,聯動癥的治療較為困難,西醫手術治療此病效果不理想,或因為難以確定治療的靶點而無法進行手術。保守治療以針灸治療為主,也可配合穴位注射治療、或針刀松解治療,但這些治療均缺乏循證醫學的證據支持,屬于臨床經驗總結性治療,往往用于癥狀的緩解,而難以保證治愈。
面癱的預后與患者體質、發病情況、病變部位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均有密切關系。總體來說面神經變性越重,臨床癥狀越明顯,合并癥越多,臨床痊愈的可能性越低。面癱發病治療半年無效者需進一步檢查,也有的學者態度更為積極,認為保守治療三個月以內無效即應經綜合評估后考慮接受手術治療。一般對于面癱起病急、病情進展快、早期藥物治療面神經水腫控制不佳、損傷位置位于膝狀神經節或以上者預后相對較差。損害發生在鐙骨肌或鼓索神經水平一般為中度損傷,發生在莖乳孔以下多為輕度損傷。病變早期未接受正規治療或自行處理導致面神經水腫控制不佳病情貽誤,或急性期不當使用針灸、理療等治療手法,刺激過重,均有可能是療效不理想的原因。另外一個不能忽略的因素是患者自身體質因素,比如自身神經結構的生理結構基礎、體質方面年老、體質虛弱、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礎病、或對治療和預后過于焦慮恐懼有難以除去的心理因素、自行手法康復時用力不當等均是預后不良可能的原因。
周圍性面癱減壓手術治療主要是進行面神經減壓,主要目的是通過手術治療解除面神經壓力,改善面神經血液供應,以促進神經再生,恢復神經功能。手術根據面神經損傷部位不同,采取不同的手術入路以暴露釋放受壓的面神經。當聽力和前庭功能存在時,經耳道及鼓室進路可達鼓室段面神經;耳后切口可經乳突,暴露鼓室和乳突段面神經;顱中窩入路,可暴露內耳道段和迷路段;迷路后入路,可到達顱后窩的面神經;經乳突和顱中窩聯合進路,可行面神經全程減壓術,保留聽力和平衡功能;對聽力和前庭功能全消失的病人,可經迷路入路暴露面神經全程。該手術療法適用于自主恢復可能極小、或大部分神經管保存完整的病人。但是對于那些肌肉張力消失、對直流電刺激無反應、無隨意性電活動、也無纖顫電位的病人則是手術的禁忌癥,需經專業的評估后考慮選擇其他手術方法。
耳源性面癱是由中耳炎等中耳疾病引發的周圍性面癱,有研究不完全統計,急性中耳炎引發面癱占8%,慢性中耳炎引起面癱約7%。急性中耳炎引起面癱者多因面神經骨管先天性裂缺,神經發生局限性充血、水腫,如退行性變未達90%以上者,無需手術治療,僅用抗生素和激素治療即可。慢性中耳炎合并骨髓炎和膽脂瘤造成面癱者,不論神經有無退變,均應早期進行乳突根治術,必須在清除病灶的基礎上,酌情進行神經減壓、吻合和移植術,如局部感染嚴重,可在清除病灶后延期進行面神經修復術。疑為耳源性面癱的患者應及早由耳鼻喉科??漆t生診治。
目前對各種原因引起的面神經損傷修復術有:面神經直接吻合術、神經替換術、跨面部面神經吻合術和神經移植術。在上述術式中,通常神經移植的修復效果最佳,對于那些面神經缺損過大,無法行吻合術的病人,可進行神經移植術。神經移植術需在患者自身其他部位選取神經供體,一般首選同側耳大神經,其優勢為取材方便、對感覺影響小、神經粗細接近等優點,是目前修復治療中最經常使用的方法。當耳大神經因外傷、腫瘤等情況受損不能利用時,可選擇腓腸神經、股外側皮神經等其他肢體神經作為供體選擇。面神經損傷修復手術治療后仍需進行規范的功能鍛煉和康復,以促進面神經的全面修復。
