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復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ion tract infections,RRTIs)是兒童常見的臨床現象,臨床中將一年內上、下呼吸道發生頻繁且超出正常范圍的呼吸道感染稱之為反復呼吸道感染。一般一年內發生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次數超過5-6次以上。根據部位不同,將RRTIs分為反復上呼吸道感染和反復下呼吸道感染。根據其是否處于感染狀態,反復呼吸道感染可分為感染期和感染間歇期。
臨床以環狀軟骨為界將呼吸道分為上下兩部分,鼻、咽、喉等為上呼吸道,氣管和各級支氣管等為下呼吸道。根據感染部位,反復呼吸道感染可分為反復上呼吸道感染和反復下呼吸道感染。(1)反復上呼吸道感染的部位主要是鼻腔部、咽部、喉部、耳部等,易引發急性炎癥,常見普通感冒、扁桃體炎、咽炎、喉炎、中耳炎等疾病。(2)反復下呼吸道感染的部位主要涉及氣管、支氣管、肺部、肺間質等部位,常見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
中醫文獻沒有“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病名,此類患兒被稱為“易感兒”或“復感兒”。如反復呼吸道感染處于感染期,根據其上、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種類,歸屬于“感冒”“傷風”“咳嗽”“乳蛾”“肺炎喘嗽”等范疇;若處于感染間歇期則歸為“自汗”“虛證”范疇。小兒的生理特點是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小兒正處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生理功能尚未完善,“肺脾腎常不足”,反復感染六淫邪氣、正氣不足是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機,與先天稟賦不足、飲食失調、情志不遂、失治誤治、調護失宜等有關。
反復呼吸道感染多見于6個月~6歲的兒童。其中1~3歲幼兒發病率最高,部分兒童入園后反復發生呼吸道感染。學齡期前后發病次數明顯減少。2019年,我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北京市學齡前期兒童的發生率高達23.91%,其中反復上呼吸道感染和反復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率分別為11.73%和17.64%,嚴重影響患兒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對家庭、社會造成一定的經濟負擔。
反復呼吸道感染在各個季節均有發病,以冬春季居多,季節交替變化對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發作有影響。冬春季節氣溫變化劇烈,小兒的耐寒性較差,各種細菌、病毒活躍,抵抗力弱的嬰幼兒易受細菌、病毒、支原體等病原入侵,導致呼吸道感染的反復發作。夏季有自然緩解趨勢。
呼吸道感染反復發作與地域有一定的關系。相關研究顯示農村患病率為62.95%,而城鎮患兒患病率為37.02%,這可能與農村患兒多存在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相關。此外,不同地區的患兒,可形成不同的體質,體質是人體在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功能和形態上相對穩定的固有特性,對某些病因和疾病具有易感性,以及疾病傳變轉歸中具有某種傾向性。南方冬春潮濕、陰冷,而北方冬春季節寒冷,干燥多風,溫差變化大,病原微生物容易滋生傳播,增加反復呼吸道感染發作的風險。反復呼吸道感染的北方患兒體質多見陽虛質、氣虛質、陰虛質,南方患兒多見氣陰兩虛質、濕熱質。
反復上呼吸道感染以學齡前及嬰幼兒期發病率為較高,多見于6個月~6歲的兒童,1~3歲的幼兒最為常見。很多研究顯示3~6歲幼托兒童的反復呼吸道感染發生率較高,正在接受幼托或學前教育的兒童發病風險是居家兒童的2~3倍。反復呼吸道感染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男孩與女孩患病人數基本相同。
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分感染期和間歇期,急性期有傳染的可能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原是病毒、細菌或非典型病原體(如支原體、衣原體)等,通過口鼻排出的飛沫攜帶病原體傳染他人。所以患兒在急性期,應避免與其他人密切接觸,以防出現交叉感染。易感兒也要注意避免和急性呼吸道感染兒童接觸,避免再次感染。
兒童易發生呼吸道感染與其解剖結構、免疫功能及生理特點密切相關。
從現代醫學角度,兒童鼻腔相對短小,鼻道狹窄,鼻黏膜柔嫩且血管豐富;鼻竇口相對較大;咽鼓管短、寬、直,呈水平位;咽部狹窄且垂直;喉腔較窄,聲門狹小,軟骨柔軟,黏膜柔嫩且富有血管及淋巴組織,故容易反復感染,并導致鼻竇炎、鼻咽炎、中耳炎、喉頭水腫等。兒童氣管、支氣管較成人短且狹窄,黏膜柔嫩,血管豐富,軟骨柔軟,氣管壁彈性差、腺體分泌不足、纖毛運動差;肺泡數量少,胸廓狹小,不能有效地清除微生物,分泌物易堵塞,導致感染反復。另外,兒童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功能也未發育至成人水平,如:咳嗽反射及纖毛運動功能差,難以有效清除吸入的塵埃和異物顆粒,且呼吸道分泌型IgA、IgG含量少。
中醫認為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開竅于鼻,外合皮毛,具有抵抗外邪入侵的功能。而肺為嬌臟,易傷不易愈,小兒具有“肺常不足”的生理特點,其肺臟尤嬌,肌膚薄弱,衛外不固,宣發肅降功能不足,故易屢感外邪,遷延難愈。
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病因復雜,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現代醫學認為細菌、病毒、支原體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反復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誘發因素,患有免疫缺陷、呼吸系統結構異常或其他系統疾病,以及環境、遺傳、濫用抗生素等因素是引起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潛在病因。