因面神經瘤引起的面癱不適合保守治療,手術切除是治療的唯一方法。面神經瘤,又稱面神經鞘膜瘤,可發生在面神經的顱內段、內耳道段、巖內段、膝神經節、巖淺大神經、中耳段、乳突段以及莖乳孔外的分枝,發生于中耳段和乳突段的較多,其他段較少。面神經瘤原發于面神經干中部者,因血運較少,腫瘤生長較慢,體積小而硬,呈灰白色,破壞面神經骨管較遲,影響面神經傳導較早,臨床表現為逐漸發病,慢性進展性全癱。面神經瘤原發于神經干邊緣鞘膜者,因血運豐富,腫瘤生長快,體積大而軟,呈淡黃色,破壞面神經管較早,影響神經傳導較遲,臨床上發生面癱較晚或不發生面癱;此種病變同時伴有單側不同程度傳導性耳聾、耳鳴和不同程度前庭癥狀,這是由于腫瘤突向鼓室所致。發生在神經干中部者,一般切斷神經,取出腫瘤,再做神經移植術恢復功能;腫瘤發生于神經干邊緣鞘膜者,一般切開被膜取出瘤組織,保留神經纖維,可保持神經功能。鄰近膝狀神經節的顱底腦膜瘤、膽脂瘤、血管瘤等均可引起進行性面癱,出現反復進行性面癱和面肌痙攣,有時被誤診為面神經炎(貝爾麻痹),此時應進行顱底X線攝片、頭CT或MRI檢查。建議反復發作的頑固性面癱應入神經科或耳鼻喉科??圃\斷,除外腫瘤后方可針灸等中西醫保守治療,確診為腫瘤者,應予手術。
聽神經瘤切除后,會在術中為病人做神經吻合或神經移植術,以保持面神經形態結構的連續性,但術后仍會出現面癱,多數病人術后1-2天即可出現,少數術后1-2周出現。面癱恢復的程度取決于腫瘤的大小、腫瘤的分型等相關因素,在6周內出現恢復跡象的面癱,可能與神經傳導阻滯有關;12周或更晚開始恢復的面癱,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經軸突斷裂損傷;5個月或更晚的恢復可能與面神經表面有瘢痕形成有關;術后一年仍無恢復跡象者應盡早實行手術修復治療。針灸治療可加快聽神經瘤術后面癱康復速度,是術后康復的重要手段之一。
對于患病日久,恢復緩慢或停滯并可伴有一定程度后遺癥的病人,除傳統針刺外,還可采取如下方法治療頑固性面癱:①“滯針法”,通常是選取長針沿經取兩穴,沿一定的方向透刺進針,一般可使用地倉透頰車、陽白透絲竹空、或翳風穴深刺治療,透刺后可由深及淺分幾次行滯針手法后進行重提輕插的手法刺激,以恢復肌肉功能的療法;②“多針淺刺法”使用短針或皮內針在患側面部沿經脈循行的部位循經淺刺數針至皮下,順肌肉走形排列,為增強療效可以使用長留針法,或于針刺部位同時配合艾灸療法,此法屬補法適用于經脈空虛之虛癥的治療;③ “遠道取穴法”,即局部取穴難以獲效,病程遷延不愈者,可配合遠端取穴以激發經氣、調節全身功能增進面癱恢復,常用的穴位可分為肢體部穴位(如合谷、太沖等)、背俞穴或頭針治療等;④“芒針透刺法”,芒針是針灸治療頑癥的特殊治療方法,一般選取長度125mm長的芒針選取穴位透刺,透刺穴位可為病變局部穴位,也可是是督脈穴位或背俞穴,透刺后可選擇長留針方式或配合艾灸治療;⑤“穴位注射”或“穴位埋線”,可以一定的藥物或可吸收蛋白線埋入患側穴位,給受損面部以持續溫和的良性刺激以加快面癱恢復的方法,也有的醫生根據個人經驗埋入一定成分的中藥粉末或皮內針,均屬此類治療的變法;⑥“刺灸健側法”,當面癱日久出現雙側感覺不對稱,肌力不平衡時,可以使用此法;⑦“口內放血法”,于患側頰白線或其附近以三棱針點刺放血的方法;⑧針刺“內迎香”放血療法,恢復長期難愈的鼻部活動不利,鼻孔不收的療法;⑨“拔罐法”,拔罐法也是屬于傳統針灸療法內的一種常用方法,當面癱日久,血液循環差、肌肉萎縮時,可采用拔罐或閃罐療法,以恢復氣血,行氣通絡;⑩“針刀治療”,有的醫生依病變部位使用針刀松解治療以緩解面部肌肉緊張僵硬狀態,或緩解面癱后面肌痙攣或面肌聯動癥狀,但這一療法目前正在探索中,尚無過多的臨床報道。
按面癱發病進展程度判斷,發病即完全麻痹者,約有一半可能恢復不完全;發病為部分麻痹,始終未出現完全麻痹者,將恢復完全;開始為部分麻痹,但逐漸發展為完全麻痹者,有七成左右病人不能得到完全的恢復。按損害平面判斷,面神經受到損害后,損害的位置越高,預后越差,伴隨淚液減少、耳部皰疹或眩暈的膝狀神經節或其以上部位受損預后不佳,受損平面越往下,僅出現一到二種癥狀者,損害越輕,預后越好。按電診斷方法判斷,肌電圖檢查無電反應,但誘發肌電圖顯示正常者,預后良好。若誘發肌電圖也無反應者,預后不佳。對于那些肌肉出現萎縮,但肌電圖和誘發肌電圖檢查可見電活動接近正常者,表示神經已有再生,其運動恢復不佳是肌肉本身機能低下造成的,應注意對肌肉進行適度的功能鍛煉和治療。其他,如年老、體質虛弱、疾病早期治療不及時、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或其他較嚴重基礎疾病者,往往恢復慢,預后欠佳。也有的醫生依據面癱側瞼裂大小判斷預后,認為瞼裂越大,眼部損害越重,面神經受壓越重,預后越差。按面癱恢復的時間判斷,10天至3周內開始恢復的,預后好,2-4個月才開始恢復的,相對較差,并且出現聯動等后遺癥的機會較大。