中醫認為該病的發生與正氣不足,衛外不固,正虛邪侵或邪熱內伏,感受外邪相關,病因包括患兒先天稟賦不足或內熱體質、情志失和、家長喂養不當或照顧護理失宜等。
兒童呼吸道感染反復發作與環境關系密切。一方面,兒童內環境不穩定,應變能力差,氣候突變時易發生反復呼吸道感染。另一方面,兒童周圍有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時,病原微生物經空氣傳播,也可增加呼吸道感染的機會;居住擁擠,環境污染(化學煙霧、粉塵)、被動吸煙、接觸過敏原等,也容易誘發呼吸道感染反復發作。
反復呼吸道感染與遺傳因素有關。有資料顯示,高達52%的患兒有反復呼吸道感染家族患病史,而健康兒童群體中有家族患病史的僅占21%。雖然具有反復呼吸道感染家族史的兒童患病率會增加,但可通過加強日常管理、避免不良環境因素等方式預防、減少呼吸道感染的頻率。
反復呼吸道感染與維生素缺乏有一定的相關性。國內外研究發現血清中維生素A、B、C、D、E的水平與機體的免疫狀態存在關聯。缺乏維生素A可能會損害上皮組織的完整性從而破壞抗感染的第一道屏障,此外還會影響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和免疫調節等。維生素B復合物可調節細胞因子/趨化因子的產生,介導病理生理途徑和炎癥反應中免疫細胞間的相互作用。維生素C是一種有效的抗氧化劑,也是一系列生物合成和基因調節酶的輔助因子。它通過支持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系統的各種細胞功能,有助于免疫防御。維生素D在體內的活化形式1,25-(OH)2-VitD3的水平過高或過低都可能出現免疫抑制。維生素E具有提高維生素A穩定性的作用,可能通過與維生素A的協同作用影響機體免疫功能。家長日常需要注意科學喂養,調整飲食結構,避免維生素的缺乏。
反復呼吸道感染與微量元素缺乏有一定的相關性。微量元素在人體生長發育中起著全方位的作用,包括機體組織的建造修復、生理代謝、免疫功能等。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極易出現微量元素缺乏,且感染的發作頻率及病情嚴重程度與血清微量元素水平下降幅度有關。鋅、鐵、鈣缺乏以及鉛超標等在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中較為多見。
(1)呼吸道感染的急性期或間歇期治療用藥未達到足量、足療程;(2)存在慢性病灶如扁桃體炎、腺樣體肥大、鼻竇炎等;(3)患兒可能存在免疫缺陷、生理結構異常、神經功能障礙及其他未發現的基礎疾病等。(4)中醫認為多與患兒易感體質(氣虛質、陰虛質、濕熱質)有關,邪氣留伏,故反復發作。
引起反復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的原發性免疫缺陷病包括:原發性抗體缺陷病:一般6~12月齡后起病,可出現發熱,下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聯合免疫缺陷病:一般6月齡內起病,可出現發熱,下呼吸道感染,其他臟器感染;吞噬細胞缺陷:多于6月齡內起病,可出現肺部感染,易發生皮膚、淋巴節感染,口腔、牙齦感染;周期性發熱-阿弗他口炎-咽炎-淋巴結炎綜合征:多于5~6歲前起病,高熱(>39℃),同時伴有口腔炎、咽炎及淋巴結炎3種主要癥狀中的一項。發作持續2~8天,每3~8周復發一次,發作間期生長發育完全正常。
常見的呼吸系統結構異常有:先天性肺氣道畸形及肺實質發育異常,先天性氣道發育異常,肺血管發育異常,原發性纖毛運動障礙,囊性纖維性變,肺泡表面活性物質蛋白質基因突變,上述結構多表現為反復肺炎或慢性肺炎。
(1)先天性心臟病:導致肺血流動力學異常,表現為反復肺炎。
(2)氣道內阻塞或氣管外壓迫:如支氣管異物,結核性阻塞,腫瘤阻塞或壓迫,表現為反復氣管支氣管炎。
(3)反復吸入:因吞咽功能障礙、智力低下、環咽肌肉發育延遲、神經肌肉疾病以及胃食管反流導致,表現為反復肺炎。
感冒即為西醫學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反復感冒實為反復上呼吸道感染。當兒童一年內發生呼吸道感染的次數超過正常范圍,可診斷為反復呼吸道感染,包括反復上呼吸道感染和反復下呼吸道感染,亦即包括反復感冒。每次感冒主要表現為噴嚏、鼻塞、流涕、咳嗽、咽喉疼痛、發熱等,如流行性感冒則全身癥狀重,常伴頭痛、肌肉酸痛等癥狀。
過敏與反復呼吸道感染密切相關。過敏是由接觸過敏原引起異常免疫應答,導致組織免疫炎癥反應的一類疾病,常見的呼吸道過敏有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一方面,過敏可以增加呼吸道黏膜上皮細胞的分泌,過多的分泌物影響支氣管纖毛的擺動,很容易使病菌附著于呼吸道,加上機體廣泛存在免疫失衡,增加感染的機會;另一方面,反復感染會破壞呼吸道結構,使呼吸道上皮細胞受損,炎性因子分泌過多,引起氣道炎癥和氣道高反應性,機體致敏性增強。父母有過敏史也可能增加兒童發生反復呼吸道感染的風險。
腺樣體肥大與反復呼吸道感染兩者可互為因果。腺樣體又稱為咽扁桃體,是位于鼻咽頂壁與后壁交界處的一團淋巴組織,為咽淋巴環內環的組成部分。腺樣體因炎癥的反復刺激,導致病理性增生,引起相應癥狀稱為腺樣體肥大。肥大的腺樣體可堵塞氣道,導致呼吸道分泌物不能順利排出體外,滯留于內或流向其他氣道,反復刺激呼吸道黏膜,致呼吸道黏膜屏障受損,可能誘發呼吸道感染反復發作。呼吸道感染后反復炎癥不斷刺激咽扁桃體,加重腺樣體肥大,而肥大的腺樣體又可加重呼吸道感染的癥狀和頻率,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父母體弱多病或母親妊娠時患病,或早產、多胎、胎氣孱弱,致出生后即先天稟賦不足,五臟虛損,肌膚薄弱,腠理疏松,不耐四時邪氣,感邪即病。反復呼吸道感染尤與肺、脾、腎三臟不足密切相關。肺氣虛,宣降失調,衛外不足,外邪易從皮毛或口鼻入侵,導致呼吸道感染;脾乃生命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為五臟六腑輸送精微營養物質,當脾虛失運,水谷不化,肺臟失養,則外邪易侵;腎藏精,主骨生髓,提供兒童生長發育的原動力,乃生命先天之本,若腎精不足,則發育遲緩,免疫力低下,亦可致反復呼吸道感染。
母乳不足或人工喂養,換乳不慎,輔食添加不當,或偏食、挑食,營養攝入不足,失于均衡,過食生冷寒涼、肥甘厚膩之品,損傷脾胃,脾胃虛弱,土不生金,致肺氣不足,易受外邪侵襲;或過食辛辣煎炸,肉食,致飲食積滯,肺胃積熱,易致反復發熱、咳嗽、咽痛。喂養不當或飲食偏嗜,亦可造成偏頗體質,如氣虛質、陰虛質、內熱質等,這些都是反復呼吸道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
看護人對兒童照顧過于精心、溺愛,缺乏戶外活動,致日照不足,肌膚柔弱,不耐寒熱。小兒寒熱不知自調,若氣候突變,冷熱失常,而增減衣被不及時,易致外感。都可直接或間接影響兒童的抵抗力,使其發生反復呼吸道感染的風險增加。患呼吸道感染后未合理調護,飲食不當,起居不慎,汗出當風等,均可致反復呼吸道感染。
中醫認為,任何偏頗的體質都可能增加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發生風險。各學者對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體質的分型認識不一,研究顯示以“平和質、氣虛質、陰虛質、濕熱質”四種體質的兒童最易發生,此外,食滯質、痰濕質也比較常見。
平和質的兒童多體態適中、面色紅潤、精神充沛,身體健壯、形體勻稱,舌淡紅,苔薄白;性格活潑。氣虛質的兒童多有疲乏、氣短、自汗等氣虛表現,肌肉松軟不實,形體偏瘦或虛胖,舌淡、舌邊有齒痕、苔白;性格內向、膽小、不喜冒險。陰虛質的兒童多有口燥咽干、手足心熱等虛熱表現,形體正常或偏瘦,出現地圖舌、舌紅少津、少苔;性格易急躁,好動、活潑。濕熱質的兒童多有面垢油光、口苦等濕熱內蘊的表現,形體中等或偏瘦,舌紅,苔黃膩;性格易急躁。
人體的免疫防線包括皮膚黏膜屏障,以及由免疫分子、細胞、器官構成的免疫系統。反復呼吸道感染與免疫防線“失守”有密切關系。慢性呼吸道疾病損傷氣道黏膜或先天呼吸道結構異常、免疫缺陷,使第一道防線防御力弱,導致易感;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的缺乏會影響呼吸道免疫分子的生成及上皮細胞的功能,造成呼吸道免疫屏障不堅固,同時導致T淋巴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和B淋巴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水平異常,使機體抗病毒、抗菌能力下降;腸道菌群紊亂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與轉化,從而間接導致免疫功能下降,亦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幾率。
中醫認為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源于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造成屢感外邪、邪毒久戀、反復發作。小兒正氣不足,肺臟嬌嫩,肌膚薄弱,衛外不固,加上寒暖不能自調,稍有護理或飲食不當,外邪從皮毛或口鼻而入,均可導致衛表失和,肺氣失宣,從而出現鼻塞、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癥狀,即正虛易感;感邪之后,由于正氣虛弱,病邪難以清除,留伏于內,一旦受涼或疲勞后,外邪誘發,感染再次發作,即正虛邪伏,外邪誘發,容易反復。
年齡 | 上呼吸道感染 (次/年) | 下呼吸道感染(次/ 年) | 發病 間隔 | |
反復氣管支氣管炎 | 反復肺炎 | |||
7次 | 3次 | 2次 | >7天 | |
>2-5歲 | 6次 | 2次 | 2次 | |
>5-14歲 | 5次 | 2次 | 2次 |
表2 反復呼吸道感染的定義(國外)
國家 | 呼吸道感染 | 上呼吸道感染 | 下呼吸道感染 | 中耳炎 | 感染性 鼻炎 | 咽炎或扁桃體炎 | 發病間隔 |
芬蘭、瑞士、斯洛伐克、比利時 | ≥6次/年 | 9月~次年4月發病≥1次/月 | ≥3次/年 | 3次/半年或4次/年 | >5次/年 | >3次/年 | ≥14天 |
(1)兩次感染間隔時間至少7日以上;
(2)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數不夠,可以將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數相加,反之則不能。若反復感染是以下呼吸道為主,則應定義為反復下呼吸道感染;
(3)確定次數需連續觀察1年;
(4)肺炎需由肺部體征和影像學證實,兩次肺炎診斷期間肺炎體征和影像學改變應完全消失。
鼻-鼻竇炎是指由病毒、細菌等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鼻腔和鼻竇黏膜部位的感染,主要表現為鼻塞、黏(膿)性鼻涕、顏面部疼痛或頭痛,嚴重者多伴發熱。患兒常出現鼻甲黏膜充血腫脹、鼻腔及鼻道有黏(膿)性分泌物、并可見咽后壁黏(膿)性分泌物附著、顏面部鼻竇部位壓痛等表現。年齡越小則全身癥狀越明顯,病毒性鼻-鼻竇炎者鼻部感染癥狀一般在10天之內緩解;細菌性則癥狀通常持續10天以上仍無改善,且在疾病初期多出現嚴重癥狀包括膿涕、高熱(體溫≥39℃)和頭痛等。
中耳炎根據化膿與否表現不同。非化膿性中耳炎發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表現為持續性耳痛,嬰幼兒則易煩躁、捂耳朵和拽耳朵,甚至影響睡眠。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耳痛癥狀較重,除耳部癥狀外還可伴有高熱、哭鬧、惡心、嘔吐等全身癥狀,耳流膿后癥狀可減輕,部分患兒早期聽力下降。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治療不及時可轉為慢性,表現為間歇或持續耳流膿,可出現傳導性聽力損失。
反復化膿性中耳炎應注意排除免疫缺陷病。
急性扁桃體炎多劇烈咽痛,常放射至耳部,多伴吞咽困難,嬰幼兒常表現為流涎、拒食,部分患兒下頜和(或)頸部淋巴結腫大,轉頭困難,炎癥波及咽鼓管時則出現耳悶、耳鳴、耳痛甚至聽力下降。若扁桃體腫大顯著,嬰幼兒還可引起呼吸困難。檢查可見咽部黏膜呈急性彌漫性充血,以扁桃體及兩側腭弓最為嚴重,扁桃體腫大。
急性扁桃體炎反復發作可轉為慢性,患兒常自覺咽部干癢、有異物感,或有口臭、低熱等;局部檢查咽部黏膜暗紅,扁桃體腫大或萎縮,表面凹凸不平,色暗紅,或有膿點,或擠壓扁桃體后分泌物自扁桃體腺窩口溢出。