面神經麻痹通?;謴偷捻樞蚴茄鄄肯然謴?,如眼輪匝肌、額肌、皺眉肌等,然后是中面部的肌肉恢復,如頰肌、笑肌、提口角肌、顳骨肌等,鼻部及口唇部肌肉如鼻翼肌、鼻中隔降肌、口輪匝肌、降口角肌等一般恢復較晚。也有少數病人從口角運動開始恢復,這樣的差異可能與面神經損傷時受到卡壓的角度不同有關。肌肉一旦出現恢復的征兆如肌肉微微收縮后,便會隨即產生一次速度較快的恢復,但其運動的速度和力度仍需2-3周左右的時間才可恢復為接近治愈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例如眨眼等動作仍有可能比健側動作慢,或持續眨眼數次后仍覺患側力度下降,這都屬于恢復過程中常見的情況。只要面部運動功能正常,外觀基本對稱,即被認為是痊愈,有一部分病人仍覺兩側感覺不完全對稱,或患側面部有輕度不適感,均屬正常。
對面癱的一般護理是注意保暖,要避風寒,尤其注意頸部和頭部的保暖,天冷外出時應佩戴帽子、頭巾和口罩。發病7天屬急性期,此時勿做熱敷類治療防止加重水腫,水腫消退后可熱敷或配合自我功能鍛煉治療,自我功能鍛煉時注意對鏡練習,運動和手法從輕到重逐漸加量。對于眼瞼閉合不全,應注意保護眼部,外出可佩戴眼鏡護目,平時可滴眼藥水保護眼角膜,睡前使用眼藥膏保護,也可用紗布濕敷。飲食方面要注意飲食均衡營養全面,雞蛋、牛奶、魚蝦等優質蛋白有助于神經生長的需要應適量攝入,不能因病追求清淡飲食而一概拒之。辛辣、生冷、過于刺激的食物或平時容易過敏的食物應避免攝入。發病后應注意休息,保證作息規律、睡眠充足,醫生和家人應體貼關懷病人,注意安慰和溝通,避免病人因為緊張、焦慮而影響疾病的恢復,對疾病正確的認識、平和的心境和樹立治療的信心對疾病的康復最為有利。
紀智中日友好醫院
趙寧北京市建國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司江濤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李輝中日友好醫院
馬學紅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張永旺中日友好醫院
唐學章中日友好醫院
劉煒宏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
嚴少軍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中醫院
王錫友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汪仁斌中日友好醫院
秦麗娜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吳麗麗廣州中醫藥大學
聶斌廣東省第二中醫院
國生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丁海濤中日友好醫院
趙文杰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廈門醫院
王麗華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中醫藥科普標準知識庫是中華中醫藥學會組織建設的權威、專業、惠民、多元的中醫藥科普公益平臺,旨在發揮學會專家資源優勢,構建科學、規范、標準的中醫藥科普知識內容,促進中醫藥健康科普與文化傳播,提高公眾對中醫藥的獲得感,助力“健康中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