咽炎多表現為咽部干燥、灼熱、疼痛,吞咽時明顯,可放散到耳部及頸部,重者轉頭困難;常引起咳嗽;累及咽鼓管時可有聽力減退;全身癥狀一般較輕,可出現發熱、頭痛、食欲不振,口干,四肢酸痛等,幼兒全身癥狀較重,可有寒戰、高熱,甚至惡心、嘔吐等。檢查可見患兒口咽部黏膜彌漫性充血、腫脹,呈深紅色,咽后壁淋巴濾泡腫大、充血,懸雍垂、軟腭及扁桃體充血、水腫。
喉部感染多表現為聲音嘶啞、變音及典型的“犬吠”樣咳嗽,或伴有咽喉干燥、疼痛,加重時伴喉鳴、吸氣性呼吸困難,可出現嗆咳。嚴重有呼吸困難、窒息缺氧甚至生命危險。
反復支氣管炎指支氣管炎反復發作,每年2-3次以上。支氣管炎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如鼻塞、咽痛,也可驟然出現頻繁而較深的干咳,逐漸分泌物增多。輕癥一般狀況較好,重癥發熱38~39℃,偶爾達40℃,多2~3天退熱,感覺疲勞,睡眠食欲欠佳,甚至發生嘔吐、腹瀉、腹痛等消化道癥狀。雙肺呼吸音粗糙,胸部可聞干、濕啰音,以不固定的中等水泡音為主。年長兒可訴頭痛及胸痛。嬰幼兒期伴有喘息的支氣管炎,如有濕疹或其他過敏史,少數可發展為哮喘。
反復肺炎指肺炎反復發作,每年2-3次以上。肺炎發作時以發熱、咳嗽、呼吸增快為主要表現,可伴胸痛、頭痛或腹痛等癥狀,檢查可聞及肺部濕性啰音。重癥肺炎常高熱不退,呼吸明顯增快,進一步可出現喘鳴、呼吸困難,可見呻吟,鼻翼扇動,胸骨上窩、鎖骨上窩吸氣性凹陷等體征,也可出現胸腔積液。患兒精神差,拒食,進一步加重可出現血壓下降,皮膚發冷、花斑,呈循環衰竭表現。甚至出現意識障礙。
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感染期即指呼吸道感染的急性發作,根據其上、下呼吸道感染部位不同,其臨床癥狀不同。根據臨床表現、輔助檢查可判定。感染期急性癥狀經治療得到控制,無明顯發熱、鼻塞、流涕、噴嚏、咽痛、咳嗽、咳痰等感染征象,或上述癥狀明顯減輕,未反復,或僅表現為多汗、乏力、面色少華、食欲差、睡眠不佳、大便干、手足心熱等癥狀,可判斷為處于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感染間歇期。
反復呼吸道感染多由病原體(細菌、病毒、支原體)引起,其輕癥除了引起相應部位感染的臨床表現,如上呼吸道感染,僅有噴嚏、鼻塞、流涕為主,也可有咳嗽、咽干、咽痛等,可無發熱或僅有低熱。下呼吸道感染如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炎等,輕癥表現為咳嗽、咳痰、氣喘等,可無發熱。而上、下呼吸道感染重癥大多伴有發熱。
(1)血常規+C反應蛋白:血常規可以幫助了解多種免疫相關狀況。C反應蛋白對感染的病原種類具有一定提示作用。
(2)免疫學檢查:對于反復呼吸道感染伴發熱者或其他組織器官感染者,免疫學檢查有助了解患兒免疫狀況。
(3)過敏原檢查:反復呼吸道感染少有發熱者,呼吸道癥狀以反復咳嗽、喘息為主者,及以鼻部癥狀噴嚏、清涕、鼻癢為主者,過敏原檢查輔助判斷患兒過敏情況。
(4)肺部影像學檢查:輔助了解下呼吸道感染的嚴重程度和性質。
(5)肺功能檢查:有助于評估呼吸系統功能狀態,并輔助鑒別診斷哮喘。
(6)病原學檢查:若合并其他系統感染者,應對感染部位的組織及組織液如痰液、胸腔積液等進行檢查,確定感染病原的種類以便于進一步治療。
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急性期需要進行血常規及C反應蛋白檢查(CRP),對于鑒別是否為細菌或病毒感染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中性粒細胞增多提示急性感染,細菌性感染最為常見;淋巴細胞增多提示病毒感染;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于過敏性疾病;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提示有無貧血及貧血嚴重程度,有助于判斷疾病嚴重程度及是否存在其他基礎疾病。CRP有助感染病原性質和炎癥程度的判斷。
并非所有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都需要進行病原學檢查。
(1)反復化膿性扁桃體炎通過咽拭子培養有助于了解感染的病原。
(2)反復肺炎感染期應進行全面病原學檢查,明確感染病原。應涵蓋細菌、真菌和病毒等病原學檢查。可采用血培養、痰培養、支氣管肺泡灌洗液涂片和培養、病原抗體檢測及病原分子生物學檢測等實驗室檢查。
(3)反復呼吸道感染合并其他系統感染,除了上述反復肺炎所應進行的各項病原學檢查外,也應進行其他感染部位的組織液培養。如鼻竇腔穿刺、中耳炎的膿性分泌物檢查。
過敏原檢查適用于有反復咳嗽、喘息為主的呼吸道癥狀,及噴嚏、清涕、鼻癢為主的鼻部癥狀者,既往存在過敏史或家族有過敏性疾病的患兒。有助于判斷患兒呼吸道癥狀是否對某種過敏原過敏,從而指導用藥。
肺功能檢測是臨床評估胸、肺疾病及呼吸生理的重要手段,有助于確定肺功能異常的類型(如阻塞性或限制性),追蹤病程中肺功能損害程度。肺功能檢測對于早期檢出肺、氣道病變,鑒別呼吸困難原因、病變部位,評估疾病嚴重程度及其預后,評定藥物或其他治療效果等。如果懷疑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患兒有哮喘、慢性咳嗽、間質性肺病、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等疾病,可做肺功能檢測,以協助上述疾病的鑒別診斷,指導治療。
呼出氣一氧化氮是氣道嗜酸性炎癥的生物標志物,具有無創、便捷的優點。口呼出氣一氧化氮(FeNO)用于明確哮喘的氣道炎癥類型,協助哮喘的診斷,判斷吸入糖皮質激素治療的反應性及依從性、評估哮喘控制水平和預測哮喘急性發作、指導哮喘治療方案的調整;肺泡呼出氣一氧化氮(CaNO)可反映支氣管遠端肺泡嗜酸性炎癥情況;鼻呼出氣一氧化氮(FnNO)反映鼻竇與鼻腔為主的上氣道炎癥,用于鼻竇炎的診療和監測過敏性鼻炎的治療效果。
(1)不明原因的咳嗽及不明原因的喘鳴或局限性的喘鳴;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2)可疑異物吸入;(3)有咯血癥狀;(4)胸部影像學異常:①氣管、支氣管肺發育不良和/或畸形;②肺不張;③肺氣腫;④肺部團塊狀病變;⑤肺部彌漫性疾病;⑥縱隔氣腫;⑦氣道、縱隔占位;⑧血管、淋巴管、食管發育異常;⑨胸膜腔病變;(5)明確肺部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學;(6)胸部外傷、懷疑有氣管支氣管裂傷或斷裂者等。
如果患兒為反復下呼吸道感染,應根據病情進行肺部影像學檢查,了解下呼吸道感染的嚴重程度和性質。確診反復支氣管炎或者肺炎需要拍攝胸部X線或者CT,明確是否存在下氣道炎癥,炎癥的部位和程度,在肺炎恢復期,還需要復查胸部X線或CT用以確定肺部的炎癥病變是否完全吸收。同時肺部影像學也有助于判斷可能存在的其他基礎疾病,如支氣管擴張、氣道狹窄(腔內阻塞和管外壓迫)、氣道發育畸形、肺發育異常、血管壓迫等。
表3 反復上呼吸道感染與過敏性鼻炎的鑒別
反復上呼吸道感染 | 過敏性鼻炎 | |
病因 | 多由病毒、細菌等感染引起 | 機體暴露于過敏原引起的, 常有家族史 |
發病時間 | 一年四季均可發病, 以冬春季為主 | 根據過敏原不同,可分為季節性(春秋季為主)和常年性發病 |
伴隨癥狀 | 多伴有發熱、咳嗽 | 以鼻部癥狀為主, 一般無發熱等全身癥狀 |
檢查方法 | 血常規、病原學檢測等 | 皮膚點刺實驗、過敏原特異性IgE、FeNO檢測等 |
治療 | 發作期積極抗感染,緩解期以免疫調節為主 | 以杜絕過敏原、抗過敏為主要治療方法 |
反復呼吸道感染是指患兒1年以內發生次數頻繁、超出正常范圍的上、下呼吸道感染。兒童慢性咳嗽是指患兒出現咳嗽癥狀,且持續4周以上,以咳嗽為主要或唯一表現,胸部X線無異常,慢性咳嗽只是一個癥狀,病因較為復雜。反復呼吸道感染是慢性咳嗽常見的病因。這與患兒免疫功能發育不完善、感染后暫時性氣道高反應性有關。由于感染后局部抵抗力較低,氣道黏膜上皮細胞損害修復較慢,一般需經4~6周,從而使咳嗽遷延成慢性,臨床表現為久咳不愈。
反復呼吸道感染與哮喘之間存在密切關聯。一方面,哮喘發作時氣道平滑肌痙攣、黏膜水腫、分泌物增加,導致氣道清除病菌的功能受損,利于病菌滋生繁殖,從而形成氣道易感染狀態。哮喘發作時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發病率高于緩解期。另一方面,反復呼吸道感染可以促進致敏物質釋放以及使氣道免疫功能紊亂,加重哮喘。
急性感染期出現以下癥狀需引起高度重視:精神狀態差,萎靡;安靜狀態下,呼吸、心率突然加快;突然極度煩躁不安,明顯發紺,面色蒼白或發灰;呼吸困難;昏睡、昏迷、驚厥;頻繁嘔吐、嚴重腹脹;少尿或無尿,眼瞼或雙下肢水腫;血壓下降、四肢發涼,皮膚、黏膜及胃腸道出血等。若出現以上癥狀,則提示病情惡化,警惕呼吸衰竭、心血管、神經和消化等系統嚴重功能障礙的發生,應及時就醫,判斷評估病情。
西醫治療原則:感染期治療首先應明確病因,針對基礎病處理,同時合理使用抗菌藥物,采取對癥處理措施;感染間歇期應注意去除或回避潛在危險因素,加強隨訪、宣教和管理,適當使用安全和研究證據較充分的免疫調節劑、補充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等。
中醫治療原則:感染期以祛邪治其標為主,以輕清發散、微汗為度,并佐以扶正之品。感染間歇期以扶正固本為主,通過口服中藥以及中醫外治法調整臟腑功能,提高患兒抗病能力,并注意日常生活及飲食調護。
感染期以對因對癥治療為主,在明確病原及患兒的具體病情后,針對性選擇適合的抗菌或抗病毒藥物,并制定合理的用量與療程;若查不出具體病原可基于循證醫學經驗性用藥,待病原明確后再及時調整敏感的抗菌藥物,切忌濫用抗生素或用藥療程不足,以免產生耐藥。另外根據病情采取對癥治療措施,如退熱、止咳化痰、解痙平喘、改善黏膜充血等。
由于反復呼吸道感染具有“反復”的特點,故在感染間歇期,使用免疫調節劑來改善患兒紊亂的免疫功能,以減少反復呼吸道感染發生次數和嚴重程度,目前常用的免疫調節劑主要有脾多肽注射劑、脾氨肽口服制劑、匹多莫德、細菌溶解產物等;適當補充維生素、微量元素等以改善營養不均衡。
免疫調節劑對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無效,繼發性免疫缺陷病不能單純依賴免疫調節劑,當尋找具體病因,針對病因治療。同時感染間歇期需注重規避危險因素,適當鍛煉、合理飲食以增強體魄,從而預防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發生。
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治療目標以減少兒童呼吸道感染發作次數,恢復到同齡兒童正常水平為主。若患兒治療和(或)隨訪期內(如12個月)呼吸道感染次數達不到判斷條件最低次數,或發作次數接近正常兒童,則判斷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臨床治愈。一般治療2~3個月可以停藥,并要注意隨訪呼吸道感染情況。若感染間歇期仍反復急性發作,可適當延長間歇期治療時長。
在感染期,應合理使用抗感染藥物積極抗感染,結合中藥改善抗生素耐藥,增強抗感染的療效,同時通過辨證施治運用中藥,彌補西醫無有效抗病毒藥物的不足,提升感染期患兒的生活質量;在感染間歇期,雖然臨床癥狀已減輕或消失,但由于機體仍存在免疫失衡、體質易感等情況,故存在“反復”的特點,此階段是改善機體免疫、調理體質的關鍵。西醫通過免疫調節劑調節免疫,但是對于體質的調節存在不足,不能全面改善其臨床癥狀。中醫通過體質辨識,個體化用藥,并整體調理臟腑,精準提升不同體質患兒的免疫功能,達到調節免疫功能,增強兒童體質,減少感染“反復”的目標。
中醫藥防治反復呼吸道感染,多據小兒體質、病情辨證,采用益氣、健脾、益肺、補腎、滋陰、清熱、化瘀、祛痰等方法,具有整體調節、辨證施治的優勢。不僅能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抵抗力,還能減少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次數,縮短病程,提高患兒的生存質量。而且治療手段豐富,既有內服藥物,也有中醫外治技術如推拿、灸法、藥浴等,操作簡便、奏效快捷、安全、患兒依從性好等優點。
反復呼吸道感染肺脾氣虛型的常見表現為反復感冒咳嗽,臉黃,沒有光澤,消瘦,肌肉松軟,不愛說話,容易疲乏,不愛吃飯,不喜歡喝水,活動后多汗,大便不成形,舌質淡,苔薄白,脈無力,指紋淡。治法為補肺固表,健脾益氣。常用方劑為玉屏風散合六君子湯加減。常用藥物為人參、茯苓、白術、炙黃芪、防風、法半夏、橘紅、五味子、甘草等。
反復呼吸道感染營衛失調型的常見表現為反復感冒咳嗽,怕風、怕冷,臉沒有光澤,手腳涼,出汗多,汗出后皮膚涼,舌淡紅,苔薄白,脈無力,指紋淡紅。治法為調和營衛,益氣固表。常用方劑為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常用藥物為炙黃芪、桂枝、白芍、炙甘草、煅龍骨、煅牡蠣、大棗、生姜等。
反復呼吸道感染脾腎兩虛型的常見表現為反復感冒咳嗽,臉黃沒有光澤或臉色白,消瘦,肌肉松軟,雞胸龜背,腰膝酸軟,怕冷,手腳涼,發育落后,乏力,容易喘促,活動后明顯,出汗多,不愛吃飯,大便溏爛,或稀水便,夜尿多,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治法為溫補腎陽,健脾益氣。常用方劑為金匱腎氣丸合理中丸加減。常用藥物為熟地黃、山茱萸、懷山藥、茯苓、牡丹皮、澤瀉、附子、肉桂、白術、干姜、太子參等。
反復呼吸道感染肺脾陰虛型的常見表現為反復感冒咳嗽,面白顴紅,沒有光澤,食量少,食欲不振,口渴,睡中多汗或活動后汗多,手腳心熱,大便干,舌質紅,苔少或花剝,脈細數,指紋淡紅。治法為養陰潤肺,益氣健脾。常用方劑為生脈散合沙參麥冬湯加減。常用藥物為太子參、五味子、麥門冬、沙參、玉竹、桑葉、天花粉、扁豆、甘草等。
反復呼吸道感染瘀熱內結型,常見表現為反復發熱,咽痛,鼻塞,口臭,口干,愛吃涼的,睡中汗出明顯,睡眠不安,手腳心熱,脾氣急躁,多動難靜,小便黃,大便干結、質硬,眼眶下青,唇紅,嗓子紅腫,扁桃體暗紅,頸部或者頜下淋巴結腫大,鼻腔黏膜紅腫。舌暗紅。治法以清熱化瘀,益氣養陰,佐以助運為原則。推薦方劑為當歸復感湯加減,組成為黃芪、黃芩、黃連、黃柏、當歸、熟地黃、生地黃、白術、辛夷、陳皮、雞內金。
反復呼吸道感染肺胃積熱型常見表現為反復感冒咳嗽,嗓子紅,口臭,口舌易潰瘍,汗多而粘,睡眠不踏實,大便干,舌質紅,苔黃,脈滑數。治法為清瀉肺胃。常用方劑為涼膈散加減。常用藥:連翹、淡豆豉、黃芩、牛蒡子、薄荷、生石膏、大黃、淡竹葉、蘆根、甘草。
感染期若平素多汗,愛感冒,臉沒有光澤,或伴大便不成形,呼吸道感染癥狀見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可選用馥感啉口服液以清熱解毒,益氣疏表。感染間歇期癥見自汗(日間多汗出、活動后尤甚),臉沒有光澤,或伴大便不成形時,可選用玉屏風顆粒或口服液以益氣、固表、止汗,或童康片補肺固表、健脾益胃,或黃芪顆粒補氣固表;癥見睡中多汗、手腳心熱、口干、食少、大便偏干,苔少或者地圖舌時可選用槐杞黃顆粒益氣養陰;癥見多汗、夜驚、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時可選用龍牡壯骨顆粒強筋壯骨,和胃健脾。
中醫外治法多通過刺激皮膚相應經絡、穴位,起到調理患兒五臟六腑功能,培補正氣,對抗外邪作用。外治方法非常豐富,包括穴位貼敷、推拿、灸法、耳穴壓豆、香囊、藥浴等,根據患兒的病情、年齡以及依從性選擇應用。
兒童肌弱膚薄,藥物通過穴位貼敷可透皮吸收,刺激穴位,起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穴位貼敷主要適用于營衛失調和肺脾氣虛型。主要藥物包括:黃芪、白術、防風、黃精、延胡索、山楂。選穴以肺俞、膈俞、膻中為主。每日每次貼敷時間,根據患兒年齡不同而有所差異:0~6個月,1~2小時;6個月~1歲,2~3個小時;1~3歲,3~4個小時;≥3歲,5~6個小時。如果貼敷部位有燒灼感,應及時揭掉。
反復呼吸道感染可以選用伏九貼治療。伏九貼療法又稱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法,可扶正祛邪、溫化寒飲,在防治肺脾氣虛的反復呼吸道感染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制作方法:取甘遂、細辛、延胡索、白芥子等藥物,研末以姜汁、蜂蜜調和。穴位選取:膻中、肺俞、定喘穴。貼敷時間:每年夏季初伏、二伏、三伏各貼1次,每次貼2~4小時,共3次。療程:連貼3年。注意貼敷后皮膚反應,如果皮膚紅或灼痛,要及時揭掉。多用于2歲以上的孩子。
反復呼吸道感染可以根據其不同的證型,進行不同的推拿操作。
基礎手法:開天門、推坎宮、運太陽、揉耳后高骨,分手陰陽,運內八卦,摩腹,捏脊。氣虛質加推三關、補脾經、按揉氣海、按揉足三里;陰虛質加補腎經、退六腑、揉二馬、揉涌泉;濕熱質加清天河水、清胃經、揉涌泉、推下七節骨、推脾經。療程:每日或者隔日1次,每6次為一個療程,每個療程完成后宜間隔1~2周繼續下一個療程治療,一個干預周期以4個療程為宜。
耳穴壓豆以中醫學理論及人體全息理論為基礎,通過刺激耳部穴位來調節相關經絡功能,推動氣血運行,調節臟腑陰陽,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
感染期取穴:肺、大腸、咽喉、氣管、支氣管、腎上腺。感染間歇期取穴:肺、脾、腎、三焦、皮質下。均保留2天,6天為一個療程(3次),治療時間為2~3個月,兩次之間間隔1-2天,或兩耳輪換。
反復呼吸道感染肺脾氣虛證、營衛失調證、脾腎兩虛證可以選擇灸法治療,灸條可以選擇艾條或者雷火灸。不同證型可以選用不同的灸治穴位。常用穴位如下:肺脾氣虛證選身柱、肺俞、脾俞;營衛失調證選風門、大椎、肺俞;脾腎兩虛證選脾俞、腎俞、關元。每次灸5~10分鐘,開始時可隔日一次,10次以后改為每周灸2次,15次為一個療程。
藥浴療法通過適當的溫度使藥物透過皮膚、穴位等直接進入經絡、血脈,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根據患兒不同的體質類型選擇不同的藥物進行預防。
氣虛質:黃芪、白術、黨參、茯苓、陳皮、防風、浮小麥、紫蘇葉、白芍、五味子、桂枝、生姜、荊芥、艾葉。
陰虛質:黃芪、白術、防風、白芍、五味子、地骨皮、玄參、浮小麥、山茱萸、生地黃、南沙參、麥冬。
陽虛質:黃芪、白術、防風、山茱萸、淫羊藿、菟絲子、補骨脂、芡實、太子參、陳皮、熟地黃、五味子、白芍、桂枝、艾葉。
飯后1小時方可入浴;藥浴治療的刺激量以皮膚潮紅為宜,適宜的藥液溫度為38~40℃。藥浴的時間根據患兒年齡及體質強弱進行適當調整。6個月~3歲:5~15分鐘;3歲以上:15~25分鐘。每周藥浴2~3次,藥浴療程以1月為1個療程,可視病情調整療程。
香佩療法通常選用芳香類藥物佩戴于身體的固定部位,通過其揮發的氣味起到調節呼吸系統,以及胃腸道系統,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因此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患兒可以運用香佩療法,佩戴香囊進行預防。
香佩療法適用于所有證型。常用藥物為:主藥:蒼術、肉桂、艾葉、荊芥、佩蘭、藿香、辛夷、白芷;輔藥:冰片、薄荷腦。具體藥物選擇以臨床醫生處方為準。可將香囊掛于胸前、床旁或屋內。佩戴10天為1療程,每療程更換1次,共治療3個療程。
感染間歇期病情遷延難愈,需要根據患兒的具體病情確定治療療程。如感染后咳嗽,多為氣管內黏膜受損、內皮沒有完全修復,上皮組織內傳遞感覺的神經末梢裸露在外,對外界的刺激特別敏感,稍有刺激就可以引起劇烈咳嗽,即呼吸道感染緩解后的氣道高反應性。過于劇烈的咳嗽又容易引起氣管的充血、水腫、內皮細胞損傷,延緩了上皮組織修復的進程,使咳嗽遷延不愈。這個過程可能需要2~3周,亦可長達2~3個月。故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療程多為2~3個月,需根據具體病情確定治療療程。
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患兒易存在腸道菌群紊亂,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下降,通過口服益生菌可以調節腸道微生態、改善機體免疫功能、減少反復呼吸道感染發病率,減輕病情嚴重程度,縮短恢復時間,減少聯合用藥,且安全性較好,但其療效是否優于免疫調節劑存在爭議。益生菌種類繁多,且許多臨床研究中均為聯合用藥,劑量及療程亦存在差異。
常用的免疫調節劑有細菌溶解產物、匹多莫德等,是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預防性用藥的主要種類,可以減少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發生次數和嚴重程度。根據不同的患兒情況(年齡、反復呼吸道感染的類型等)適當選擇不同的藥物進行預防。需要注意的是,免疫功能正常者無需使用免疫增強劑,免疫增強劑對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無效,繼發性免疫缺陷病不能單純依賴免疫增強劑而應主要針對病因治療。反復呼吸道感染的兒童使用免疫調節劑部分存在輕微的不良反應,如皮疹、皮膚瘙癢等皮膚反應及惡心、嘔吐、腹瀉等消化系統癥狀等。
不需要一直使用抗菌素治療。如果明確患兒為細菌感染,醫生可以根據患兒的病情有針對地選擇抗菌素;而若為病毒感染,則不需要使用抗菌素。反復使用抗菌素會導致患兒抵抗力下降,因此不建議家長在不明確患兒的病情的情況下擅自使用抗菌素。
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患兒不能自愈,需要積極干預。
此類患兒由于上下呼吸道感染的部位不同,具有不同的臨床表現,但均具有反復發作,一年發作的頻次超過一定范圍的特點。除急性感染期需積極治療外,其間歇期更要有效干預,以減少反復發作次數,調節改善其免疫功能,糾正其偏頗體質。
大部分患兒隨著年齡增長,體質增強,免疫功能逐漸完善,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情況得到明顯改善,發作次數降低。但也有患兒并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善,如免疫功能缺陷或有基礎病兒童。
反復呼吸道感染兒童經過有效干預,如通過辨證服用中藥或者配合推拿、穴位貼敷等外治療法,或者使用免疫調節劑,體質得到全面提升,抵抗能力增加,可以有效減少呼吸道感染的次數。大部分進入學齡期的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免疫功能逐漸提升,較少發生呼吸道感染,即使發生,多很快恢復,很少反復,得到“根治”。若患兒存在免疫缺陷、支氣管結構異常,則難以治愈,只能改善癥狀。
反復呼吸道感染對孩子的影響程度取決于病變發生的部位、病程的長短以及病情的嚴重程度。長期的反復呼吸道感染,久治不愈,可能會造成孩子營養不良,生長發育受阻,如:體重、身高等增長緩慢,反復貧血,也會使機體免疫功能遭到破壞,感染機會增多,抵抗力下降,嚴重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與身體健康。
(1)引起并發癥。長期的反復呼吸道感染,頻繁發作,久治不愈,可合并或誘發其他的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可波及臨近器官或向下蔓延,引起中耳炎、頸淋巴結炎、支氣管炎、肺炎等;年長兒若因鏈球菌感染,還可以引起急性腎炎、風濕熱等的發生。
(2)頻繁就診影響正常生活。可能加重患兒的心理負擔,影響正常的學業及日常生活,加重患兒的家庭經濟負擔,同時也可能造成家長的精神焦慮。
(3)過度使用藥物。有些家長對孩子過于在意,孩子稍微有點咳嗽、發熱,立即給于抗生素。抗生素對人體的免疫系統有影響,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耐藥,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免疫系統紊亂,進而反復感染。
由于反復呼吸道感染病情反復遷延,會對患兒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響。
(1)部分嬰幼兒及學齡前期兒童多心神怯弱,肝氣未充,心智尚不成熟,進入陌生的環境會造成分離焦慮,患兒反復呼吸道感染影響正常生活,加重焦慮恐懼等情緒。
(2)學齡期兒童多有學業和生活壓力、家庭教育失當、社會不良環境影響等負性精神因素,長期反復患病也會出現焦慮、抑郁等現象,加重情緒障礙,增加心理壓力,嚴重影響患兒學習、生活,危害身心健康。
家長承擔著工作、生活、育兒等各方面的壓力,長期精神緊張,患兒反復呼吸道感染,家長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增加,易產生抑郁、焦慮情緒,生活質量下降。而家長的情緒狀態可進一步影響患兒的情緒狀態,可造成患兒心理負擔加重。因此,家長應及時進行自我心理調整或尋求醫生幫助。
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應建立合理規律的飲食習慣,減少孩子的發病機會,有助提高抵抗力;少進寒涼生冷之品如冰激凌、冷飲等;注意營養均衡、多食好消化食物。多吃富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A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適量。忌辛辣刺激煎炸的食物。家長也要對患兒的進食量管理,避免積食,誘發或加重病情。忌濫用營養品或者補品,以免助熱,也加重胃腸負擔。
針對反復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在生活當中給孩子做一些藥膳進行飲食的調理。
(1)谷芽雞湯:雞肉100~150克,谷芽10克,生姜2片,慢火共同煲1小時左右,喝湯,吃肉。可補益肺脾,適用于神疲乏力、食欲不佳、動則汗出的患兒。
(2)紅棗粥:大米50克,紅棗3~5枚(大便干結者去棗核),太子參6克,文火煮40分鐘左右。適用于面色、指甲、口腔黏膜、眼結膜等色偏淡白,易頭暈乏力,睡眠差的血虛患兒。
(3)芪參鵪鶉湯:黃芪10克,太子參10克,谷芽10克,鵪鶉1只,慢火煲1-2小時,喝湯,吃肉。適用于神疲乏力、口干不渴、動則汗出及睡時汗出的患兒。
(4)黃鱔豬肉黃芪湯:黃鱔1條,瘦豬肉250克,黃芪10克,調味品適量,黃芪用紗布包好先煮沸,再放入鱔段、豬肉,煮熟后去藥包,喝湯,吃肉。可補益氣血,適用于氣虛乏力,動則汗出患兒。
(5)銀耳香蓮羹:銀耳15克,香菇15克,蓮子25克,冰糖少量,蓮子需去皮及芯。可潤肺、養心安神,對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情緒不穩、睡眠不良者有益。
以上用量需根據兒童的年齡及病情進行適當調整。
反復呼吸道感染的因素較多,部分誘因與日常生活習慣密切相關。(1)盡量避免與吸煙者直接接觸,被動吸煙使呼吸道局部防御能力下降,易誘發疾病。(2)衣服厚薄要適度,隨時根據氣溫變化應及時適當增減衣物,做好季節更替保暖護理,減少感染風險;經常暴曬衣服及被褥,防止塵螨附著。(3)注意避免接觸過敏原,如常見的毛絨玩具、寵物、塵螨,或過敏食物等。(4)家中有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咳嗽時盡可能戴口罩,避免飛沫傳播,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傳染。(5)注意環境衛生,常通風換氣。外出時應當佩戴口罩,減少去人員密集的地方,避免交叉感染。(6)衣服厚薄要適度,隨時根據氣溫變化應及時適當增減衣物,做好季節更替保暖護理,減少感染風險。(7)加強飲食生活照護,營養均衡,葷素合理搭配,積極參與戶外體育運動,增強抵抗能力。
反復呼吸道感染間歇期或癥狀控制良好的患兒是可以正常運動上體育課的。適當的運動可以增強患兒體質,提高抵抗力。但在體育活動之前要注意以下事項:(1)運動量和方式均應注意循序漸進,注意運動強度,避免運動量過大,同時運動后應及時補充水分和適當增減衣物,避免受涼或者汗出受風。(2)反復呼吸道患兒處在在感染期時,應盡量減少運動,注意休息。(3)合理安排戶外運動,注意戶外活動的環境條件,如春秋花粉季,或天氣寒冷、霧霾、揚塵揚沙、空中飄絮等空氣質量不佳時,均應避免戶外活動。
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應積極參與體育鍛煉,進行適當的體能鍛煉,增強患兒的體質,提高抵抗力。可通過患兒年齡及身體情況進行選擇,如跳繩、跑步、游泳、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登山等,運動強度以患兒耐受且不疲勞為度。應適當鼓勵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多參與戶外運動。以上運動應在反復呼吸道感染間歇期或癥狀控制良好的情況下進行。
(1)應注意易感季節護理,有以上疾病的患兒免疫功能較正常兒童機體應變能力較差,易導致病原菌的侵入進而誘發呼吸道感染,因此應適當增減衣物,做好季節更替保暖護理,減少感染風險。(2)作為易感人群,在外出時應當佩戴口罩,并且減少去人員密集的地方,避免交叉感染。(3)在兒童的飲食和康復鍛煉上,應注意加強飲食生活照護,營養攝取全面均衡,葷素要合理搭配,補充機體微量元素,并且避免被動吸煙。(4)積極參與戶外體育運動,可通過跳繩、跑步等增強抵抗力。(5)通過服用免疫調節劑或中醫藥治療等提高患兒免疫力,防治反復呼吸道感染。
反復呼吸道感染的兒童應合理進行疫苗接種。疫苗接種的最終目標是針對特定病原體提供一種有效的主動免疫。除了國家計劃內免疫接種麻腮風、百白破疫苗等外,現已有針對甲、乙型流感病毒、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鏈球菌、B型流感嗜血桿菌、EV71病毒等疫苗被廣泛應用。6個月以上沒有禁忌證的反復呼吸道感染兒童在每年流感爆發前(一般是秋季)常規接種流感疫苗。2歲以上體弱的兒童可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但疫苗接種也有其預防的局限性,因此,在常規接種疫苗的同時,還需合用其他的預防手段來減少呼吸道感染的發生。
閆永彬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醫院
楊京華廣東省中醫院
于文靜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王倩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白雪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吉曉曉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梁峻銘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王力寧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王雪峰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王俊宏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姜之炎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趙順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
王素梅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王孟清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趙霞南京中醫藥大學
薛征上海市中醫院
張琪中日友好醫院
熊磊云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吳力群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趙霞南京中醫藥大學
張葆青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明溪云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中醫藥科普標準知識庫是中華中醫藥學會組織建設的權威、專業、惠民、多元的中醫藥科普公益平臺,旨在發揮學會專家資源優勢,構建科學、規范、標準的中醫藥科普知識內容,促進中醫藥健康科普與文化傳播,提高公眾對中醫藥的獲得感,助力“健康中國”建設。